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

2020-04-20 11:11韦玉潇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韦玉潇

[摘要]文艺是新时代的一面旗帜。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从本质导向上来说,属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从价值取向上来说,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价值精神;从目标上来说,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路径上来说,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文艺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4-0004-06

文艺社科作品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标志。它是从艺术的视角出发,来观察社会,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变化,发出时代的声音,留下时代的思想印记,坚守住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根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继承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继承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思想,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彰显出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本质导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变革留下的深刻烙印,是时代的标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现象,它的存在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揭示社会的运动规律与发展方向,体现时代价值。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设想,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本质和精髓,就是要求文艺社科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视角,来记录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记录人民群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造就实现中国强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精神的力量,更是时代的标志,它是现实的,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者和“代言人”,这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本质导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和精神的堡垒。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文学艺术也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弊端。社会主义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攻击和诽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党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1]因此,守护国家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不仅需要真枪实弹,更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人民群众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构建起精神上的堡垒。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2]如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依然在继续,而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手中的笔就是我们最有利的武器。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工作,就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牢牢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面旗帜,打赢这场“战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历史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历史性是文化的主要属性之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新时代,就是因为它是时代发展变化的缩影,是历史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3]。历史思维也是文艺社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用历史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才能纵览全局,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要求新时代的文艺社科创作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到历史性与先进性的统一,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发挥好它应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能够发出时代的强音,不输于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首先,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认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直高举着社会主义旗帜,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走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征程,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的华诞,其中的坚持与奋斗,充分体现了全体人民的自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无法挺过一次次的雨雪风霜,更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其次,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继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4]。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是历史的积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记录了历史,也书写了当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我们的先祖是怎样历经艰辛,将历史延续;又怎样对未来充满希冀,寄希望于后人。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自豪,没有理由不为之感到荣耀。坚定的文化自信,也体现于我们对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敬畏先祖,继往开来。最后,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我们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代人都要为时代提出的课题交上自己的答卷,要书写自己的历史和文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5]。这是当代文艺社科工作者进行作品和学术创作的本质导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6]17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包含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7]。文化是精神的先导,是引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面旗帜,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本质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就是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面大旗,用它來凝聚思想、汇聚人心、指引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取向

明德引领方向,责任呼唤担当。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所倡导的价值,价值是一种判断导向,是非对错、功过黑白,不应以一人言而兴,以一人言而废。文艺创作者的初心就在于用自己的作品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价值导向。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所传递出的价值的自信,相信自身文化所传递出的价值取向可以与时代产生共鸣。因此,文艺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抒写新时代,更在于通过文字的力量,传达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向社会传达正能量,与时代相呼应,形成良性互动,引领时代新风尚。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要求文艺创作者坚持“价值本位”,传承价值精神。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所以可以做到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从未中断,就是因为我们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支柱。尽管不同的时代,它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来说,都是同一种精神追求的延续,是不同时代人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延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人对一脉相传的精神支柱的阐释,符合时代潮流的需要。昔日楚庄王问鼎,王孙满告诉他,想要问鼎九州,在德不在鼎。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的是更多的新问题、新矛盾,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社科工作者要坚持“价值本位”。一方面要重于修身,树立起自己心中的精神支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篇学术文章,都是作者內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在表达。只有品德高尚、修身自持的作者,才能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温润读者的心灵。而那些情趣低俗的读物,不过是作者内心扭曲的价值观的折射,也必将被世人所厌弃、被时代所淹没。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要力求传达正确的人生价值,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方向,用今天的话语体系,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吹响新时代的号角。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风清气正,人民和谐共处;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才是我们搞好文化建设事业的初衷;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国的声音才能被世界人民所听到、了解和接受,中国才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变为现实。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要通过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强化价值引领,应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价值迷失”和“价值缺位”问题。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强化价值引领,第一,是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所决定的,即目标导向性。文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之一,回顾近代史上我们所承受的种种屈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缺少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共同的信仰和价值理念。国无德不兴,要想引领中国在新时代走入世界强国之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社科工作者在作品中要一以贯之的思想精神之一。第二,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强化价值引领,是由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即外在客观性。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各种问题矛盾交叠,“价值迷失”和 “价值缺位”问题逐渐凸显,人民群众出现思想观念上的动摇,归根结底就在于社会和谐价值引领不到位,缺乏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自信,容易受到外在思想诱惑的冲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一个明德和谐的社会氛围,幼有所教、老有所养、邻里和谐、守望相助,这样的社会氛围,需要统一的价值观作为导向。中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和升华了这些优秀的传统理念,它需要借助今天文艺和科社工作者的纸笔,统一价值引领,应对思想分化问题。同时,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强化价值引领,是由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庄严使命所决定的,即文化的传承性。人无德不立,抒写时代的篇章,是为了继承前人、教育后人,这才是文化最终的意义所在。因此,用好的作品影响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塑造,是文艺社科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的成长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面对的诱惑和挑战不断增多,在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牢固树立之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容易让他们迷失。在文艺学术作品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就是给青少年一个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方向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到他们,使他们不至于失去方向,陷入迷途。

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最终要实现缔造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即使命导向性。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根支柱,本质就在于它是物质文明的升华和延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新时代价值观的引领,也离不开文艺社科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这就需要一代代文艺社科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双手,用正确的价值引领,引领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不断奋斗。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文艺社科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整合和引领当下的各种社会思潮,将人们意志统一到“共创共治共享”新时代发展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70用好的作品鼓舞人心,用好的作品凝聚人心,陪伴一代代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坚定信念、不畏艰险,这也正是文艺社科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作品价值的平台,是对他们辛苦创作和付出最好的肯定,也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初心和使命。

三、新时代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目标导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文艺创作民族性与历史性的基本体现,也是文艺社科作品世界性与包容性的基本要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体现在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上,根不深则立不稳,魂不在则叶不茂。民族性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是文化发展的脉络,是用文化绘就的历史地图。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就是继续画好这幅巨著,添上属于我们的时代的一笔,做到民族性和历史性,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而作品的世界性与包容性就如衬托鲜花的绿叶,体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胸怀,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就是让我们的文化根更深叶更茂,绘出的地图更有精神气质。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