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油灯照亮了单家集

2020-04-15 09:18单小花
安徽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阿訇洋芋清真寺

单小花

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保存着一盏很普通的清油灯,这盏小小的清油灯现在看来是没有多大光亮的,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它却点燃了单家集人的革命斗志,也坚定了单家集人的革命信念。

盛夏的单家集树木葱郁,绿山环抱。我随几个文学爱好者一起来到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陕义堂清真寺”。陕义堂清真寺坐落在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寺门是由三个“n”字形的石头组建而成,中间的门高大,两边的门矮小。建筑工艺精湛,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巍峨壮观。冉冉升起的太阳将金色的光芒洒向寺院里,在太阳光的沐浴下,陕义堂清真寺熠熠生辉。

陕义堂清真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段传奇的佳话。据说当年红军长征时,毛主席曾经夜宿单家集。在陕义堂清真寺的北面小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砖垒的长方形花园,花园的正前方是一排陈旧的老式土坯房子,窗户是由许多小方格形拼成的,房顶上面挨挨挤挤的铺着青蓝色的碎瓦片。一间房门前挂着个牌子,上面标着毛主席住宿旧址,另一间房门前挂着毛主席警卫住宿旧址的牌子,还有一门前挂着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花园的左边是卫生间,右边是阅览室和仓库。虽然这是一座古老的院落,不怎么洋气,但每天到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土里土气的寺院反倒显得不寂寞。

文献记载,一九三五年八月,红二十五军作为西征先遣部队首先进入宁夏境内,途经西吉县的兴隆镇单家集暂作休整。那年月,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缺吃少穿,单家集的老百姓在惊慌失措与东躲西藏中艰难地度着贫穷的日子。因为有反动派的丑化宣传,村子里时常叫嚷着“赤匪”快要来了,马上要变天了。村民们只是听说过有关共产党和红军的事情,并没有亲眼见过共产党是个什么组织,也不知道红军是怎样性质的一支部队;加之土匪和国民党军队时常进村烧杀掠夺,村民们都提心吊胆地过着穷日子。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到达单家集时已经好几天水米没打牙了,红军将士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伤痕累累,渴望能得到当地村民的救援。可村民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们,人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家家的门户闭得严严实实的,红军连村民的面都见不上,更不要说得到援助了。在此紧急关头,红军战士恰巧在半路上碰到了陕义堂清真寺的阿訇马德海。马阿訇能识文断字,胸怀宽广而又善良仁慈,深受当地教民拥戴。他发现这些军队穿衣打扮和其他军队不同,脚上的草鞋破的不成样子,个个的嘴皮子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干痂。他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红军,西征遇到困难了,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马阿訇二话没说,即刻邀请他们先到寺里歇息,并嘱咐寺里的师傅尽快做好饭菜让将士们吃顿饱饭。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红军将士吃了顿热乎乎的饭菜,人一下子就精神多了,说话的声音一下子也亮堂了。团政委程子华给马阿訇讲述了他们的来历和目的。马阿訇听明白了,就到村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叫来了躲藏的村民,并给村民们解释说,红军是咱自家人,是“仁义之师”,是专为咱老百姓打江山的军队,不是土匪和国民党口中说的那种“赤匪”。当村民们了解了红军的实际情况后,大伙儿二话不说,纷纷为红军筹粮备款。团政委程子华也给红军战士安顿,说这里是回族聚居区,全体将士一定要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在陕义堂得到休整后,红军士气大振,他们要继续北上开辟新天地。临走时,红二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给陕义堂清真寺赠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

因为先遣部队开辟了北上道路,10月5日下午,毛主席率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单家集,当地群众热忱接待。之后毛主席亲自去陕义堂清真寺北厢房拜访阿訇马德海。马阿訇见到毛主席,如同见到故人一样,格外亲切,他微笑着将毛主席让到热炕上,跑前跑后地伺候毛主席。马阿訇的热情倒让毛主席感到很不自在,毛主席招手催马阿訇上炕和他一起坐坐,说说心里话。马阿訇认为毛主席是贵客,应该尊重才是,怎能平起平坐呢?毛主席说:“既然我们是一家人,就不能分你我,分贵贱,你就上到炕上来和我说说心里话吧,不然,我也要下炕了。”马阿訇虽然过意不去,但见毛主席很诚恳,又很随和,也就不再拘谨,上了炕两开始促膝长谈。

一个是深明大义的马阿訇,一个是胸怀天下苍生的主席,两个人坐到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语,一直到夜幕降临。陕义堂清真寺周围呈现一片昏暗,多数人家没有照明灯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但陕义堂的灯光还亮着。这是一盏普通的清油灯,是马阿訇特意为毛主席点亮的。当年物资匮乏,经济萧条,老百姓的生活异常困难,买不起煤油照明,绝大多数人家一到晚上就不点灯,清真寺晚上也不太做什么功课,也就少了灯盏。为了能亮亮堂堂听毛主席讲话,马阿訇在灯盘里倒了一摊清油,搓了一截棉线来当灯捻子。灯光变暗时他就拿针头将灯捻往起一挑,灯光就亮起来了。别小看这一盏微弱的灯光,它却能让昏暗的屋子熠熠生辉。这盏灯光也照亮了单家集人革命的希望。

那一夜,马阿訇和毛主席谈话很投机,毛主席给马阿訇讲红色革命政权问题,他说:“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为人民群众打江山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纪律严明,军容整齐,是保护劳苦大众的铁师,為了美好的明天,共产党人挥汗洒血,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在共产党不畏艰难困苦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人人将会平等,家家都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毛主席怕马阿訇听不懂,边说边打着手势,马阿訇入神地听着,频频点头,示意他听明白了。紧接着阿訇给毛主席讲解回族的宗教历史和信仰,他说,阿訇念经、讲经、做礼拜也是解劝大家行善积德的,让年轻人尊老爱幼,邻居之间相互团结友爱,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毛主席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向阿訇点头,俩人互相看着对方从个人谈到民族,从一个话题转入另一个话题,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投机,笑容在俩人脸上幸福地弥漫着。

那一天,马阿訇用回族最贵重的礼仪,浓酽的八宝盖碗茶和丰盛的“九碗席”招待了毛主席。那也是毛主席人生中第一次品尝到回族的饮食。茶与水的交融,既是革命与宗教的交汇,也是回汉民族团结的催化剂。

当年正是滴水成冰的季节,马阿訇凌晨还要做礼拜,他怕影响毛主席的休息,就让寺中师傅拜文海带毛主席和他的警卫员陈昌奉去寺院隔壁的村民张春德家住。那时生活条件差,张春德家炕上没有床单铺,席上面贴着一张旧羊毛毡。张春德怕冻着毛主席,就一个劲地往炕洞里塞牛粪架柴火,将炕烧得太热了,手按在上面烫手,炕洞里一种焦糊的味道从炕缝里钻出来,扑入鼻孔。张春德怕炕烫着毛主席的贵体,和拜文海在院子里寻了半天,找来了一截木板,支在席底下才放心地退出毛主席的房间。毛主席下榻在这块温暖的热炕上,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久久难以入睡。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将要离开单家集奔赴前线了。乡亲们听说后从家里带来了馍馍、鸡蛋、干果,还有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财,让主席带在路上用。不少人紧紧握住主席的手,眼角涌出了惜别的泪水,有几位老人怕毛主席看到他们的神情难过,就背过身去抹掉眼角的泪水,毛主席深情地向马阿訇道谢,并向大家挥手告别。毛主席刚跨上马背,准备出发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从一条小路赶过来,并大声喊道:“主席啊,等等我!”毛主席听见喊声从马背上迅速翻下身来,所有人的目光也一齐投向腿脚不方便的老奶奶。老奶奶看见毛主席在等她,一激动脚步迈得更快了,不料,一个趔趄摔倒在地,衣襟里兜着的熟洋芋滚在了地上。有人赶紧向老奶奶的方向跑去,毛主席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奶奶身边,弯下腰两手将老奶奶扶起,并关切地问道:“老奶奶,摔疼了吧?”“没有,没有,主席不要担心,我的身子骨硬朗着呢,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这里,家里没有啥好吃的给您,我就从炕洞里掏出了几个刚刚烧熟的洋芋表份心意。”毛主席看到老奶奶为了把热乎乎的洋芋送到他手里,摔了一跤,他感激万分,紧紧握住老奶奶的手,眼眶里涌满了泪水,他深情地看着老奶奶说:“老奶奶,您的洋芋我一定收下,非常感谢,您老要多保重身体呀!”

毛主席离开单家集之后,沿着好水川从隆德一带出发,踩着蜿蜒的山路顺势而上,来到了六盘山。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也是一座走向胜利的山。回想起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咽草根,地为床,天为被的日子又历历在目。感慨之余,毛主席诗兴大发,遂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豪迈的词句,不但是毛主席的精神寄托,也是共产党人无往不胜的精神支柱。

单家集这个有着红色传统的地方,当年老百姓给了红军西征部队以很大的支持,红军部隊也给了单家集父老乡亲很多帮助。一九三六年九月,彭德怀将军带领的西征部队在单家集住了四十二天。他们住在单家集,就像回到了自己家,帮村民们挑水、做饭、砍柴、打扫庭院,哪里忙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有些红军伤员在养伤的那些日子里,看到当地老百姓仅靠蒸、煮等方法食用洋芋,他们拄着拐杖,忍着疼痛,把自家制作粉条的手艺讲给老百姓听,并系上围裙亲自下厨,手把手教当地群众制作出了透亮筋道的粉条。这样的工艺经红军传授后,在当地流传开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粉”“红军粉”。

粉条的出现,既解决了当地洋芋不易保存的问题,还帮助群众实现了增收。当年红军手把手教村民做洋芋粉条,没想到成了单家集几代人的谋生手段。如今,单家集的父老乡亲依靠当地优质的洋芋资源大力发展淀粉加工,产品远销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受到了全国各地顾客的好评与青睐。虽说粉条只是洋芋制作出来的普通食品,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可谓一件大事。令人欣慰的是,这项制作洋芋粉条的技艺,80多年来在单家集从未间断,一代一代传承着。

单家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军三过单家集,给单家集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成为单家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的动力。如今,单家集是坐拥“四宝之地”(红色基因传承地、民族政策启蒙地、回汉团结和谐地和村级经济典范地),而陕义堂清真寺作为当时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对民族团结和红色基因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单家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牛羊贩运和屠宰加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单家集清真牛羊肉产品已远销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南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单家集的回汉人民相互帮助,相互信任,谱写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红军宿营单家集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朴实的村民。红军三过单家集,播下革命火种,谱写团结之歌,军民鱼水流芳百世,长征精神光照后人。

单家集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区历史文化名村等多项荣誉称号。陕义堂清真寺也先后被列为西吉县文物保护单位、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岁月如歌,过往早已成为历史,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新的长征路却行程正酣。单家集一眼望不到边的矮化蜜植苹果园,是乡亲们的脱贫园、致富园、幸福园。有了这个果园,单家集的父老乡亲就不再外出打工,一家人一年四季可以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习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单家集人民,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村村通公路,家家盖新房,舍饲养殖,牛羊满圈,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单家集的美,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陕义堂的油灯永远照亮着单家集!

责任编辑 乔 霞

猜你喜欢
阿訇洋芋清真寺
大将军搬砖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地区阿訇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
炕洋芋
“阿訇”“毛拉”“伊玛目”等伊斯兰教的称谓是什么意思?
神圣与世俗:转型期阿訇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对宁夏海原县的调查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