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景观叙事策略研究

2020-04-11 01:33王天赋孟晓惠
园林 2020年1期
关键词:遗产要素公园

王天赋* 孟晓惠

景观叙事学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独立学科,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众多实践中具有相关诠释和应用。本文对叙事与景观叙事之间的关联进行概述分析,结合典型案例,从主体与客体、主题与情节两方面,阐释景观叙事结构;从撰写语义—隐性信息呈现、构建空间—传播文化记忆、演进时空—强化场所精神三个层面,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景观叙事策略;对景观叙事理论在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论证和研究,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工业遗产;公园;景观叙事;后工业景观

1 研究背景

1.1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

公元前335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著作中提出并系统的阐述叙事理论:“所谓叙事,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时空中有序编排故事、活动、场景、人物、道具的形式,从而使得读者获得一种意义与主题效果。”[1]此后的数百年,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美学与设计学等相关领域,均出现了关于叙事理论的相关阐释和应用。1964年,弗里·杰里科设计肯尼迪花园时将叙事理论应用于场地空间表达。1969年,法国文学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十日谈》中,首次使用叙事学(narratology)一词。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不断开展:伯纳德·屈米在《曼哈顿手稿》中将关注点转向空间形式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并运用文学叙事中的象征隐喻的方式,设计建成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加州剧本”塑造了具有事件发生特征的空间场景。类似的案例还有罗斯福总统纪念园、柏林犹太博物馆霍夫曼花园等。

1.2 景观叙事理论应用于工业遗产公园的探索

1998年,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对景观叙事内涵进行系统的阐释:“景观设计师依托社区口述史、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等叙事文本,通过命名(naming)、序列(Sequencing))、揭示(Revealing)、集聚(Gathering)等多种叙事策略,让景观讲述历史故事、唤醒集体记忆。”[2]景观叙事理论开始逐渐应用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景观叙事及其实践的研究不断展开。例如陆邵明《浅议景观叙事的内涵、理论与价值》[3]一文解析了景观叙事的基本内涵、载体要素,阐述了代表性理论以及对于人居环境设计的意义;邱天怡《审美体验下的当代西方景观叙事研究》[4]研究当代西方景观叙事所呈现出的话语特征与美学内涵;朱渊《文化景观的叙事呈现》[5]与李方正《漫谈纪念性景观的叙事手法》[6]分别就历史文化景观与纪念景观的叙事方式展开探讨;冯大力《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业文化公园景观叙事设计研究》[7]基于调查与分析,研究工业文化遗址公园的叙事策略,等等。基于景观叙事构建工业遗产公园的论题不断展开和深入。

景观叙事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工业遗产公园设计具有可行性。叙事结构是一种故事讲述的框架机构,通过叙述者将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讲述给读者或听众等。对于工业遗产公园而言,“叙述者”可以理解为设计方,使用方则是“听众”,两者共同构成叙事主体。工业遗产公园多样化的工业叙事要素作为叙事客体,通过将这些“叙事客体”进行编排和组织,形成特定的空间主题和故事情节。因此,本文将从主体与客体、主题与情节两个方面解读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叙事结构,尝试提出景观叙事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的应用路径。

2 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叙事结构

2.1 主体与客体

一个完整叙事由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同组成[3]。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实践中,景观叙事的主体是由信息发送者(设计方)与信息接受者(使用者)共同组成的。根据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的观点,设计方是主要叙事主体。例如巴黎雪铁龙公园(原址为法国雪铁龙汽车生产工厂),在原废弃场地新建对称式叙事格局,使用者完全按照设计方预设的叙事结构和秩序进行景观体验。相比之下,后经典叙事学(解构主义)则更关注信息接受者的话语权。例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原址为巴黎大型屠宰场和肉类批发市场),场址设置了35个10 m见方的红色建筑,其功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活动需要进行转换和调整,使用者成为了叙事主体。景观叙事的客体即景观要素,包括物质要素例如山石、植物、构筑物、水体等,以及声音、图文等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经过有序编排,在空间中进行设计表达。

2.2 主题与情节

通过将工业遗产公园多样化的工业叙事要素进行编排和组织,形成特定的空间主题和故事情节。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主题情节大多与原废弃场地的现状条件密切相关。对于工业遗产大部分保留及全部保留的工业遗产公园,大多以原型为基础确立主题。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原址为蒂森公司梅德里希钢铁厂),煤气储罐、料仓、中心动力站、鼓风机房和泵房、高炉铸造车间等均被保留,经改造成为剧场舞台等活动空间;中山岐江公园(原址为粤中造船厂)保留两座船坞的钢结构,改造成为公共聚散空间,等等。使用者仍然可以从立面、装饰、构造等方面获知原有主题(图1)。

对于大部分新建及全部新建的工业遗产公园,工业建筑及设施因各种原因被移除或损毁,通常会根据设计师的意图或使用者的意愿确立全新的主题。例如巴黎雪铁龙公园D区系列主题花园——园子的主题来源于行星、元素、人的感觉。植物成为构建主体情节的重要元素:金色园运用了多种彩色叶植物,以第六感为主要景观体验;红色园种植红色海棠花与可食的暗红色桑葚,以味觉为主要景观体验;橙色园的色彩取自波斯铁木的橙红叶色、日本花柏的橙黄叶色、栾树的黄花和杜鹃橙红花,以触觉为主要景观体验;绿色园种植槭树和墨西哥橘等高大茂密的绿叶乔木,搭配色叶浓绿的灌木,以听觉为主要景观体验;蓝色园种植散发花香的蓝色草本花卉,以嗅觉为主要景观体验[8](图2)。

1. 原始主题:以原型为基础的适应性改造

3 景观叙事方法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的应用

3.1 撰写语义—隐性信息呈现

根据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景观语义是指故事内容、景观要素组合成的特定含义。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景观叙事,就是将抽象、隐形的工业遗产文化信息,转化为可见的景观要素,在两者之间建立语义关联。例如中山岐江公园,船舶建造、修理、排烟、储水、装卸等有关造船生产工程技术构成该废弃地遗存的隐性信息;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原梅德里希钢铁厂的铸铁、融化、冶炼等钢铁生产过程与技术成为该场地隐性信息。在设计中,将这些隐性信息与景观要素进行关联,形成特定的后工业景观语义。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呈现方式:

(1)景观要素保留。即保留原有工业建筑及设施,进行结构修缮或内部功能改造,与隐性信息建立直接关联;

(2)景观要素新建。在原有工业建筑及设施拆除或破损的情况下,构建新的景观要素,与隐性信息建立间接的、隐喻的关联。在这一过程中,通常借鉴采用文学叙事中对比、隐喻、象征、留白等叙事策略[7]。

3.1.1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巴黎雪铁龙公园采用了动静对比,空间大小对比、组织疏密等对比叙事策略。E区广阔的中心草坪与D区小空间形成面积对比:草坪由一条道路斜穿而过,乔灌木沿道路两侧成组集中于栽植,其他草坪部分景观要素留白,形成自然风景园疏林草地的景观形态。公园东南方向邻近塞纳河,但由于铁路穿行,为场地带来了视线和噪音的干扰。设计师采用高差和落水的方式巧妙的解决了此问题,同时转化为动静空间对比:通过3 m高墙将空间分隔形成三级动静序列,第一空间两侧设置不同倾角的瀑布,利用落水声遮掩火车噪音;第二空间以修剪的黄杨和桦树形成中心花坛,由喧杂逐渐进入宁静气氛;第三部分为精致修剪的灌木群,气氛转入静谧[8]。

3.1.2 隐喻

文学叙事中,隐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图3)。景观叙事中,巴黎雪铁龙公园F区岩洞园以高出草地标高3 m的水渠为主体,水渠挡土墙一侧修建数个中空立方构筑物,暗喻“岩洞”。中山歧江公园在保留铁轨位于场地中心的区域竖立数排白色柱列,除了对于场地直线形式的配合,也是对船厂“众志成城”精神的隐喻。

3.1.3 象征

象征是指借用某具象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深刻的寓意或独特的情感(图4)。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中的标志性景观金属广场,广场地面铺设了7×7 m方形腐蚀铸铁板,按照腐蚀状态排列形成抽象图案。水的流动形态象征钢铁加工融化和硬化,引发钢铁生产记忆[10]。

3.1.4 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创作中常用的一种画面构成方法,通过有意识的留白画面,使画面虚实相生,给人以想象空间。在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体现为空间的“留白”。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场地保留了原船厂船坞的框架,框架内部空置。船坞框架本身成为一个取景框,参与构建远景、中景、近景的空间层次,同时空旷的船坞框架静静矗立,仿佛是一场工业繁盛时期的无言诉说,引发人的无尽想象和回忆

3.2 构建空间—传播文化记忆

在隐性信息与景观要素之间建立关联后,需要根据叙事逻辑构建具体的空间形态,推敲空间组合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能够实际感知的景观要素载体进行编排,形成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景观组织规划。一方面,建立工业景观要素之间横向关联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建立工业景观表层符号与深层信息之间的纵向关联空间形态,唤起人们对场地文化的记忆和认知。在文学叙事中,常用的叙事方法有顺叙、插叙、倒叙、并叙、补叙等。由于景观空间的复杂性,单一的文学叙事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景观主题的完整表达。因此,参考文学叙事序列组织的常用方法,基于工业遗产转型公园案例研究,提出单链接式、多链接式、超链接式三种空间序列的叙事编排方法。

(1)单链接式。即单向的、线性的游线组织,如同文学叙事顺叙,按照时间顺序或某种逻辑关系组织空间。

2. 新建主题:巴黎雪铁龙公园系列主题花园[9]

3. 景观叙事策略—隐喻

4. 景观叙事策略—象征

(2)多链接式。即多重路径的游线组织,类似文学叙事并叙,故事以几条线索平行展开。空间并置多个场景,彼此存在关联,可重复回转,引人驻留。例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35个Folie构筑物,均以东西向乌尔克运河与南北向圣德尼运河为基线,按照120×120 m网格分布。构筑物之间互通串联,构成“回环”的组织模式。中山岐江公园以横贯场地的铁轨为主路径,设立其他转折路径。空间按照路径引导转向,景观情节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转向”的组织模式。

(3)超链接式。即非线性超时空的立体编排叙事[4]。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地面空间由步行道和自行车路联接,另外建造与地面高差约12 m的高架步行道系统串联整个园区,将场地中独立分散的工业设施相连接。平行式的场景虽相互独立,但在景观视线和空间体验上却相互关联,给人带以多角度、多元化的“平行”叙事景观体验。巴黎雪铁龙公园,E区中心矩形草坪与D区主题花园之间由6条长坡道连接,高差约4 m。彼此内容交织渗透,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在原有标高基础上,长坡道部分继续下挖形成下沉空间,高差约6 m。因此,在小范围内形成了约10 m的空间落差。通过继续分割落差空间,不同功能的主题园形成富有变化的“交叠式”叙事秩序(表1)。

3.3 演进时空—强化场所精神

人们所感知的时间进程往往由空间引导的物理时间和心理体验时间共同构成,当心理体验时间大于客观物理时间时,叙事时间也将增长,反之叙事时间将减少[4]。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景观叙事实践,主要是利用人在环境中的心理体验时间与客观物理时间之间的差异,来组织和安排叙事情节。根据叙事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时间进程中的叙事场景,使公园游览体验富有节奏和变化。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利用迂回曲折的路径与复杂多义的叙事场景,延长了人们对原粤中造船厂景观环境的认知和体验。随着空间转向,故事情节和线索随之发生转移、变化和延展,从而获得更加完整的叙事情节(表1)。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将5号高炉改造为70 m高观景平台,在平台可俯瞰公园全景。与地面高差约12 m的高架步行道系统串联整个园区,漫步其中,可近距离观赏和感受钢铁厂百余年的历史景观。这大大地延展了游客的心理体验,唤起人们对场地工业遗产文化的认同。

4 结语

基于景观叙事的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实践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通过撰写景观语义,将场地中关于设施、事件、记忆等隐性信息呈现出来,在现实与历史场景之间建立关联,对于场地信息的有效保存和场地识别性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构建空间,将景观要素载体按照叙事脚本进行合理编排。碎片化的景观语义之间产生横向和纵向关联,形成公园文化景观组织架构;通过营造时空情景,进一步促进叙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强化场所精神,构建文化认同。在未来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构建中,可以借助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撰写景观叙事脚本,编排景观叙事空间,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场地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关系,从而建构出具有时代与地域特征的工业景观文化体系。

表1 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叙事结构

猜你喜欢
遗产要素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遗产怎么分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公园里玩
千万遗产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一见如故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