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统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挺进新时代

2020-04-20 11:11苏云婷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苏云婷

[摘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挺进新时代的关键表征。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新背景、新目标、新定位、新理念、新战略五个维度。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展开的新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明确的新目标;负责任大国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提出的新定位;新安全观、正确义利观和全球治理观等构成新时代中国外交倡导的新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实施依托的新战略。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4-0021-06

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特征,新思想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之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涵盖内政外交、国内国际的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系统综合的理论,囊括了发展目标、基本道路、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法治思想、国家治理、国家安全、全球治理、党的建设等思想[1],形成了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谋划新的发展方略,对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对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挺进新时代的关键表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其时代特征呈现在新背景、新目标、新定位、新理念、新战略五个维度,贯通了历史、现实与未来,链接了理论、战略与实践。

一、新背景:统筹两个大局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展开的新背景。从国内大局看,在新的历史交汇期要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国际大局看,要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实现“世界梦”。统筹两个大局,就是要增进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之间的战略互动,将国内治理置于更加宏大的全球治理考量下,对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系统谋划。一方面,通过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又以自我发展增进世界和平,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每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存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中国与世界构成的独特关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并思考国际社会和全人类命运和走向的核心问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肇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深入思考与世界关系的开始,并极大改变了中国处理其与世界关系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中国最初与世界的互动主要是为自身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外部世界则以全球治理的名义介入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实力和地位的提升使其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参与全球治理,而是试图影响、塑造以致引领全球治理,进而发挥中国独特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文化观念都展现出与西方主流发展路径的差异,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带有中国印记的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提法由此出现。国际社会呼唤中国智慧。中国发展需要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二者相互依存的联动关系不断加强。新时代这一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增长。国家不再是单子式的个体,而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构成性因子,需要转变内向式发展思路,从全球而非局部、系统而非部分,长远而非当前的视野,全面、系统地思考和审视自身发展,并为世界发展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顺应了全球治理理念和制度发展的大势,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对中国政府、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厘清中国与世界、国内与国际、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并将之作为破解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的战略依托。以整体性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平衡,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平衡,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决策层明确、自觉的意识。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国内治理体系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二者密切联动、相辅相成。“中国梦”是“世界梦”的一部分,是迈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梦”的阶梯;“世界梦”升华“中国梦”,赋予了“中国梦”更宏大的叙事背景和世界意义。中国的国内治理因而具有了全球治理的战略意义。

二、新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治理思想体系中的“顶层设计”,集中呈现出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和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了“中国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型国际关系侧重回答中国主张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关系”[3],二者之间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路径。作为倡导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智慧向世界贡献的公共思想产品,是实现人类社会共生共在、共治共享的中国方案,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自信地向世界传播这一新理念,将之作为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不仅要开拓中国外交和公共外交新局面,而且力图为全人类享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一种新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它倡导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形成不可分割、命运相连的状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前提是存在着人类社会,而共同利益是社会产生的前提。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国际行为体利益的相同部分,它内含于行为体的各自利益之中。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在全面加深,人类共同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国际社会存在着需要各国共同參与的公共事务。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对的国际公共事务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失业问题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紧缺凸显、全球体系变革步履维艰、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这些事务必须依赖各国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收借鉴了中华和谐共生文化、西方全球治理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精髓,并继承了新中国优秀外交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思想为理论底蕴,融入新时代全球治理的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贴有中国标签的尊重传统,顺应时代,科学系统的全球治理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消灭各国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也不是要建立一个单一、均质的社会,而是主张行为体的多维化,社会制度的多元化,文化观念的多样化,尊重各行为体的选择,促进相互借鉴、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保持差异的共处,实现多元的共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在以零和博弈界定国际关系的传统思维中,被界定为单子式个体的国家不可避免地陷入利益纷争和安全困境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全人类共命运的客观趋势,从全人类共同愿望出发,站在全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强调人类社会利益共享、问题共治、发展共谋、风险共避、责任共担、命运共筑,进而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前进大势的前瞻性思考,有利于改变国际关系的对立、冲突、敌对,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和睦、和谐。201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始走向国际社会,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成为全球共识,而且已经由思想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落地生根为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动力。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相继载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重要决议中②。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命运共同体、亚投银行等新机制、新机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

三、新定位:负责任大国

国家实力决定了一国的国际地位,也决定了一国的国际责任。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共同塑造了国家的全球治理角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并开启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从被动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到和外部世界积极互动,中国通过全面对外开放不断融入世界,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就要有大国的风范和担当,需要以全球视野,天下情怀,凝聚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如果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定位是满足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的话,其更高追求则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变革,实现国内需求与国际利益、全球收益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动态平衡[4]。

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小国。所谓大国,是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地理和历史意义的大国,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大;所谓小国,是说中国还不是发达意义上的国家,人均GDP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与挑战。在参与全球治理中,中国始终顺应国际大势,“基于国家利益和实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积极参与、量力而行的同时,用发展的、长期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定位,兼顾本国利益和国际礼仪,在国际权利和国际责任间取得平衡”[5]。对当今全球治理秩序不合理一面,中国有着深切感受;对改变国际规则的滞后性,中国有自己的思考。中国愿意推进全球治理深化与变革,着眼大局,重道义,讲责任,尽义务,积极为推动全球治理的合理、公正与有序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新兴大国、负责任大国。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力求为国际社会带来新气象;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努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后来者”,直至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参与到全球治理体制和体系之中,对于许多领域的运行机制和游戏规则的了解并不深入、谙熟,还不是一个游刃有余的治理“玩家”,许多经验亟待积累[5]31。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是一头“闯入瓷器店的大象”,中国在努力扮演牵引世界达到美好未来的火车头。作为一个实力不断跃升的大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不断深化,也在力所能及地承担经济、政治、安全、文化、卫生、反恐、环保等方面相应的国际责任。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进行经济项目援助。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对话与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进而推动亚太地区的繁荣。援建非洲千余项目,提供无偿军事援助,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对遭遇灾难的国家施以援手,多渠道推进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这表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正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建设性作用。

在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当中,中国扮演着多重角色[6],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者、进程的推动者和方案的提供者。首先,中国是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改革者,是全球治理变革的主要动能和变量之一[4]8。中国主张通过增强治理机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改变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对抗性、等级性的不合理结构,适应治理需要进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民主平等、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其次,中国是全球治理进程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在区域和全球治理实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巨大的构建过程,提升全球治理的效果需要“试错”,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并引领区域治理,通过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区域治理平台累积经验,为六方会谈、G20、联合国等全球治理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后,中国是全球治理方案的提供者。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更加及时、系统、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全新的治理方案。融合中华优秀文化、西方治理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联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形成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探寻有效的治理之道,成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境的有益尝试。

四、新理念:贡献中国智慧

时代呼唤理念,理念引领实践。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理念创新先行。新时代中国倡导新安全观,践行正确义利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三者统合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理念。新安全观是解决全球治理安全困境的钥匙,是中国全球治理思想的基础;正确义利观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中国全球治理思想的灵魂;全球治理观是中国为应对“四大赤字”①进行科学思考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治理框架和方案。中国提出的新理念与自身的务实行动交相辉映,既是对中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凝聚了中国智慧,又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大势,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中国的新安全观倡导互利合作、共同安全,能够消解安全困境,为全球社会提供安全保证。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首次提出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特质的亚洲新安全观。2015年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赋予这一安全观以全球意义,提出了中国全球维度的新安全观。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完全不同于以零和博弈为特征的冷战时期的安全思维,强调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7],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个体安全,建立安全联结和纽带,进而实现国际社会的整体安全。个体安全是整体安全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国际安全的基础。“综合”就是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既厘清界限,又建立关联,使安全的覆盖范围遍及国际社会的各领域维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生态等全方位的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双边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破解安全困境,迷信武力没有出路,应对全球性挑战,单打独斗行不通,唯有合作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可持续”就是不仅要关注当前的安全,更要重视未来的安全,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安全,实现持久安全。发展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通过发展的途径才能获得真正安全。

中国的正确义利观兼顾利益、道义与责任,实现了义与利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确义利观主张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是对西方唯利是图义利观的深刻反思[8],是在当代主流冲突性治理观中注入的一股清流。义利平衡是正确义利观的核心要义。中国一贯反对将义和利割裂乃至对立的做法,互利共赢是正确义利观的目标取向。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关切,并有利于全球利益的增进,把自身发展与人类共同发展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9]。重义轻利是正确义利观的道德诉求。国家行为除了受到利益驱动,也必然受到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导引。在面对自身和整体、局部和全局、民族和全球的利益抉择、取舍时,中国主张国家在不危及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要以义为先,力所能及地承担相应的道义和责任。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主张通过体系变革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力倡现有治理体系的自我更新,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格局。“共商”就是各国平等参与、集思广益、共同协商、共同应对、合力解决国际分歧和处理国际事务;“共建”就是所有参与方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建设、[ ]力同心、齐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良性演进;“共享”就是全球治理的成果应公平惠及所有参与方,由所有参与方共同享有和平、安全、繁荣、美好。零和博弈、敌对关系、权力角逐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导向一个人类共同期许的美好世界。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基于中国独有的“和合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形成了与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截然不同的思维理路。在治理主体上,中国反对以国家实力或文明差异为标准,将全球治理体系等级化,反对“中心—边缘”论,尊重每个国家的独立、尊严和权利,主张各国一律平等,构建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在治理模式上,中国反对“以联盟为中心”的治理方式,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看重联合国坚持的道德价值,认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在治理议题上,中国主张发展为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实现长久安全、和谐秩序的基础,以及化解当前治理困局的钥匙[10]。

五、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球治理机制建设的战略贡献,其实施成为中国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而推进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战略依托和实践载体。“一带一路”顺全球治理之时而生,因全球治理之需而建,应全球治理之事而制,冲破旧思维、旧观念和旧机制的束缚,创建更精准有效的治理框架,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载体、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一种新型合作方式,其灵活性、包容性、系统性促成了丝路沿线国家之间广泛而有效的合作,为现存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之路。在世界政治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宏观时代背景下,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期许更加强烈。世界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程度上达到稳定且持续的和平,希冀有更多途径、更好方式实现高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主张以合作促和平,以共赢谋发展。它立足强化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形式,化解一些国家长期存在的政治矛盾、民族纷争、宗教问题,增进区域安全稳定,提升区域认同感、归属感。“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聚焦区域,放眼全球,从小到大,由点及面,以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己任,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分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平台,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通过化解冲突、重建秩序、共赴美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与持久发展新的动力源泉。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在思考当前全球治理困局时,不仅重视思维方式的转变,更关注实践路径的探索。直面“世界怎么了?”这一时代之问,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最终落脚于解决方案,回答“我们怎么办?”①的终极之问。“一带一路”发展出的互利共赢及相应机制就是对全球治理面临的上述问题的实践回应。“一带一路”着力打造“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旨在消除近代以来全球化过于倚重海洋、全球治理结构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致力于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内外联动的全球化新格局,搭建开放、均衡、普惠、包容的合作框架。在这一倡议的推进和落实过程中,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一道,努力寻找利益契合点,不断扩大合作共识,大力夯实共同利益基础,携手共迎美好未来。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之路。“一带一路”是世界的缩影,真实呈现出了世界的多元化、多样性、差异性,意在增强相关国家的共同体意识,构建真正的区域命运共同体。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决不能是同质的,而是多元共生的,不是要消除其构成要素的差异,而是在分异中找到共性,在分化中达成共识。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也不能是少数国家主导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所有参与国平等参与,面向全球,不设门槛。广大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拥有充分的发言权,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它们资源禀赋各异,合作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充分调动自身强大的缜密的战略规划实施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提出并参与千余项合作项目,为促成沿线国家双边与多边合作、联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一个政治互信、安全共生、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变革与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靳諾,刘伟.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M]//陈岳,蒲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56.

[3]王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J].国际问题研究,2016,(1):1-8.

[4]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8.

[5]辛本健.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1.

[6]庞中英.自序: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基本角色[M]//庞中英.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11.

[7]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22(2).

[8]秦亚青.正确义利观: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原则[J].求是,2014,(12):55-57.

[9]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人民日报,2013-09-10(7).

[10]金灿荣,等.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8.

[1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12]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27(3).

[13][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2-97.

责任编辑:邓小龙

猜你喜欢
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