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2020-04-10 08:44关艳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际学习成绩量表

李 飞,关艳华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囿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并不能将孩子带进城里生活,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群体。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中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而居住在户籍地的不满16岁的儿童。”[1]《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仍有1 550.56万人”。[2]早在20世纪初,国家就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群体的发展和教育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者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了相当广泛且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已有研究中,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际关系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经由社会交往活动,与他人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保持心理健康、实现内在潜能发挥和有效提高幸福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需求也呈现迅速发展态势,其人际交往需求和人际关系状况都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而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家庭功能的弱化等因素的影响,无疑会给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已有研究均表明“人际关系质量与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能够提高社会技能,提高学业成就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3]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各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如孤单感强烈、社交焦虑明显”[4],“留守儿童具有更低自尊水平和明显的人际敏感性”。[5]

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基本状况,分析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特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综合分析性别、年级、家庭形态、学业水平等因素对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影响,以期为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指导和教育工作提供依据,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八所农村小学、六所乡镇初级中学为调查取样学校。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调查问卷的理解可能存在问题,会影响调查结论的可靠性,故选取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问卷1 42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 320份,有效率为92.6%,留守儿童418人,单亲家庭257人,正常家庭645人。

表1 被调查对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研究工具

(1)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该量表是由郑日昌教授编制,既能测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行为困扰,也可以用以综合评定个体人际关系状况。该量表共涉及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和异性交往等四个方面的评定,共有28道题目。量表采用二分计分法,用得分高低表示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优劣。得分越高表明困扰程度越严重,人际关系状况越差。对于测量结果的运用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聚焦具体行为困扰的分量分,一个是衡量个体总体人际关系状况的测验总分。分量表得分的评判有三种程度:0∼2分表示无症状,3∼5分表示有一定的症状,6分以上表示存在较为明显的症状。量表总得分的评判有四种程度:0∼8分表示无症状、9∼14分表示有一定的症状,15∼20分表示中度症状,21∼28分表示重度症状。为了比较的便利,参考分量表得分的评价分类,将量表总分评价中的中度症状与重度症状合并为明显症状。在本研究中,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9,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54、0.668、0.675。

(2)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该量表为沃森和弗兰德1969年编制的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简称SAD的中文修订版。量表通常用来测量个体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以及在实际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的苦恼感受。该量表共有28个题目,分为社交回避、社交焦虑两个分量表。采用二分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社交回避程度越高,社交苦恼感受越强。可以分别根据社交回避、社交焦虑以及社交总分的常模标准分数来进行评价个体的社交回避、焦虑等级。回避分量表得分的评判分为:得分低于7分,表示无症状;7∼10分之间,表示有一定症状;高于11分,则表示有明显症状。焦虑分量表得分的评判分为:得分低于8分,表示无症状;8~11分之间,表示有一定症状;高于11分,则表示有明显症状。量表总分的评判也分为三类:13分以下,无症状;14∼18分,有一定症状;18分以上,有明显的症状。本研究中,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2∼16岁之间,为了让问卷更切合调查对象的实际,在没有变更量表维度和结构的前提下,对测题的具体表述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2,社交回避分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3,社交焦虑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5。

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经过统一心理测验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在班主任老师的协助下,使用统一规范的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15∼25分钟)完成测验,统一回收量表。

对回收量表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后将问卷数据录入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1.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整体状况

为准确把握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整体水平,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所得结果如表2。

表2 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总体状况(N=418)

由表2可知,从群体的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当前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交际困扰、交谈困扰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也就是说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交往主动性方面相对较差。在接人待物、异性交往以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等方面的得分均低于有症状的诊断常模。

按照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的诊断标准,将全体留守儿童的得分划分为无症状、轻度症状、明显症状三个等级,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

表3显示,当前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最突出的人际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困扰,有70.1%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困扰,有61%的留守儿童存在交谈困扰,65.8%的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状况不佳,存在人际交往问题。42.1%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回避行为倾向,37.4%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社交焦虑体验,有49%的留守儿童在面临社交活动时会产生痛苦和焦虑的消极情绪体验。

表3 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分布

从表2和表3的研究结果来看,用平均分反映留守儿童群体的人际心理问题状况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配合诊断常模的分布频数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整体状况。

2.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性别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状况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异性交往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均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留守男童群体中存在人际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相对留守女童群体更高。对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问题检出率进行c2检验也发现,在人际关系综合量表中的几个维度留守男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留守女童。(c2值分别为11.725、9.907、8.675、8.325、8.957,P<0.05),在涉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各维度上,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4 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M±SD)

3.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状况的年级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异性交往以及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等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LSD)发现:九年级留守儿童在交际困扰、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八年级留守儿童在交谈困扰、接人待物、困扰总分、社交焦虑、社交总分等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五六年级留守儿童。七年级留守儿童在交谈困扰、困扰总分、社交焦虑及社交总分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留守儿童。总体来说,八九年级的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倾向比其他年级要更加明显一些,五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问题倾向最低。

表5 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M±SD)

表6 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在学习成绩层面的差异(M±SD)

4.不同成绩水平的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成绩水平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心理状况的具体差异,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除了社交焦虑维度,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心理问题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LSD)发现: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困扰总分、社交回避、社交总分等方面的得分,学习成绩不良(中等、较差)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成绩优秀者;在接人待物、异性交往、困扰总分、社交回避等方面,学习成绩较差者得分显著高于成绩优良者。总体来讲,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其人际心理问题倾向明显高于学习成绩优良者。

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状况比较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特点,将其与离异家庭儿童以及正常形态家庭儿童进行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见表7。

表7 留守儿童与其他家庭形态儿童的人际心理问题比较(M±SD)

由表7可知,不同家庭形态的儿童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异性交往、人际交往困扰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交回避及苦恼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LSD)发现: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儿童在人际困扰各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儿童,说明家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给儿童的人际心理带来影响.在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来自离异家庭的儿童的得分也要相对更高一些。

四、讨论与分析

1.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整体状况分析

研究发现,有70.1%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困扰,61%的留守儿童存在交谈困扰,65.8%的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状况不佳,存在人际交往问题。42.1%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回避行为倾向,37.4%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社交焦虑体验,有49%的留守儿童在面临社交活动时会产生痛苦和烦恼的消极情绪。这表明人际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比较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得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强烈、社交焦虑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较多的人际关系问题”[6]结论是一致的。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之所以有如此突出的人际心理问题,其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一方面,研究中所选择的被试都属于12∼16岁这个年龄段的,也属于青春期这样一个个体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个体自我意识、成人意识迅速发展,其人际交往方式和对象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同伴交往需求,更在意同辈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时间的缺位,很多留守儿童不能从家庭、父母那里模仿或学习一些成熟的人际交往方式,其遭遇到的人际困境缺乏必要的倾诉对象,也缺乏必要的人际支持或帮助,这更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更高的人际敏感性,产生更为强烈的孤独感体验和人际困扰体验。再一方面,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没有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心理援助也是导致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尽快摆脱人际心理困境,逐步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更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需求实际,加强在沟通方式、情感表达、交往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的实际活动中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人际交往信心。同时,对于部分人际困扰程度严重、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明显高于常模的留守儿童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训练等也是有较大帮助的。

2.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异性交往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均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且从人际心理问题检出率的c2检验结果来看,留守男童出现人际心理问题的倾向相较留守女童更明显。这一研究结论同刘翠秀、韦耀波“女生人际关系更好”[7]的研究结论一致。

留守男童之所以比女童表现出更多层面的交往困扰,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男生会更加倾向于认同“男子汉的性别角色”,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这导致男童更容易心理闭锁,不愿意对他人倾诉自身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他们更不容易建立起“亲密的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8]另一方面,留守女童在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方面都要领先于男童,且她们相对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亲密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的能力更强。再者,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无论是家人还是老师可能更容易认为男生承受力强,对男生的要求可能会更多一些,批评也会更严厉一些,往往会给予较少的情感关怀和支持。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了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状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3.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异性交往以及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等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倾向与年级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问题倾向显著高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八九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心理问题倾向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段留守儿童。国内关于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年级差异的研究结论也是各不相同,有的研究发现“随年级的增长,人际关系会变差”,有的研究认为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在不同年级阶段存在不同的表现,如七年级师生关系更好,八年级亲子关系更佳等,也有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的人际素质整体更好”。[9]之所以会出现多样化的研究结果,既可能是各研究选用的研究工具不尽相同,研究被试的选取也相对具有局限性。本研究将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中生这两个年龄段的被试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也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同。

此次研究所反映的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相对于高年级留守儿童而言,低年级留守儿童其心理发展相对处于起步阶段,其人际交往的侧重点和交往对象群体都存在较大不同。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小学阶段的同辈群体可能更多来自于周边村屯,在地域属性上更加接近,同时与家人的接触相对更多一些。而进入初中以后,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成为寄宿生,与家人的接触会变得更少,同辈群体的构成也更加多元化,相互之间的磨合、摩擦也会相对更多一些。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八九年级学生对于同伴关系发展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倾向于发展更加密切的、稳定性的,甚至具有一定排他性的朋友关系,在选择标准和沟通深度上比低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有更高的要求,同伴关系的密切性提高但交往范围则会相对缩小,这容易使他们产生更多的交谈困扰。

4.不同学业水平的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除了社交焦虑维度,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心理问题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成绩水平间的留守儿童人际心理状况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学习水平与低学习水平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其人际心理差异更加地显著。学习成绩较差者存在更为突出的人际交往困扰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已有研究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受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家人还是老师、同学都会更认可学习成绩出色的学生,对其积极评价更多,这样学习成绩优良的留守儿童相对更加自信、自我肯定倾向更强、自我价值感认同更好,也更容易被同伴所接纳,从而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体验和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沃建忠在其研究中就发现“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其同学接纳水平高,人际关系更融洽”。[10]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相对会体验到更多的限制、批评和否定,更容易体验到消极的互动方式,也会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闭锁,人际交往信任水平较低”[11],较低的人际交往获得感、较低的自信水平都会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者体验更多人际交往困扰。再者,由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教育观念,很多老师、家长都会倾向于让孩子远离学习成绩不好的,多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交往。这也会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者的人际交往活动的缺乏、人际关系的不融洽,自然也会带来更多的人际交往困扰,以及社交回避倾向的加强。

5.留守儿童与其他家庭形态儿童的人际心理问题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家庭形态的儿童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异性交往、人际交往困扰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交回避及苦恼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儿童在人际困扰各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儿童,说明家庭形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儿童的人际心理带来影响的。国内已有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是因为与正常健全的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在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情感环境等方面还是有较大不足的,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亲和”程度存有较大差异。而“儿童与父母间的亲密情感联结有助于其心理适应的发展”。[12]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双方或单方的长时间缺位,会导致其亲密情感和亲密关系不容易在更高的水平上建立,其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和需求的程度也会受局限,进而影响其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体验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不同家庭形态会导致儿童接受的教养方式不同,其体验的家庭氛围也有较大差异。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尤其是单亲家庭儿童因为与父母的交往满足感、情感亲密度相对不足,则会有较低的安全感,人际不信任感。“人际敏感性相对更高,主观幸福感则较低”[13],这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心理状况。

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人际心理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去作出更大的努力来帮助这些处于“人际困境”的孩子。要想切实提升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有效缓解因交往需求与现实交往不匹配的现象,既要有政策保障,又要有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要注重有针对性的加强人际交往教育与指导,更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尤其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的作用。只有充分形成和调动多方教育合力,才能把帮助留守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人际学习成绩量表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名落孙山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