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秀萍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渗透下,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成为了教育主体,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更关注教学技巧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实施。汉语拼音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关系着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好坏。因此,小学语文教師有必要注重汉语拼音教学的设计,创新汉语拼音教学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处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语文知识,没有基础的语文素养,此时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自身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用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具有拼音学习的主动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文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与喜爱多个方面谈一谈小学低段语文汉语拼音教学技巧。
一、应用绘本故事教学法
小学生初步认识了拼音字母后,对拼音字母还尚不熟悉,也不能够有效地应用。面对这种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绘本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使学生能够通过绘本中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产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注重绘本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如,笔者会向学生展示绘本,使学生先观看绘本中的图片,图片上的内容比较的生动、有趣,学生因此能够产生兴趣,表示愿意了解绘本上所展现的故事。见此情况,笔者便会引导学生根据座位顺序,依次拼读绘本内容。在学生拼读的过程中,笔者会及时地纠正学生拼读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及时的改正。在学生进行完绘本的拼读后,笔者便会展示与绘本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完整的向学生朗读绘本内容。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绘本故事,锻炼自身的拼读能力并产生十足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绘本故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乐意以积极地态度学习汉语拼音。
二、借助相应的教学道具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产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的记忆所学习的内容,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应用教学道具,让学生能够将形象地记忆汉语拼音,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效率。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巧妙地应用教学道具对学生进行教学。如,笔者会采用拼音卡对学生进行教学。笔者会在课堂上准备色彩缤纷拼音卡,根据拼音卡对学生进行拼音字母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拼音卡上所展现的色彩和图片加深记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拼音字母。在向学生教授完拼音字母后,笔者便会引入“认读拼音大比拼”的小游戏。在游戏中,笔者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从笔者准备的拼音卡中抽取一张,进行准确的认读,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这个游戏。笔者会对学生的认读准确率进行一定的统计,从而统计出认读准确率最准确的小组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再比如,在学生对拼音字母基本掌握后,笔者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水果、蔬菜、衣服等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拼出与之相关的拼音,从而不仅使学生的拼音能力获得有效地提升,还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巧妙地借助教育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
科技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多媒体技术具备丰富的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如,在教授给学生拼音字母时,笔者会在备课阶段利用网络搜集与拼音字母教授相关的动画资源,并将该动画资源放在课件中。在教学开始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打开课件,向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动画资源。对学生来说,动画十分有趣,所以学生能够认真地进行动画的观看。笔者所展示的动画以形象地形式讲述了一些拼音字母,因此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到一些拼音字母知识。在动画展示完后,学生仍然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见此情况,笔者便会对学生进行拼音字母的教学,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能够认真地进行拼音字母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了有效的提升。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时候,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进行拼音知识的学习。
综上,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加强拼音教学,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将学生作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拼音,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玲.小学生汉语拼音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4(29).
[2]李鉴伙.谈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J].江西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