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SF-36评分的影响

2020-04-13 09:36杨民坤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髋臼股骨颈入路

杨民坤

(巩义市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郑州 451200)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科疾病,会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其发病急,恢复时间长。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采取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方法、手术切口、手术入路与术后恢复关系密切,需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发生率[1]。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切口较小,出血量少,围术期风险小,利于康复,且术后疼痛感轻,瘢痕小[2]。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SF-36评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94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60~87岁,平均(69.54±4.52)岁,致伤原因:重物压伤5例,摔倒23例,交通事故1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61~86岁,平均(70.23±4.3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伤6例,摔倒22例,交通事故19例。本研究通过巩义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股骨颈骨折经检查确诊;(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障碍;(2)手术或麻醉禁忌;(3)无法耐受手术;(4)骨肿瘤;(5)肝肾功能损伤;(6)髋关节存在手术史。

1.3 手术方法入院后评价髋关节情况,行持续骨牵引或皮牵引,术后采用抗生素治疗。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于髋关节外侧切口(14~17 cm),切开阔筋膜处臀大肌5 cm,钝性分离股外侧肌与臀大肌,显露深层肌群,内收、屈曲或内旋髋关节,进一步显露外旋肌群,缝扎梨状肌等肌群,显露并切除关节囊、滑膜,然后取出股骨头,修整截断股骨颈,剥离盂唇、髋臼圆韧带,采取柱形髓腔钻、锥形髓腔锉扩髓后放置股骨颈假体,与髁切面角度保持一致,复位髋关节。止血,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2观察组 采取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中心为大粗隆顶端2 cm,长7~9 cm,切口与股骨长轴呈45°,以阔筋膜肌纤维方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切断必要臀中肌腱,钝性剥离臀大肌,暴露出臀中肌、臀小肌及梨状肌,通过臀小肌与梨状肌间隙及臀大肌后缘牵开外旋肌群,暴露关节囊外侧、前部、内下方,切除关节囊,根据股骨颈截骨线标准切断股骨颈残端,切除髋臼盂唇和关节囊,磨除髋臼关节软骨面,安装髋臼杯、股骨头假体。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确定无脱位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3]。

1.4 观察指标(1)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数0~100分,评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2)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SF-36评分,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估生活质量,分数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并发症(切口感染、假体松动、血管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2 结果

2.1 Harris、SF-36评分术前两组Harris、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SF-36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Harris、SF-36评分 比较分)

注: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2.2 并发症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假体松动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假体松动4例、血管神经损伤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3/47)]低于对照组[23.40%(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21)。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易导致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不全,且长期卧床易出现泌尿系统或肺部感染。常规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好,但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对于减轻创伤、降低风险有重要意义。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的切口是股骨颈下缘体表投影,与处理髋臼时通道一致,无需大范围切开牵拉臀大肌,便可显露臀小肌、梨状肌、关节囊,减小手术切口;入路解剖层次清晰,于臀小肌与梨状肌间隙入路,无需切断梨状肌,无重要组织结构,可减轻手术创伤,避免大面积暴露其他组织及大范围剥离软组织引起张力下降,从而造成髋关节脱位或术后感染,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4]。

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比于常规而言,具有以下优势:(1)手术切口小,创伤轻,失血量少,疼痛感小,且术后瘢痕小,美观度高;(2)入路层次简单,不涉及重要组织,避免损伤正常血管、组织,减少感染及并发症;(3)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接受度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亦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需注意,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仍然存在术中视野小、对术者要求高、需要辅助器械等问题,且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年龄、合并症、髋关节情况、预计生存期等条件,以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髋臼股骨颈入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