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3 对1 传控球练习中运动员年龄阶段与场地大小关系的研究

2020-04-10 02:52李云广李大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年龄阶段传接球控球

李云广,李大威

3 对1 传控球练习(以下统称3 vs.1)是指在预先限定的正方形练习场地内,3 个人作为传球人利用场地的空间连续传控球,尽力保持传接球的连续性,另外1 个人作为抢球人试图抢断、破坏3 个人传控球的练习方法[1]。3 vs.1 练习是提高脚内侧传接球技术的主要方法,同时能有效提高运动员跑位、接应和防守意识[2]在足球训练中广泛应用。3 vs.1练习中,练习场地的规格尺寸是影响练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因素[3]。3 vs.1 传控球练习相关研究较少。中山雅雄对11~12 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3 vs.1 传接球练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训练场地是教练员容易控制的,训练场地大小对传接球技术的学习与提高有重要影响,但并未深入研究其具体影响[3]。Hargreaves 等对3 vs.1 传控球练习场地规格大小进行探究式研究,认为10~15码(9.2 m~13.7 m)是较为适合的练习范围[4]。10 m 场地可以作为3 vs.1 传控球练习的一个标准参考区域,同时要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龄阶段和足球竞技水平来确定练习场地规格大小[5]。因此,本研究将对运动员年龄阶段与练习场地大小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旨在为青少年的足球训练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受试者为4 个年龄段(U10、U12、U14、U16)各28 名男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表1),来自N市的4 所中小学校。U10、U12、U14 受试者每周训练3 次;U16 受试者每周练习5 次。

对各组别运动员基本情况进行方差检验。年龄(F(3,75)=1 118.06,P<0.01),足球训练年限(F(3,75)=33.24,P<0.01),身高(F(3,75)=166.67,P<0.01),体重(F(3,74)=137.17,P<0.01),每个指标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4 个组别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1 本研究受试者基本情况(±s)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N=112)

表1 本研究受试者基本情况(±s)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N=112)

1.2 实验器材

日本SON-PXW-Z100 摄像机1 台,放置在测试足球场地的二层看台,能够清晰摄录每个小组在不同规格场地内3 vs.1 练习整个过程。Lenovo-ideapad 320C-15 笔记本电脑1 台,通过动作分析软件siliconCOACH pro 分析接应距离,接应角度等数据。

1.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4(年龄阶段)×3(练习场地)的实验设计。练习场地:8 m×8 m(以下统称8 m)、10 m×10 m(以下统称10 m)、12 m×12 m(以下统称12 m)。本研究以10 m 场地为基准,另设置小于10 m 的8 m 练习场地和大于10 m 的12 m 练习场地。测试指标:传球质量(传球成功率和传球次数平均数)、传球速度、传球路线、接应、对抗强度。

1.3.1 传球质量

传球质量是指传球的准度、精度、力度及时机的把握程度等。传球质量可以用连续传球次数的平均数和传球成功率2 个指标来综合评价[6]。用摄像机摄录每个小组练习过程,通过反复观察录像,统计每个小组的传球次数,进而计算出连续传球次数的平均数和传球成功率。

1.3.2 传球速度

传球速度是指传接球速率和节奏,能客观反应传接球质量,是有效评价传球质量的指标之一[7]。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每个受试者的1 脚传球和2 脚传球次数来评价传球速度。2 脚传球是指传球人通过2 次触碰将球传出去。动作时间用动作分析软件从录像的彗形像差进行计算获得。

1.3.3 接应

接应是一种无球战术行动。它是在局部区域制造以多打少、瓦解对方防守的有效手段,能为本队创造更多的接应点,促进进攻战术的灵活多变。接应可以用接应人与传球人之间的距离和接应角度2 个指标来评价。用摄像机摄录每个小组在不同场地练习过程,将每名测试者两脚中心点、足球的中心点及个练习场地的4 个角作为控制点(坐标点),并将其数字化,使用DLT 法变换为2 元坐标后,测量每名测试者与球的距离及位置关系[8]。

1.3.4 传球路线

3 vs.1 练习中,传球人有2 条传球路线可以选择[9]。本研究把整个练习场地划分为开放区(空当区)和封闭区两个区域[10]。开放区是指没有抢球人的区域,是空当;封闭区是抢球人所在区域,对传球人有影响的区域。本研究将2 名接应人与传球人的位置固定,2 名接应人与传球人的连线就构成了1个角度。把这个角度做1 个平分线,平均分成2 个区域,1 个为开放区,另1 个为封闭区(图1)。

图1 传球路线区域划分Figure 1 Division of passing route area

1.3.5 传球人的对抗强度

传球人的对抗强度主要考虑来自抢球人的抢断压力[11]。抢球人越是靠近传球人,离球越近对其传球压力越大,对抗强度也就越大。同理,抢球人远离传球人,离球越远对其传球压力就会越小,对抗强度也就越小[12]。因此,抢球人与球的距离可以作为评价传球人空间负荷的指标。用上述DLT 法,计算出接应人的接应角度与接应距离。

1.4 实验流程

本实验一共分为4 个阶段进行。

被试了解实验程序阶段:先由主试介绍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练习开始前,先从4 人中随机抽取1 人作为抢球人,负责抢断、破坏3 人的传接球,其余3 人在场地内传接球练习,传球人2 脚之内必须将球传出。球传出练习场地,或超过2 脚,或被抢球人碰到即刻更换抢球人。以连续传接球15 次为练习目标,超过15 次的连续传接球,自动更换另1 名抢球人,从3 个传球人中随机选出。

被试分组阶段:根据受试者4 个年龄段划分为U10 组、U12 组、U14 组、U16 组,每个组别28 人。再将每个组别平均分成7 个小组,每个小组4 个人。

预实验阶段:每个小组分别在3 个不同规格练习场地内交替3 vs.1 传控球练习。根据经验,5 min练习,被试者体能较充沛,传接球质量较高,传接球次数平均为117 次,有利于研究组别间传接球技术差异。本研究以时间作为统计标准,分析5 min 内受试者传接球数据,达不到100 次传接球次数的自动终止。

实验测试阶段:以组别为单位,依次测量U10、U12、U14、U16 每个组别在8 m、10 m 和12 m 场地内5 min 内的传球质量、传球速度、传球路线、接应、对抗强度等指标数据。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年龄阶段(4 个组别)×练习场地(3 个条件)进行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每个组别下每个小组的接应角度、接应距离及连续传接球次数的平均值。对于上述以外的项目,分析每个受试者数据的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时,再用排除法进行多重比较。所有统计分析中差异显著标准设定为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接球质量

对于传球的成功率,足球运动员的年龄阶段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3,78)=17.93,P<0.01),但练习场地不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2,15)=1.72,P>0.01),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6,15)=1.35,P>0.01)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多重比较显示,U10 的传球成功率明显低于U12、U14、U16,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对于连续传球次数的平均次数,年龄阶段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3,15)=8.20,P<0.01),但练习场地不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2,34)=2.32,P>0.01),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6,30)=1.72,P>0.01)也不具有显著性,提示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后续检验中,多重比较分析显示,U10 的连续传球平均次数明显低于U12、U14、U16,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表2)。

表2 不同组别传接球质量比较(±s)Table 2 Passing and receiving quality data of different groups(±s)

表2 不同组别传接球质量比较(±s)Table 2 Passing and receiving quality data of different groups(±s)

注:与U12 相比,*表示P<0.01;与U14 相比,★表示P<0.01;与U16 相比,●表示P<0.01。

2.2 传接球速度

对于1 脚传球比例,练习场地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2,15)=6.22,P<0.01),但年龄阶段不具有主效应(F(3,75)=0.85,P>0.01),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6,15)=1.47,P>0.01)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后续检验中,多重比较分析显示,在各组别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对于2 脚传球的动作时间,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F(6,15)=6.11,P<0.01)。进一步对练习场地进行独立主效应检验,结果显示U10 与U12 的2 脚传球的动作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后发现,U10 在8 m 场地的动作时间明显短于10 m 和12 m 场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U12 在8 m 场地和10 m 场地的动作时间明显短于12 m 场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U14 和U16 两个组别差异不显著。对年龄阶段进行单独主效应检验,结果显示8 m 场地与12 m 场地差异显著(P<0.01)。进行多重比较后发现,在8 m 场地,U10 的动作时间明显长于U16,差异显著(P<0.01)。与此同时,虽然统计学上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极为接近该水平的位置,U14 比U16 动作时间略长。在12 m 场地,U10、U12 的动作时间明显长于U14、U16,差异显著(P<0.01)。但是,在10 m场地差异不显著(表3)。

表3 不同组别传接球速度比较(±s)Table 3 Passing and receiving speed data of different groups(±s)

表3 不同组别传接球速度比较(±s)Table 3 Passing and receiving speed data of different groups(±s)

注:与10 m 场地相比,*表示P<0.01;与12 m 场地相比,★表示P<0.01;与U14、U16 相比,●表示P<0.01。

2.3 接应

对于接应的角度,练习场地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2,31)=3.87,P<0.05),年龄阶段具有显著的主效应(F(3,15)=8.17,P<0.01),但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6,34)=0.23,P>0.01)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后续检验中,多重比较显示,虽然练习场地具有显著性主效应,但各个场地内各个组别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年龄阶段,U10 的接应角度明显小于U12、U14 和U16,且均差异显著(P<0.01)(表4)。

表4 不同组别接应数据比较(±s)Table 4 Angle and distance data of different groups(±s)

表4 不同组别接应数据比较(±s)Table 4 Angle and distance data of different groups(±s)

注:与U12 相比,*表示P<0.01;与U14 相比,★表示P<0.01;与U16 相比,●表示P<0.01。与10 m 场地相比,※表示P<0.01;与12 m 场地相比,¤表示P<0.01。

对于接应距离,练习场地具有主效应(F(2,32)=98.39,P<0.01),但年龄阶段不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3,14)=0.22,P>0.01),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3,16)=0.23,P>0.01)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后续检验中,多重比较分析显示,10 m 场地接应距离明显长于8 m 场地,差异显著(P<0.01);12 m 场地接应距离明显长于10 m 场地,差异显著(P<0.01)。

2.4 传球路线

传球路线数据显示,所有组别的受试者球传向开放区的比例几乎都超过了60%。练习场地不具有显著性的主效应(F(2,15)=0.65,P>0.01),年龄阶段不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3,74)=1.37,P>0.01),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6,15)=0.65,P>0.01)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后续检验中,多重比较分析,也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表5)。

表5 不同组别传向开放区的百分比(±s)Table 5 Rate of passing to the open space(±s)

表5 不同组别传向开放区的百分比(±s)Table 5 Rate of passing to the open space(±s)

2.5 传球人的对抗强度

对于传球瞬间抢球人与球的距离,练习场地具有显著性主效应(F(2,15)=67.13,P<0.01),年龄阶段具有显著性主效应,而练习场地和年龄阶段的交互作用(F(6,15)=1.69,P>0.01)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练习场地与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后续检验中,多重比较分析显示,10 m 场地内抢球人与球的距离长于8 m 场地,有显著性差异(P<0.01);12 m 场地内抢球人与球的距离长于10 m 场地,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于年龄阶段,U10、U12 与U14、U16 相比抢球人与球之间的距离明显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6)。

表6 不同组别抢球人与球的距离(±s)Table 6 Distance from the ball to the defender(±s)

表6 不同组别抢球人与球的距离(±s)Table 6 Distance from the ball to the defender(±s)

注:与10 m 场地相比,*表示P<0.01;与12 m 场地相比,★表示P<0.01。与U14 相比,●表示P<0.01;与U16 相比,※表示P<0.01。

3 讨论

3.1 U10 年龄段在不同练习场地传接球技术分析

U10 年龄段传接球成功率和连续传球次数的平均数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运动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U10 年龄段球员的生物年龄小,足球训练年限短,传接球技术和控球技术不熟练;其次是接应球员的接应战术运用能力不好。U10 年龄段在3 vs.1 传控球练习中,2 名接应队员的接应意识不强,站位与跑位不合理,接应角度过小,与传球人的距离选择不好。统计结果显示,U10 的接应角度明显小于其他年龄段球员的接应角度,这使得传球人的传球空间极为有限,接应人根本达不到有效接应的目的,所以造成了U10 年龄段传接球成功率和连续传球次数的平均数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差异。

集体配合意识是影响3 vs.1 传接球成功率的第一要素。3 个传球人要想保持传接球的连续性,要做到分工明确、选位合理、跑位积极、传接球默契,要有集体配合意识[13]。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直接影响到传接球的连续性,进而影响传接球成功率。本研究中,U10 年龄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平均足球训练年限只有2.8 年,训练时间短,比赛经验欠缺,接应技术还不成熟,最主要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集体配合意识”。而这种“集体配合意识”恰恰对传接球配合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传球人把球传出去后要立即跑位,跑向防守人的空当,同时要兼顾传球人的传球路线,此时场上职责分工立即变为接应人。3 人场上位置分工、角色更换极为频繁,实质是连续的局部二过一战术配合[14]。因此,3 vs.1 练习的主要目的不单是提高脚内侧传接球技术,更主要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集体配合意识,含有战术意识训练的成分[15]。

3.2 U12 年龄段在不同练习场地传接球技术分析

U12 年龄段,抢球人和球之间的距离与U10 年龄段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传接球的成功率明显高于U10 年龄段。这主要是因为U12 年龄段的传接球技术和控球技术都要好于U10 年龄段。并且,接应战术运用能力和集体配合意识都优于U10年龄段。U12 年龄段的传接球质量和接应战术运用能力与U14 和U16 年龄段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因此,作为3 vs.1 传控球练习的基本技术,传球技术与接应战术运用能力在12 岁这个年龄段基本趋于成熟,应该重视10 岁到12 岁这个时间段的传球技术和接应战术运用能力训练。

从U12 年龄段的传接球速度来看,2 脚传球的动作时间与U10 相近,在12 m 场地比U14 和U16年龄段队员的用时要长。U12 年龄段2 脚传球动作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练习场地面积相对较大,抢球人施加的对抗强度相对小,传球人有足够的控球时间,有足够的时间选择传球路线。而在8 m 和10 m场地的传接球,抢球人施加的对抗强度相对大些,传球者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传球路线,多数人选择直接将球传出去,因此传接球速率较快。然而,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受试者将球传向开放区和封闭区的比例与场地大小并无关联,传向开放区的比例几乎都超过了60%。这说明3 vs.1 练习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长时间的思考与决策并不一定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因此,在实践训练中教练员应该着力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专项反应能力和提前预判能力,提高出球速率,避免慢节奏的传接球练习,提高传接球速度有利于传接球技术的形成。在12 m 场地内传接球练习,由于场地面积较大,对于U10和U12 年龄段的控球人来说抢球人施加的空间负荷小,完成传接球动作较为从容,练习难度不大,不能有效提高传接球技术。

3.3 U14 与U16 年龄段在不同练习场地传接球技术分析

虽然U14 年龄段传球质量这个指标与U12、U16 两个组别在统计学上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U14 的连续传接球次数和传接球成功率都明显高于U12,但与U16 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U14的传接球技术趋于成熟,较U12 更为稳定。特别是在12 m 场地内,U14 的2 脚传球动作时间比U10、U12 和U16 都要短,出球速率更快,传接球技术更稳定,这说明U14 年龄段传接球技术与U10 和U12相比有明显提高。U14 与U16 相比,抢球人与传球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U14 与U16相比抢球人的对抗强度小,这有可能是U14 年龄段球员身材较小所致。在8 m 场地内,U14 与U16 相比2 脚传球的动作时间略长,但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U14 与U10、U12 相比传接球技术有显著性提高,基本达到U16 水平。U14 的接应角度和接应距离都明显高于U12,但与U16 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U14 的接应技术趋于成熟,较U12“集体配合意识”更强。基于以上原因,可以推断U14这个年龄段是3 vs.1 传球技术学习与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8 m 场地内,U16 的传接球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组别,传球人和抢球人的距离与U14 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因为身材比U14 要大一些,所以传控空间相比U14 年龄段的队员更为狭小,来自抢球人施加的对抗强度要比U14 大一些,因此要求传球人更快的完成传球动作,尽快出球。U16 传接球质量与U12 和U14 没有差别,而来自抢球人的压力增大,所以传接球速度相对于其他组别速度更快也是必然的。因此,在3 vs.1 传接球练习中,U14 到U16这个时期必须提高练习难度,严格限制练习场地规程尺寸,确保练习有效性。

4 结论

(1)3 vs.1 传控球练习,12 m 练习场地对于U12 年龄段和U14 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过大,不能有效提高其在有对抗压力情况下的传接球技术能力。

(2)U14 年龄段是传接球技术形成的关键期。

(3)对于U14 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14 岁到16 岁这个期间的3 对1 传控球训练,8 m 场地效果好于10 m 和12 m 场地。

猜你喜欢
年龄阶段传接球控球
控球后卫有关技战术研究
我的各路好友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法国老鼠控球能力超强 田边苦练备战世界杯
浅谈初中校园足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
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分析
少儿美术培养的年龄阶段性研究
教学暗示艺术在小学不同学段的运用策略研究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