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非万能,共情要适度

2020-04-09 11:18甘照宇
南方周末 2020-04-09
关键词:精神科共情医护人员

甘照宇。受访者供图

这是广东援汉的第一位精神科医生写给一位武汉护士的信,这位护士负责看护的病人自杀了。

阿文护士:

我已在数日前随医疗队返粤,目前正在隔离中,终于有一些闲暇。回顾在武汉这两个月,百感交集,尤其难忘的是你的眼泪。

我是广东医疗队派到武汉的第一位精神科医生,除了要对接管病区里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我也要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2月21日下午,我组织了一次针对医务人员的团体辅导,有十多个人自愿来参加,你是其中之一。

团体辅导中,每个人都要陈述自己在抗疫期间的所见所想,最后我再从心理应激角度进行分析。轮到你时,你说有一个你负责看护的病人自杀了。你说自己学过半年心理学知识,在意识到病人有自杀倾向时也做出了预警,最后却还是无能为力。

说着说着,你泪流满面。你因为没能阻止病人自杀而内疚、自责,晚上难以入眠,会梦见他;白天走进病房时,脑海中也会闪回他生前的场景。从你的讲述可以看出,这位病人的弃世对你冲击很大,你一直无法释怀。

我记得我当时和你说,发生这种事并不是你的错。你回想这整个过程,其实你没有做错什么,你没有违反任何医学上的操作流程。在疫情早期,各种医疗和社会支持都还没有跟上,而自杀干预需要非常专业的精神医学介入。你虽然曾学过一些心理咨询的知识,但作为非精神医学出身的护士,自杀干预仍然超出了你的能力范畴。换句话说,如果当时看护这位病人的护士不是你,而是其他人,可能悲剧同样会发生。希望你不要“错误归因”,以免盲目揽责于己,导致不必要的自我伤害。

那天因为是团体辅导,时间有限,我不知道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晚饭碰见你时,看到你脸上的微笑,我多少感到一丝欣慰。

之后我们没有再交流过,但我还有些话想对你说。不仅是你,还有一些前期到达武汉的医疗队员及武汉本地医务人员,他们或许也像你一样,目睹生死却无能为力,进而像你一样陷入极度的自责和痛苦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生命的逝去,医护人员自然无法无动于衷。更何况,共情,本身就是医护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因为只有做到共情,你才有可能与病人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关心他、帮助他。

但是,这种共情也要适度,否则会导致共情伤害。演员扮演角色时要入戏,但如果戏已经演完,仍沉浸于戏中角色不能自拔,那就有可能带来麻烦甚至伤害。同理,医护人员只有在上班的时候,他扮演的才是医护人员的角色,而下班之后,他的角色可能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别人的妻子或丈夫……要实现不同角色间的有效切换,适度共情是关键。

适度共情也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不知你是否记得,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那一句话——“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尽管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但依然还有疾病,医学对它无能为力。就拿这次新冠肺炎来说,迄今为止,除了依赖人类自身的免疫力,我们还没有找到对抗病毒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表达对生命的敬畏,此外很多事情也只能顺其自然。

医学不是万能的,医护人员个人的能力更是有边界的。这次抗疫,外界把医生、护士当作英雄一样去看待,其实是对医护人员这一群体寄予了尽快扼制疫情发展、尽可能挽救更多生命的期望。但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每一个人所能做的改变是有限的。那种力挽狂澜、无所不能的“英雄”,只存在于影视作品或者文学创作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把“集体的英雄主义”理解为“个人的英雄主义”,把自己塑造成所谓的“英雄”,就很有可能在遭遇挫折或者经历救治无效时陷入自责。

当下,国内的疫情已被基本控制。作为曾经在武汉最危急的时刻奔赴前线并坚持抗疫到底的医护人员,你已经问心无愧。对于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就让我们在清明这一特殊时节,表达我们的哀思吧!同时,也希望你开启你人生的新征程!

广东援鄂医疗队甘照宇

甘照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医生

南方周末记者谭畅整理

猜你喜欢
精神科共情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