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附生脉心衰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

2020-04-20 10:31张志国李庆海
中医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养心心衰心功能

张志国,李庆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450008)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failure,CHF) 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等各种慢性心脏疾病最终转归的结果,也是心脏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探索有效地治疗方法,提高CHF的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发挥中医药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CHF可显著提高疗效。 2018年1月—2019年3年,笔者采用芪附生脉心衰方联合西药治疗CHF 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平均(65.26±8.23)岁;病程平均(3.92±0.82)年;基础病: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肺心病10例,冠心病19例;按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18例,Ⅳ级11例。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平均(65.10±8.12)岁;病程平均(3.89±0.66)年;基础病: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肺心病9例,冠心病18例;按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9例,Ⅳ级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有慢性心系疾病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轻者见气短,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可见喘促、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痰、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常因外感、劳倦、情志刺激等诱发。

2.2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Framingham的CHF诊断标准与心功能分级标准[2]。症状与体征:左心衰可见呼吸困难,右心衰可见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B型钠尿肽(BNP)值异常。心功能分级如下,Ⅰ级:平素活动不受限,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活动时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有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3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属气阴亏虚、痰浊瘀血互结证。症状:心悸乏力,胸闷气短,动则加剧,胸部闷痛,舌暗红、有瘀斑,脉细无力。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卧床休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由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71122,20 mg/片),20 mg/次,2次/d,口服;地高辛片(由上海信宜药厂生产,批号 20171123,0.25 mg/片),0.125 mg/次,1次/d,口服;双氢克尿噻片(由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70810,25 mg/片),25 mg/次,2次/d,口服;螺内酯片(由上海信宜药厂生产,批号 20171202,20 mg/片),20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附生脉心衰方,处方:黄芪30 g,制附子10 g,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30 g,当归20 g,川芎15 g,红花15 g,山萸肉25 g,葶苈子30 g,薤白15 g,桂枝12 g,炙甘草12 g。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3]、心功能不全QOL量表(LHFQ)[3]、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检测。试剂盒均由上海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严格按说明书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并对比。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显效: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减少≥70%。有效: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减少<30%。加重:症状加重,治疗后总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CHF患者疗效对比 例

7.2 两组治疗前后LVEF、6MWT、LHFQ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时间LVEF/%6MWT/mLHFQ治疗组40治疗前39.15±3.20210.15±3.2260.10±6.28治疗后61.10±5.26∗∗##332.65±23.19∗∗##31.85±3.16∗∗##对照组40治疗前39.13±3.13210.18±3.0660.15±8.15治疗后52.15±5.10∗∗261.30±12.13∗∗44.54±6.4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T-1、TNF-α水平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HF患者血清CT-1、TNF-α水平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CT-1TNF-α治疗组40治疗前296.18±18.367.89±1.13治疗后82.20±6.32∗∗##4.40±0.41∗∗##对照组40治疗前295.69±16.897.92±1.12治疗后160.63±12.23∗∗5.82±0.88∗∗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 讨 论

古代医书中无“心衰”病名,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喘症”“水肿”“心悸”范畴,随着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认识的提高,最新版中医教材中已将心衰单独列出讲述。对心衰的辨证治疗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补虚以养心。心衰是各种慢性心脏疾病久治不愈发展到终末阶段导致心气损伤、阴血耗伤,最终使心力亏虚衰竭,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濡养全身。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气,心中阴阳根于肾中阴阳,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方能化生气血而养心之气血。因此,补虚以养心,体现在补脾气、益肾精,养心血,这是治疗心衰的根本。②祛邪以减轻心脏负荷。西医学认为:心脏前后负荷加重是心衰症状出现的原因。中医学认为:痰浊、瘀血、水饮、气滞等互结为患是引起心衰症状之邪,如《血证论》所述:“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形成瘀水互结凌心,出现心悸、气短、喘促水肿等症状,因此,通过“祛邪”,即行气化痰、化瘀逐饮等治疗,可以达到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衰症状的效果。

本方黄芪、制附子温阳益气、强心利水,太子参气阴双补,麦冬清心除烦以养阴,五味子敛阴养心,3药合用,尚有类似生脉饮“益气养阴生脉”之意;当归生血、养血、活血;川芎为血中气药,既能行气利水,又能活血化瘀;红花活血,改善冠脉供血;山萸肉补肾固精而达强心养心之效;葶苈子强心利水;薤白宽胸利气;桂枝温阳化饮;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有补养心气,纠正心衰之效。

慢性炎性反应与心室重构过程是心衰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TNF-α水平升高是炎症反应的标志。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不分泌释放TNF-α,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炎症机制促使心肌大量释放TNF-α,TNF-α可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最终导致左室扩张、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左室泵衰竭等一系列病理变化[4],使心衰逐渐加重恶化。CT-1属白细胞介素-6家族,在心肌细胞的分泌与表达最高,也有促使心肌细胞肥大与心室重构的作用。心衰患者的血清 CT-1水平显著高于非心衰患者,因其敏感程度明显高于BNP,其水平与心衰程度成正相关。因此,CT-1检测不仅对CHF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5],还可作为心衰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显著改善LHFQ、6MWT、LVEF指标,降低血清CT-1、IL-18水平(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芪附生脉心衰方联合西药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炎性反应与心室重构过程实现的。

猜你喜欢
养心心衰心功能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夏至养心喝“三茶”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