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直播教学互动策略

2020-04-09 02:05宋晓春
名师在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者教师应

宋晓春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福建厦门 361100)

引 言

“学习共同体”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倡导和推行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它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课堂教学从教转向学,强调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者为中心”理念对于直播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在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长期的教育观察、实践、反思,不断探索促进直播教学有效互动的策略。本文以Cctalk直播平台开展的直播教学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营造“润泽的课堂”氛围

学习共同体倡导的课堂是“润泽的课堂”,即安全的、宽松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行更有效的教与学,从而促进真正学习的发生[1]。直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互动,也要营造“润泽的课堂”氛围。

(一)课堂的安全感

研究表明,学生参与直播教学的环境大部分是在家中,学生可以为自己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进而缓解固定课堂环境产生的压力。学生可以自如地选择适合学习的身姿体态,快速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加轻松地参与课堂,这也是网络学习的自然优势之一,学生在直播教学课堂中具有更强的安全感[2]。实践证明,有些在平常课堂教学中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在直播平台上反而更能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课堂的温度感

直播教学时,师生之间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我们所熟悉的教育“现场”,从手脑身心相互共鸣的真实世界,变成以媒介为感知的虚拟现场。因此,有“情感”温度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打开摄像头,与学生互动。面对摄像头,教师微笑、凝望,点头赞许、大拇指点赞,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从而产生一种“面对面”的亲切感。学生若存在困惑与问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的讨论区和举手区提问;教师的倾听、关注、解答、帮助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成长,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隔着屏幕,学生仍能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友好与信任,感受到安全、自由和温暖。

(三)课堂的仪式感

直播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上课铃声,铃声响完,热情地跟学生打招呼:“上课,同学们好!”这样,学生立刻有了真实课堂的感觉。下课时,教师也可以正式说:“下课,同学们再见!”然后播放下课铃声,以建立课堂的仪式感。

(四)课堂的参与感

直播一开始,教师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因此,在课前五分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人人都能参与的小游戏,可以是共情游戏。例如,教师跟学生说:“听到老师的声音了吗?老师邀请了一些同学语音通话,听声音,猜猜她是谁?”教师可以连麦个别学生,其他学生则听声音在讨论区打出猜测的名字。教师也可以开展跟随练习,如让学生复习“七步洗手法”。教师可以这么说:“七步洗手法,每个人都掌握了吗?大家一起跟着做动作哦!先洗手背,接下来指关节,还有手指尖,交叉,最后洗手腕,你们都做对了吗?” 这样简单的动作,也许只花费30 秒的时间,但所有学生都能跟随教师一起做,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五)课堂的规则感

隔着屏幕的教学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变得不确定。或许教师在充满激情地教学,而学生却“不在线”。因此,直播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些直播课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探索一些课堂规则(见图1、图2)。符合班级学情、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规则是建立深度学习课堂的保障。

图1

图2

二、关注“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的开展

学习共同体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者的活动推进整个教学过程。直播教学每节课的时长比较短,与现实中的课堂互动相比直接性较弱,因此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及学习问题。教师仅靠在线直播课堂教学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直播教学时,教师应突破时空限制,将课前、课中、课后巧妙衔接,将自主学习与协同学习密切结合,以推进直播教学互动的深入展开。直播课前,教师可发布个性化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中有效互动奠定基础;直播课中,引导协同学习,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度互动;直播课后,发布基础性、拓展性问题,开展差别化互动,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反思。

(一)直播课前

教师可以在班级学习讨论群或班级学习平台上发布预习内容和课前导学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唤起学生的先前知识和原有经验。这些预习内容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微课)等,学生在完成预习后,要自主完成导学单内容,并在讨论群分享或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教师批阅学生上传的作品后,能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明确直播教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直播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越充分,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需要越清晰,直播课中的互动讨论也就越深入。

(二)直播课中

直播课堂,是教学互动深入展开的重要场所。每位学生带着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参与学习,有收获,也有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问题的本质和思考的方向,围绕直播课前明确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层次的互动讨论、协同学习;通过分享学习成果、相互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共同解决核心问题,共享学习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成为成果共享、协同互助的平台。

(三)直播课后

直播课后,教师可以围绕直播课堂讲授的重点知识设计并发布基础性、拓展性、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并上传给教师批阅。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差别化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直播课后的师生互动目标更明确,针对性也更强。

三、关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的运用

学习共同体是对话的共同体,它不是教师独白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平等的思考和共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交响式课堂。在直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并灵活运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从而推进高效深度课堂的形成。

当前,在直播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时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见图3):一是“语音互动”,教师可以连麦任何学生,通过学生主动举手“上麦”或教师邀请学生“上麦”,让学生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二是“留言”形式,即学生可以在直播平台的讨论区通过文本、图片呈现自己的观点、意见;三是“随堂检测”,即学生在线答题,直播平台系统自动批阅并立即反馈答题情况。

图3

教师应充分利用讨论区,随时收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并展开互动。例如,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试着用四块板拼出三角形,并请学生将各种拼法拍照发布在讨论区。教师可以从讨论区挑选出不同的拼法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拼法的差异,简洁明了(见图4)。

图4

利用随堂检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教师可以在课始发起随堂检测,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明确学生的起点和教学方向。教师也可以在某知识点教学后发起随堂检测,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判断教学进度。教师可以选择按学员查看,查阅每名学生的答题情况;也可以选择按题目查看,查阅每道题目的准确率,从而更好地选择互动对象和内容。

教师灵活运用这些互动方式,可以促进课堂精彩对话。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制造冲突情境,抛出有争议的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区发表不同见解。此时,教师可以从讨论区中挑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A、B 两队,请他们发言辩论。这样,多名学生一起上麦,再现了课堂中真实的对话情景。在两队学生精彩的辩论中,其他学生也可以适时在讨论区进行发言表态。

结 语

总之,“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对于直播教学的有效互动开展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如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和完善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直播教学互动策略,从而不断提高直播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构建高效有深度的直播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习者教师应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爱的共同体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