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若干思考

2020-04-14 20:28何丽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年度报告就业质量人才培养

摘  要:编制和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是高职院校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检测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底报告数据在编制与发布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入融合关系,调动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合理专业配置教学资源。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就业率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情况了,国家和社会更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高职院校要在2015年底前向社会公布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编制和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还具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意义。

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都超过了90%,事实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存在着不少质疑,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数据的可信度、内容的完整度以及质量的保障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也不到位,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高职院校重视,年复一年出现在报告中,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质量水平和社会公信力。高职院校毕业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将如何保障、公信力将如何保证、评价结果将如何使用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构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检测指标体系

构建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用科学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来进行就业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比分析,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检测指标体系一般有四大类指标。第一大类为就业基本情况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流向。第二大类为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情况、毕业生创新创业服务情况。第三大类为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月度薪酬、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职业期待度。第四大类为对教育教学反馈指标,主要包括就业发展趋势分析、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二、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第三方评价不客观。

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一般采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编制和高校独立编制两种方式。采用第三方合编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结构较为统一,而由高职院校独立编制的情况则是参差不齐。从理论上来说,第三方撰写发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会更具有公平性和公信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机构发展还很不健全,部分第三方机构调查采样太过随意,数据缺乏准确率和代表性,导致部分高职院校采是独立编制和自己发布的方式。但是采用第三方机构合编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高职院校,最终还是由自己审核和发布,这种“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公信力。

(二)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学院发展与指导不到位。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编制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是为了反映就业情况和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还不够重视,只是单纯罗列堆砌数据,并没有结合社会需求对结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反馈,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只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没有参与其中。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还存在客观评价较少,更多关注自身利益,对涉及就业的教学改革、保障机制方面描述较少。不少高职院校为了完成任务而编写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影响完善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期战略目标。

(三)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人才培养反馈不及时。

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只单纯的关注就业相关指标,例如初次就业率、薪酬水平等。而对于职业发展空间、专业相关度、工作环境、就业单位层次、就业满意度等数据缺乏纵向以及横向比较,没有认真仔细解读数据实际的深刻内涵,无法对本校的就业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导致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反馈存在偏差,最终影响了就业质量面对报告的针对性和影响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没有得到良好互动,没有形成就业、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就业部门没有及时将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低专业历年的就业状况、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需求情况,反馈给招生部门和教学部门,导致部分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专业结构或者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优化。

(四)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与内部诊改联系不紧密。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廳〔2015〕2号)精神,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职业院校逐步全面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求从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首要方针和目标,但是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与内部诊改两者间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脱节现象。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中,很少会以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参照,不能及时了解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导致课程改革只是为了革新而改革,使得教学过程缺乏依据,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诊改的进程,最终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去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重要突破,帮助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发展。因此,建立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入融合关系是符合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通过对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职业期待吻合度、专业相关度等维度进行就业质量分析,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还不足的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高职院校职业认知前瞻教育。

职业认知,即对职业的认识,对职员和团体的认识,职场的激烈竞争迫切要求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意识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理解依旧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状态,还不能客观、全面、理性地认识未来职场,对职业发展也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某高职院校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该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9.42%,一半的毕业生在职业认知以及职业期待方面存在错位现象。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培养和职业前瞻教育,修正毕业生不合理的职业期待,帮助毕业生认清自我,同时帮助刚入校的高职学生了解专业背景、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配置,使得高职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

(二)高职院校需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但要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将人才输送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并能够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的工作岗位上。以某个高职院校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中小微企业,占比81.19%。相对于专业性人才,这类用人单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且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职毕业生的主力军,这与国家对就业工作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相吻合。因此,高职院校要将以当前的社会形势及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依据,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零距离接轨,满足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准市场,提高社会认同度。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流。在某个高职院校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创业教学课程占比51.87%,但教学有效性仅为68.76%。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氛围,更应该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出第一课堂,不能仅仅在课堂中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要根据真实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以实战的形式,根据自身的特点深入行业市场,提升对职場以及专业的认知,让学生对企业更加了解,让创新创业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四)高职院校引导毕业生到不同地区就业。

在某高职院校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流向分布较大的城市为深圳、广州、南宁等,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到经济欠发达发达地区、边远地区、艰苦地区的情况较差,认为其就业机会少,不利于自身全面发展,打击毕业生就业信心,直接影响着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这些地区的工资待遇水平偏低,个人发展空间较小,虽然这些地区急需人才,但也无法留住人才。高职院校应通过对不同专业应构建多层次、多类型、更全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对于这类地区专业对口的重点行业,由学院领导带队走访深入对接这类地区企业的用人需求,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和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就业,为这类地区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编制和发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以就业为抓手,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形成就业信息公开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格局,确保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促使高职院校自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李雪琴,黄声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质量监控的若干思考[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5):131-135.

[2]  武毅英,王志军.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江苏高教,2015(1):100-104.

[3]  沈翔,李家林,昌希灿.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108-112.

[4]  刘珊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55-156.

[5]  程伟,赵蕾.基于诊断与改进理念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4):73-77.

作者简介:何丽莹(1984—),女,广西南宁人,助理实验员,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项目“诊改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XY2019YB32)

猜你喜欢
年度报告就业质量人才培养
饿了么年度报告剖析 “吃货”变迁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