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0-04-13 09:35马辉孙建强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髋关节

马辉,孙建强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洛阳 4710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一种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骨折类型。以往临床上对此骨折患者多实施保守疗法,但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制动,因而极易发生关节僵硬、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压力性溃疡、坠积性肺炎等诸多并发症,极大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改善[1]。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利于术后及早实施髋关节功能恢复锻炼[2]。本研究旨在观察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7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8例,其中女12例,男16例,年龄55~84岁,平均(69.05±5.94)岁。观察组29例,其中女11例,男18例,年龄54~83岁,平均(68.82±5.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入组标准纳入标准:(1)均被临床证实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晓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严重心衰患者;(3)伴有其他骨折患者;(4)依从性差患者。

1.3 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 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依据术前X线检查结果选择全髋或半髋置换,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处理,手术体位为健侧卧位,取径大粗隆髋关节外侧切口,使股骨颈及股骨粗隆充分显露,复位小粗隆骨折,股骨颈处截骨,取出股骨头,扩髓后置入骨水泥,选择合适型号假体置入,检查松紧度及稳定性,常规放置引流管1根。

1.3.2观察组 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采取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手术体位为仰卧位,实施牵引复位,以C型臂机观察复位位置是否满意,在大转子尖部切开约4 cm,置入导针,以C型臂机观察导针位置是否满意,实施扩髓处理,打入长度匹配的髓钉,连接侧方导向器,置入股骨颈内导针,针头到达股骨头关节面下方4~9 mm。拧入长度匹配的螺旋刀且锁定刀片,刀片位置最好位于股骨颈下端,最后旋入远端锁定螺钉。两组均于术后采取常规抗生素治疗3 d以预防感染,采取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3 d以预防深静脉血栓,以阿法骨化醇或鲑鱼降钙素治疗3 d以抑制骨质疏松,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天实施股四头肌训练,第3天实施CPM机功能训练。

1.4 观察指标(1)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用时。(2)手术前后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得分越低程度越轻。(3)手术前后以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表评定两组髋关节功能,得分越低功能越差。

2 结果

2.1 围术期情况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用时较对照组少(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2.2 VAS、Harris评分两组术前VAS、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较对照组低,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Harris评分比较分)

注:VA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加,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器官结构与功能逐步衰退,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若不及时治疗,则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3]。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后1年死亡率约为24%,故于无相关手术禁忌证前提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及早采取外科手术治疗[4]。

以往临床上对此骨折患者多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术中失血较多,对机体损伤较大,不利于推广使用[5]。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因具有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少、手术用时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术式。此术式优势在于:(1)小切口切开实施骨折复位,定位装置更准确,明显减少手术对机体损伤,更适合年老体弱患者。(2)内固定不紧贴骨面,可促进骨痂生长,且不影响骨折端血液循环。(3)与传统器械拉力螺钉相比,此术式所使用的螺旋刀片能显著降低切割风险,可有效应对周边骨质疏松等情况,且刀片能自动锁定,继而有效防止锁钉退出[6]。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手术用时、住院用时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可见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明显。本研究亦发现,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较对照组低,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可见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能有效提升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但骨质疏松属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后关键因素,亦为引起对侧髋部再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或假体、骨折不愈合等病理基础,极大阻碍髋关节功能康复,故于合理选择术式同时,还应重视应用抗骨质疏松药品,同时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恢复锻炼,以加快髋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髋关节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