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的预防与救治

2020-04-15 09:15李明远
蔬菜 2020年4期
关键词:封三晚疫病可湿性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北京的3—4月往往是番茄晚疫病的发生时期。说起晚疫病,还是个常见的马铃薯病害。1845年夏,晚疫病登陆爱尔兰岛,使得爱尔兰全岛马铃薯减产1/3;1846年,再次大流行,产量几近无收,减产3/4,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7年之久。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了20%~25%,其中约100万人饿死或病死,约100万人因灾荒而移居海外。

晚疫病也可以为害番茄,据笔者所知20世纪60—70年代番茄晚疫病在北京大流行。仅1977年,全市1 800 hm2番茄普遍发病,一般病株率70%~80%,严重地块100%,全市减产2%~3%。那时北京的蔬菜以露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近郊(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有人分析当时番茄上的晚疫病菌是在位于京北延庆区的马铃薯块茎上越冬,6—7月份先在马铃薯产区大流行,7—8月份顺风飘散到近郊的露地番茄上,引起露地番茄晚疫病的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随着保护地面积的扩大,番茄晚疫病可以在保护地中越冬,而且随着病毒病的加重,露地番茄的面积越来越小,番茄晚疫病主要在保护地发生与流行。开始由于防治手段少,经常发生,目前手段多了,往往对它放松了警惕,导致此病害时不时地流行起来,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实际上如果早发现、早防治,番茄晚疫病并不可怕;因此,这期就从症状识别开始,谈谈番茄晚疫病的预防与救治。

番茄晚疫病的症状

说起番茄晚疫病,有的菜农叫它“黑秆”,这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实际上该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会发病。幼苗期发病,一般从叶片开始,使叶片萎蔫,然后通过叶柄向茎部扩展;进而引起幼苗的茎部变细、腐烂,使植株折倒,潮湿时病部表面密生白色的霉层(封底图1)。在成株期发病,叶片被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最初是近圆形,水浸状,后变为不定形浅绿色,后不断扩展而占据整个单叶的大部分面积,再往后病斑变为褐色,有时会出现云纹(封底图2),在叶及叶柄表面往往可见到白色的霉层(封底图3、图4)。值得一提的是:在适合的条件下病斑发展得很快,往往看不到叶片出现水浸状斑,即在绿色部分直接长出白色的霉层(封三图5)。在多数情况下发病不久病斑会因失水而扩展至全叶,致使整个叶片腐烂。在茎及叶柄受害的晚期,被害部变黑(封三图6),即出现上面说到的黑秆。虽一般不会造成折倒,但是有可能引起其上部茎蔓的萎蔫和枯死,这种被害的病茎有时还可以勉强活着,但在病斑上面的茎部会生出大量的不定根(封三图7)。番茄果实发病多从青果开始,一般形成表面不光滑的褐斑,初期直径近1 cm,之后迅速扩大,往往占据果面大部。病部表面不平,局部略有凹陷,但一般果实不会变软(封三图8),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也会生白霉(封三图9)。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引起植株成片的枯死,以致毁棚(封三图10)。

番茄晚疫病的病原

引起番茄晚疫病的病原为致病疫霉,学名为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于卵菌门、疫霉属真菌。在茎叶表面常见到的是病菌的无性阶段: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梗一般为单根或成束由气孔伸出,无色、无隔,在其中、上部有许多分枝,分枝多为合轴型,每根分枝多少不等。其特点是在分枝上有1至多个结状膨大处。孢子囊梗大小为(624~1 136)μm ×(6.27~7.46)μm,孢子囊顶生或侧生,长卵形至近球形,无色,其顶端有明显的乳突,乳突一般宽大于高。孢子囊脱落后一般有短柄,孢子囊大小(22.5~40)μm ×(17.5~22.5)μm(封三图11)。孢子囊在温度较高时(18~24 ℃)萌发可产生芽管直接侵染,而温度较低时(5~12 ℃)产生游动孢子。单个孢子囊中的游动孢子一般5~12个。游动孢子肾形,具有鞭毛2根,一般游动片刻,鞭毛收缩形成休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染番茄。番茄晚疫病菌的有性孢子为卵孢子,需要有A1和A2这2种交配型同时存在才能产生,这种繁殖的方式被称为异宗配合。经有性结合的病原菌往往致病力变异性较大,使番茄晚疫病菌存在着生理分化现象。2003—2004年我国云南从番茄上就分离出61个致病类型,这种情况使得抗病品种的培育变得十分困难。番茄晚疫病的卵孢子,可在叶片内、茎秆中、果实里产生。但是这种情况在我国出现尚少,而在以色列、瑞典、墨西哥等地较易见到。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

尽管番茄晚疫病可以借助于卵孢子越冬,但在我国保护地中仍主要以菌丝或孢子囊越冬。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并在温湿度条件适合时进行侵染。番茄晚疫病菌的传播主要是靠气流传播,在新种植番茄的棚里即可受害。在病田内病菌还可以靠雨露的携带或田间操作进行短距离的传播。

一般低温、高湿有利于番茄晚疫病的发生。有文献记载在相对湿度达85%,温度在3~26 ℃时病菌都可形成孢子梗,最适温度为18~22 ℃。由于在15 ℃以下叶片上有水膜时,病菌以游动孢子进行侵染,等于1个孢子囊又增加了数倍,增加了病害的侵染能力。病菌在番茄体内扩展适合的温度为20~23 ℃;因此,当棚温白天在24 ℃以下、夜间在10 ℃以上、相对湿度为75%~100%时,更适合番茄晚疫病的流行。据记载,1976、1977、1979、1980年北京地区露地番茄损失严重,这与那几年秋季多雨有关。

实际上番茄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和温湿度等气象因素有关,还和种植品种的抗病性、种植方法、管理措施有关系。

与马铃薯晚疫病一样,不同品种的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一些科研单位也为培育出抗病良种付出了不少努力。利用抗病品种防病在晚疫病经常发生的地区仍不失为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番茄的种植方式对番茄晚疫病发生的影响也很大。例如,有些农户图节省土地,将春茬温室番茄苗育在未清秧的秋番茄棚里(封三图12),往往引发番茄晚疫病的流行,这是因为秋番茄带有晚疫病菌,育苗期即将病害传给了新种植的番茄苗。还有不少农户往往在春节前将这种带病的苗定植到温室里,为促进缓苗还进行了保湿和提温,但是过了春节再去看时,这些番茄往往遭遇晚疫病的严重危害,以致于毁棚。

还有些菜农习惯在冷棚秋番茄拉秧时,将未能成熟的青果采下堆在一起,盖上保温材料将其捂红上市;但是,如果这些果实采收时带有晚疫病菌,便会在番茄果间扩展,待番茄果实变红时会发现大部分果实都感染了晚疫病,已无法上市(封三图13)。

此外,浇水、施肥、放风以及保温措施都会对番茄晚疫病的发生造成影响。特别是遇到连阴天,温室内阴冷高湿;或浇水过多、过勤;氮肥施用偏多;番茄秧子过嫩等都有利于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发展。

番茄晚疫病的预防

防治番茄晚疫病应当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但因番茄晚疫病的流行性极强,需要强调预防为主,且预防时必须从种植开始采用综合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抗晚疫病的番茄品种有中杂101、渝红二号、凯特一号、耐运2000等,可根据市场需求选用。

在北京地区的一些菜农并不太看重抗晚疫病的番茄品种,这主要是影响番茄收益的因素太多,抗病性只是基中之一;而且番茄需要抗的病害很多,选用抗病品种时往往会仅考虑经常发生的病害。例如,温室番茄目前在北京比较常发的主要是根结线虫和黄化曲叶病毒病,多数菜农较关注对这2种病害双抗的品种,而番茄晚疫病是突发性病害,管理和预防到位时一般并不经常发生。所以,北京地区的种植户并不会专种抗晚疫病番茄品种。

◎轮作倒茬

鉴于连作的番茄可以受到上茬残留病原菌的危害,一般都需要进行轮作。轮作的蔬菜除了茄果类蔬菜不能用外,其他蔬菜都可以,以叶菜类蔬菜更好。

◎及时清除病残

鉴于晚疫病的流行性很强,在发病初并不提倡仅依靠清除病残(如摘除病叶)来控制病害;但是,及时清除病残有助于减少病原菌数量,在此基础上再施用化学农药,可更为有效地控制病害。提倡在清除时带个塑料袋或编织袋,随手将病残及时放入袋内,以免造成人为扩散病原。如若因晚疫病而毁棚,最好先将棚里的番茄断根,利用高温闷棚令植株枯死数日后再将病秧清出深埋,以防病原菌在病残转移中扩散。

◎铺盖地膜控水降湿

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栽培番茄时,应考虑积极地采用各种有利于降湿的栽培方法。我们知道棚室里的湿度和灌溉的关系较大,如果在栽培的垄上加盖地膜,采用膜下沟灌或滴灌,会较大地降低棚室内的相对湿度。此外,在病害可能流行的时期要适当控水,忌大水漫灌,尽量缩短夜间水膜占据叶片的时间。

◎根据天气调整棚室的温湿度

浇水应避开阴天,浇水、打药应在上午进行,浇完水、打完药后闭棚提温,在关棚前将湿气放出去。在夜间最低温低于12 ℃时,可以采用日落后迟关棚缝1~2 h的方法排湿;当夜间最低温在12 ℃以上时,可以整夜不再关棚缝。

◎喷药防治

由于番茄晚疫病的流行性很强,控制时应立足于预防,如在发病季节,得知附近有番茄晚疫病发生时,做好番茄晚疫病病情的调查,即使自己的棚室尚未发病也可以先用药进行保护。鉴于番茄晚疫病与霜霉病是同属于卵菌;因此,一般对霜霉病有效的农药对番茄晚疫病也都有效。在预防阶段主要使用保护剂,如1∶1∶200(硫酸铜∶石灰∶水)体积比的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5%百菌清烟剂等。可以每隔10~14 d喷防1次,连续喷2~3次。

番茄晚疫病棚的救治

一旦发现田间有发病的植株,便进入救治阶段。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对发病的番茄幼苗或成株进行1次调查,摸清晚疫病为害番茄的情况。

第二,如果是在苗期确诊有晚疫病发生,应立即喷药并设法提温、降湿,改善育苗环境。如果成株期发病,在病害较轻时,应当将病叶、病果和死株摘除和清掉,防止病菌蔓延到健康的植株上。在清理时仍要遵守上述“及时清除病残”的原则。避免病原菌由于操作不当而被传播开来。

若发病较重已无法清理病叶及死秧,也应防治,除可避免病原菌的蔓延外,也有可能在将病菌杀死后,使植株得到重生。

第三,药剂防治:对这类病害千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现植株被害,即已进入用药救治阶段。鉴于对潜伏的病情不了解,因此在前2次用药时尽可能地使用最为有效的药剂,如:68.75%霜霉威氟吡菌胺(银法利)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52.5%恶唑菌酮霜脲(抑快净)1 500倍液。待病情稳定后再使用一般的专性杀菌剂,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在轻病棚一般5~7 d喷1次,重病棚在头2次间隔1 d,以后每5~7 d喷1次,一般连续喷3~5次即可奏效。喷药时尽量选择晴天的上午,喷药后扣棚提温,放出湿气。 这样换药防治,既保护了高效专用杀菌剂因病原的抗药性而失效,又比较省钱。

第四,在晚疫病被控制后,还应对救治过来的植株做1次评估,如果损失不大,还应对受害的番茄做些管理。

苗期发病:在病害被治住后将番茄苗进行1次整理,必要时重新栽1次,即剔除病株将同类苗合并在一起,方便后期的管理。当培育的苗不够栽种时,可以去育苗场买一些类似的番茄苗补栽。但是买进的幼苗要确保无病,避免带进新的病害(如:根结线虫病及各种病毒)。此外,还可以考虑改种其他蔬菜。

结果期发病:发病较轻时,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一般会有新的枝条生出,逐渐替代发过病的茎、叶开花结果,但生育期会延迟。若只有少数茎发病(如出现黑秆或发出不定根),可以从病部以下1~2 cm处剪掉,培养健壮的侧枝,替代受害的主枝。

当病害过去后,可给植株追施些肥料或喷洒些叶面肥,将白天的温度提高一些,促进植株健康地生长。

如果措施得当,即便是遭受到晚疫病为害的番茄,仍可挽回一定的产量。

猜你喜欢
封三晚疫病可湿性
封三
封三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封三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封三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试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春防大蒜病虫害需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