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认知活动:小蜗牛

2020-04-20 08:59
教育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触角蜗牛小班

曹 懿

(湖州市第一幼儿园,浙江湖州,313000)

一、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活动要选取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行为,让幼儿进行深度学习,获得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架构认知体系。

蜗牛是幼儿熟悉的动物,草地里、公园里、菜叶上……特别是下雨过后、潮湿的天气里,幼儿走在小路上都有可能发现蜗牛,蜗牛跟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本活动鼓励家长跟孩子一起抓蜗牛,增进亲子互动。幼儿将蜗牛带到活动中,认知、梳理自己与同伴的经验,幼儿可以在边观察边探究中发现蜗牛的秘密,提升探究能力、表达与发现的能力。活动结合生命教育理念,提倡幼儿饲养一段时间后将蜗牛放生回大自然,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二、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蜗牛的探究兴趣,让幼儿乐意在同伴间交流自己发现的秘密。

三、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教师或者家长带领孩子抓蜗牛的经验。

2.教具准备:蜗牛(孩子、家长、教师抓的)、幻灯片、蜗牛视频(吃东西等特殊化镜头)、透明塑封纸等。

四、活动过程

(一)经验反馈

1.你们跟着老师、爸爸妈妈抓过蜗牛了,是吧?那谁来说说抓蜗牛的有趣事情?

2.幼儿自由表述。

(幼:蜗牛晚上行动;蜗牛喜欢潮湿,下过雨后才有蜗牛;我在草丛里抓到蜗牛;我在树叶上抓到蜗牛……)

(二)观察认识蜗牛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的联系。

(1)蜗牛的身体——黏液,摸上去怎样?什么东西黏黏的?利于爬行,向吸盘一样吸住。教师出示塑封透明纸,让幼儿感知蜗牛的吸力,蜗牛吸住塑封袋怎么也甩不下来。

(2)蜗牛的壳——摸上去怎样?像摸到了什么?壳是什么样的?(师板画)壳都一样吗(大小、花纹等)?壳有什么用?

(3)触角、眼睛——长在哪里?碰一下会缩进去?有几个触角?眼睛长在触角顶端。

(4)嘴巴——长在哪里?喜欢吃什么?(出示动态吃东西的视频)

(5)足——蜗牛有角吗?(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

(6)爬行——蜗牛怎么爬?教师播放音乐,学蜗牛爬。(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粘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

2.教师提前了解蜗牛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的联系,逐步引导幼儿观察验证,再观察。利用多媒体、视频、塑封透明纸等多种手段帮助幼儿扩充有关蜗牛的知识,让幼儿理解知识点,进行验证,幼儿集体学习。

图1 活动中观察蜗牛触角

五、活动延伸

将蜗牛投放到自然角,找时间再去看看蜗牛,有什么新的秘密,跟大家分享或者画出来(表征)。

六、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注重儿童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培养,强调儿童经验的获得,以儿童行为发展来表达科学探究中的目标取向。从探究性、趣味性、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等方面来分析探究的内容。

本次活动本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让小蜗牛走进幼儿的视野,引导幼儿逐步探究蜗牛。整个活动围绕幼儿发现、幼儿兴趣点、幼儿的问题层层展开,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注意调动幼儿的兴趣、渗透科学知识。

(一)前期抓蜗牛的经验准备

1.此环节鼓励家长和孩子开启一段寻找蜗牛之旅,增进亲子情感。

2.重在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乐意在集体中分享寻找蜗牛的趣事、对蜗牛的初认知。幼儿会对自己寻找到的秘密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

(二)教学场地适宜性的思考

本次活动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活动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设置场地。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观察物不适合放到座位后面,建议直接放在座位前面。观察物在幼儿的视线下,便于随时观察、说说看看。教师还要考虑把蜗牛放在什么容器里观察,观察瓶、观察盆、自己搭建的观察区等。考虑到蜗牛的爬行速度慢,没有乌龟爬得快,没有螃蟹的攻击性,因此可以直接放在地上观察。

但从生命保护的角度考虑,教师在观察中可以给予幼儿一块小积木,让幼儿将蜗牛放在积木上,可以避免幼儿不小心踩到蜗牛。另外,蜗牛吸在积木侧面,幼儿可以感受蜗牛吸盘的特殊性,从而联系到生活中为什么在墙壁上也能发现蜗牛,将感受与自然结合。

(三)教学路径的系统性梳理

1.活动前教师要梳理,形成一个横向、纵向的思维图。横向知识点:触角、眼睛、嘴巴、身体、足、壳。纵向深入剖析:触角——长在哪里——有几个——碰一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碰一下会缩进去——眼睛长在长的触角顶端,等等。

2.教师要贯通知识点,不管幼儿关注到哪个知识点,教师都要抓住主线,进行延续。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一个教学活动只要解决几个点就可以了。教师以后可以继续关注幼儿对蜗牛的行动,教师也可以将蜗牛投放到自然角,让幼儿再观察。本次活动中小班幼儿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暂时放下,等他们到中班时教师再在活动中讲解。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将认识蜗牛活动中的知识点延伸到软体动物。

图2 “认识蜗牛”活动课例思维图

(四)关注情感的个别化需求

虽然蜗牛是常见的小动物,但蜗牛毕竟是活体且属于软体动物,个别小班的幼儿还是会害怕蜗牛,不敢抓蜗牛。在认知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不怕蜗牛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去抓一只小蜗牛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不敢抓蜗牛的小朋友可以先看看好朋友的蜗牛,或者看看爬在纸箱的蜗牛。”教师不能统一提出要求,个别幼儿从害怕到敢于接触,有个适应过程,教师要给予幼儿缓冲时间。

科学认知活动要将目光转向幼儿的学,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作用;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变化和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直接经验。科学探究活动要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探究行为,让他们产生对探究的浓厚兴趣,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从而架构新的认知经验体系。

猜你喜欢
触角蜗牛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夯实为侨服务机制 多方触角深入基层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试探着向硅谷伸出触角
蜗牛说
小蜗牛
想念你
蜗牛(共3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