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纲目经纬”

2020-04-26 10:02杨蕾
江苏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式意蕴思维

杨蕾

【关键词】文本核心;体式;意蕴;思维;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7-0077-02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它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意”是表达的唯一起点与目的,“意”与“言”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与“言如何表达意”合三为一,成为语言大厦稳定的三角结构,构成课文文本的核心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评文本语用、思维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吸收文本的核心价值,丰厚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1.体式为“纲”,习养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特点突出,体系鲜明,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组合体式。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遵循了这一编排规律,围绕大单元、大主题进行任务驱动、方法指导和能力提升。这种纵向一体、横向关联的编排体系使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合力,让学生既掌握了学习要领,又习得了思维方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下第四单元围绕“动物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猫》《母鸡》《白鹅》3篇课文,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围绕“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在学习课文《猫》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喜欢猫,再把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通过这一练习,帮助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猫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一文则鼓励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前后的态度变化,体会作家对母鸡的敬佩之情。《白鹅》则引导学生摘抄表现鹅高傲的词语,体会作者把“鹅”与“鸭”的步调进行比较的好处发现把鹅称作“鹅老爷”的原因等。通过品味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单元语文要素在三篇文本中依次增强,不断内化,也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

2.意蕴为“目”,涵咏情感。

纲举而后目张。站在语文的源头,透过语言的形式探索意蕴的表达,是课文文本的核心价值。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教师要启发学生沉入词语,倾听文本语言的微妙声响,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词语的温度、厚度与深度中彰显出来。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上《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时,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能令读者真切体会到文本的情感意蕴。为了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感受伟大而深沉的父爱,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出现四次的“小渔船”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将零碎的场景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体悟“小渔船”背后的隐性意蕴。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聚焦“摇船、缝补、弯腰低头”等词语想象画面,辨析揣摩“破旧与精致”“亲切与难忘”等词语,通过情景再现,诵读涵泳,深刻体会“小渔船”是承载父爱的希望之舟。至此,父爱的形象愈加丰满、立体,蕴含的情感也愈加浓烈。沉潜词语,挖掘意蕴,涵泳情感,这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开发教学内容的永恒修炼与考验。

3.语言为“经”,彰显语用。

语言形式与语言意蕴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文本的语言形式如何表达语言的意蕴,也是文本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祖父的园子》中的人物对话时,教师可以用写促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看表情、听语气”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趣味,体会作家如何运用对话这一形式描写“我”的调皮,以及祖父的慈祥和宽容。接着,通过品读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细节的批注,借萧红童年的经验,指导学生如何选事例、抓细节、品对话,写好自己的童年经验。最后,便是阅读经验的迅速迁移,师生同台竞写,考量运用细节与对话写好童年趣事的迁移能力。无论范读、品读与注读,还是以写促读,教学活动都始终以语言的习得为主线,让童年温馨的情感意蕴与语言形式的运用价值相互转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进而直逼文本语境的核心,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用价值。

4.意象为“纬”,涵泳文化。

作品背后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差异,都会影响作品的解读。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要善于从意象的感觉、感情中还原作家的情感,分析其情感价值如何向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转化。

《卜算子·咏梅》是统编语文教材四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逐步感受“梅”的文化精髓。为了建构起“这一篇”与“这一类”的教学张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寻文人墨客描写梅花的诗文,引导他们在类比中探寻各具特色的“梅”精神、“梅”风骨,从而建立关联,丰富积累,领略“梅”文化的厚重与丰盈。例如:教师可以先从陆游《咏梅》开始,通过意象群的价值还原与比较,让学生感受“表面上处处写梅花,实际上处处皆人情”,体会梅花意象的情感价值。然后通过“风雨送春”“飞雪迎春”的意象对比,体会诗人笔下“梅”格调之独特,进而深刻感悟到“梅”的乐观与昂扬,感悟中國文化中“梅”文化意象表达。

文本解读不能偏离文本自身原本的、内生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能脱离文字自身的风格、品貌与风骨。教师要挖掘每一篇文本的核心价值,将其内化为学生阅读的关键能力,涵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

猜你喜欢
体式意蕴思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浅谈高中元曲教学现状及出路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