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的精神困境及自我救赎

2020-04-17 14:50陈瑾瑜
青年时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

陈瑾瑜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伦敦为背景,通过两个素未谋面的主人公达洛维夫人和赛普提莫斯故事的雙重叙事,揭示他们的精神困境,最终暗示其自我救赎的结果。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精神困境;自我救赎

一、引言

一战结束后,英国虽是战胜国,经济实力却被严重削弱,丧失了“世界银行家”的地位,葬送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美好前程。工业化、机械化和城市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战争更是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发生剧烈的颠覆。对物质的无限追求慢慢吞噬了精神层面的需要,人们越来越生活在精神荒芜的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疏离感、陌生感和危机感,《达洛维夫人》正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一战以后人们的精神危机和变革意识。

在《达洛维夫人》中,作者妙笔生花,以两位不曾见面的主人公的一天为线索分别展开描写,既描写了赛普提莫斯自杀来源于一战造成的“身体疾病”,也描写了达洛维夫人成为上流社会的装饰品所感受到的矛盾和痛苦的“精神疾病”。最后,赛普提莫斯接受不了将被隔离治疗的安排而精神崩溃选择自杀,达洛维夫人在宴会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仿佛穿越时空和他“拥抱”。

《达洛维夫人》描述的是达洛维夫人和赛普提莫斯陷入精神困境后寻求自我救赎的艰难历程,指出战争在夺取人们性命的同时,还严重地摧毁其道德精神。小说安排了两位主人公“一生一死”的结局,揭示了其自我救赎的结果,暗含对人们命运未来的看法。

二、达洛维夫人的精神困境及其自我救赎

象征众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中的一位典型天使,达洛维夫人的生活时刻围着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她的家,要为举办好一场晚宴而做一整天的准备。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由此展开她的一天,似乎也可以一眼望尽余生。

这一天,她要为丈夫筹备晚宴。当她走在繁华的伦敦市,思绪却随着大本钟的钟声渐渐扩散,再次与她挚爱的恋人与朋友相会,并不断比较着昔日的浪漫与今日的荣光,引发了她对过往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老年将至的恐慌。她回忆起在乡下与情人彼得一起度过的快乐青春,反思自己的婚姻,思考自己所谓的上流生活的社会意义,质问生命的意义,突然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闲聊中逐渐失去”。她时常想起曾经居住过的伯尔顿乡下庄园,伯尔顿庄园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她推开窗便可以呼吸清新甜美的空气,尽享惬意的海滩,最重要的是,那里有她和情人彼得的共同回忆。遗憾的是,她和彼得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加之物质欲望的膨胀和想过上层生活的虚荣心,促使她抛弃了与她心心相印的情人彼得,嫁给了务实、平庸、稳重的国会议员理查德·达洛维。与达洛维夫人的识时务不同,彼得把爱情当成人生追求的全部,处处表现出“爱情至上”的贵族浪漫气息,批评达洛维夫人天生具有平庸的气质,是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她还为此在闺房里哭得一塌糊涂)。达洛维夫人发现,纵使自己满意于现在精心构造的一切,也无法停止渴求那些无法回头的过去。

达洛维夫人是演戏的人,也是看戏的人。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拒绝评论的同时仍停不下思索。她知道生活本质并非欢乐,因此她才会想为他人努力创造欢乐,纵使能完成的只是某种表象,而真正的结果总不尽如人意。她的生命正在一点一点被切除,可是她一旦想到自己的选择或多或少总会使他人受益,她便更加卖力地去完成他人所认定的自我形象,贯彻这些有益的所作所为哪怕时刻伴随着淡淡的怅惘。但达洛维夫人又是清醒的,她曾这样对自己说:“如果此刻就能奔赴黄泉,那么此刻就是最幸福的。”

达洛维夫人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所以她时常常感到生之虚假和痛苦。当人在极度孤独而又无法排解时,死亡意识便接踵而来,她向往极乐世界,寄情于死,以达到真正的解脱。一场严重疾病过后,她对生与死有了更深切地思考。她在帮德街上喃喃吟诵“不再害怕烈日酷热,也不再怕严冬肆虐”的诗句。而赛普提莫斯的死讯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起她的思绪:“她不知怎地感到非常像他——那个自杀的年轻人。她很高兴他这样做了,抛弃了一切。”笔者认为,达洛维夫人把赛普提莫斯的自杀作为其自身的一种救赎,也隐含着她自己对自我救赎的向往。“《达洛维夫人》最初的构思里并没有赛普提莫斯这个人物,作家打算让克拉丽莎自杀身死,后来才加入了赛普提莫斯,并且让他承担了死亡的命运,而让克拉丽莎在对死亡的认识中去开始新的生活。”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赛普提莫斯替女主角去经历了真实的死亡,而女主角得以在死亡的沉思中得到救赎和蜕变。

三、赛普提莫斯的精神困境及自我救赎

理想主义青年赛普提莫斯决定参战,本来是怀着最简单的愿望:保卫孕育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英国和他爱的伊莎贝尔·波尔小姐。无论这个理由对他来说多么美好、个人化,他最终只能像众多参战青年一样被利用,成为战争的炮灰。他归来后因为战功显赫而得到提升,但由于亲自目睹战友埃文斯遇难,他时时被负罪感所困扰,患上了严重的“弹震症”,导致精神崩溃,头脑里整天挥之不去的是关于死亡的冥想。

战争同时也摧毁了赛普提莫斯的家庭,他虽然结了婚,但他和妻子蕾西娅没法做任何交流,家庭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尽管妻子悉心照顾他,每天带他去散步,让他多注意快乐的事物,但他对妻子的存在视而不见,也不尽丈夫的责任,也理解不了来自妻子的家庭关爱。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对整天精神崩溃的丈夫,蕾西娅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却宁愿他死了倒好”。战争造成的畸形心理和由此带来的创伤感,把赛普提莫斯的无意识精神力量提高到了“社会角色”的地位,他无法忍受内心荒原的吞噬,只能把社会的绝望留给别人,满怀希望地去拥抱死亡。

对于赛普提莫斯的病,普通开业医生认为算不上神经错乱,只是“紧张”和“惊慌”;主流社会体制的“忠实”捍卫者威廉·布雷德肖则坚持说病很危险,应立即关进精神病院,他害怕赛普提莫斯疯狂的真理传播出去,对他捍卫的社会体制构成威协,因此他要扼杀赛普提莫斯的思想。赛普提莫斯无法接受要被隔离治疗的安排,以死抗拒无穷无尽的折磨和迫害,保全尊严和对真理的追求。

赛普提莫斯虽然是个疯子,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疯狂意念中感知历史和社会投射在他心灵深处的浓重阴翳和他在绝望与痛楚中对生命本体的执着追求。对于他来说,死亡才是希望的开始,才是精神的救赎。

四、从一生一死看自我救赎

在小说接近尾声的晚宴上,达洛维夫人从别人口中得知,赛普提莫斯自杀了。赛普提莫斯的死,缘自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对于他而言,迫害是一种幻想,更是真实的存在。完全不认识赛普提莫斯的达洛维夫人,在派对上听到他的死讯,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惊恐而是穿越时空拥抱的温暖。“死亡是渴望沟通的一种努力”,达洛维夫人相信赛普提莫斯用死亡保存了一件重要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赛普提莫斯和达洛维夫人是两条独立的线索,只有微弱的联系,这种联系双方都不曾觉察,只有在伍尔夫描述下为读者所了解。生活是如此忍无可忍,在人生看似无尽的苦难和死亡的解脱中,如何生如何死又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伍尔夫看似无意地描述,却暗含着某种绝望,也是某种抗争。

在精神崩溃边缘挣扎的达洛维夫人和赛普提莫斯,都被孤独感和恐惧感所困扰,都常常想到死亡,都想到人死后灵魂就能解脱了。面对现实,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达洛维夫人选择了生存,是一种妥协,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赛普提莫斯选择了身体死亡,彻底解脱自己。

五、结语

伍尔夫有意设置了两条平行发展的叙事线索,一条表现达洛维夫人,一条表现赛普提莫斯,两个主要人物并没有什么情节冲突,更没有见过面,唯一交集就是在邦德大街上共同目睹了一位重要人物的出行。作者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糅合、意识的交替补充,使“精神困境”的主题在两个形象代表的两个阶层中得到充分体现,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心中的惶惑、焦虑、恐惧和渴求,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战后英国社会的变迁,表达了一战后现代西方人的异化感与末日感。

賽普提莫斯跳楼了,但他的死亡意味着精神的新生。这一跳,不仅仅从身心上救赎了他自己,同时也帮助了在痛苦和矛盾中迷失与挣扎的达洛维夫人,让她在自我身份缺失的孤独恐惧感中得到心灵的救赎。作者通过对两位主角——达洛维夫人和赛普提莫斯分别关于生死的看法进行心理刻画,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当生活不如意时,人们或妥协或反抗。同时,伍尔夫赋予了死亡一种超自然的意义,让世人透过死亡回顾自己的生命质量,思考自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姜向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

[2]王慧.《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构建[J].科技信息之高校讲坛,2009(13).

[3]阿姆斯特朗.现代主义:一部文化史[M].孙生茂,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
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及救赎
关于《小狗包弟》一文情感目标的设置和达成过程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