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究

2020-04-27 08:57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8期
关键词:征象结核椎体

左 伟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脊柱结核在人体内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整个脊柱中因腰椎活动最大,因此椎体结核较常见[1]。作为结核病的继发病,脊柱结核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脊柱结核症状早期诊断,有利于提前给予预防及治疗[2]。多层螺旋CT的应用,能准确反映患者脊柱椎体部位的骨质破坏程度、椎管内的受累程度和椎旁软组织状态的改变,在全面、清晰的影像信息中,可对临床脊柱结核患者做出准确诊断,实现针对性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3]。本次研究,即是在这一观点上,探究脊柱结核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4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32)。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5.28±18.54)岁;病程0.5~4年,平均(2.18±1.08)年;临床表现:颈、胸、腰、背痛14例,低热、盗汗、血沉加快12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5.54±18.26)岁;病程0.5~4.5年,平均(2.24±1.18)年;临床表现:颈、胸、腰、背痛15例,低热、盗汗、血沉加快12例;其他5例。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及病理学检查,均符合临床脊柱结核相关标准;②认知能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可配合研究;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先天性骨质疾病;③参与同期其他临床医疗研究。

本次研究均自愿参与,患者知情同意,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呈均衡性分布(P>0.05)。

1.2 检测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CT检查:检查流程符合一般规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并给予相应解决措施。

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均禁食禁水24 h,常规清洁灌肠;行多层螺旋CT检查前10 min肌内注射10 mg 654-2、1000 mL清水保留灌肠;患者取平卧位,使用Philips16排螺旋CT仪进行检查;扫描范围包括腹腔、盆腔,自膈肌至坐骨结节,设置层厚为5.0 mm、层距5.0 mm、螺距1.0 mm;平扫完成后,给予患者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26)100 mL静脉注射,行增强扫描;设置流率为2.5 mL/s、延迟时间动脉在15~25 s、静脉期在40~50 s。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检查方式的疾病确诊率,包括结核确诊率、肿瘤确诊率、总确诊率、不能判断等,并记录病变范围,对比脊柱结核征象。疾病确诊率=(结核确诊率+肿瘤确诊率)/32×100%。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资料输入至SSPS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疾病确诊率:对比两组检测后的疾病确诊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病变范围:两组病变累及范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疾病确诊率对比(n)

表2 两组病变范围检测对比

2.3 脊柱结核征象:两组检测方式均可以观察到所有的骨质破坏情况,但在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椎体改变、死骨形成等方面,观察组的精确度更高,差异对比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脊柱结核征象对比[n(%)]

2.4 脊柱肿瘤征象,见表4。

表4 两组脊柱肿瘤征象对比[n(%)]

3 讨论

脊柱结核在临床上较常见,可通过手术病灶清除或手术前后抗结核治疗痊愈,该疾病多发于肺结核、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等疾病,经血液循环至脊柱处形成[4]。结核菌在血液运行状态下到达椎体后,因脊柱前部上下边缘的松质骨肉区域血供丰富,结核菌易在此停留,随后经椎间盘、前纵韧带等途径,侵犯周边椎体,破坏椎间盘,严重者可形成椎间隙狭窄等症状[5]。患病后多表现为疼痛、低热、盗汗、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不便,且影响身体健康[6]。多层螺旋CT的应用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脊柱结核的病理特征,结合本次研究中脊柱结核征象所得数据显示,结核病灶在累及椎体、腰间盘的同时,可对椎体后部、椎弓、附件等区域蔓延,形成椎体边缘结核。机体组织造成病变后,患者在椎体后缘受累的情况下,病变组织可突向椎管对脊髓造成压迫,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肢体瘫痪等[7]。

通过分析患者的脊柱病变征象可知,碎骨型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受累为主要骨质破坏类型。结合脊柱结核形成机制分析,结核性脓液穿破椎体 后,可在椎体边缘生成脓肿,随着症状蔓延,患者的前纵韧带、侧韧带相继被侵蚀,并经椎体破坏区渗出,椎体部分可在血管累及严重情况下形成椎体缺血,最终形成形状不固定的死骨[8]。碎骨型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具有特征性且常见的征象[9]。张清等学者[10]认为,该现象的形成,与患者累及范围的大小具有相关性,而骨破坏、破坏区内小死骨、病灶周边硬化区域等均可构成脊柱结核的典型CT检测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范围内在采用多层螺旋CT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检测诊断时,需注意与化脓性脊柱炎、脊柱转移瘤等症状进行区分。上述病证均为脊柱部位疾病,在体征表现上,具有相同点[11]。对比其不同点可知,化脓性脊柱炎在疾病早期多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终板有骨密度减低区,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边界模糊的骨质破坏征象,病区范围较小,椎间隙迅速狭窄或消失等[12]。脊柱转移瘤常呈单椎体或多椎体非连续性骨质破坏,对椎间盘等周边组织的累及范围较轻,经CT图像信息显示,可在病灶椎体周边软组织肿块,内部无钙化等[13]。因常规影像学检测,多无法直接对脊柱结核症状做出明确性诊断,漏诊、错诊等发生率较高,存在延误早期脊柱结核患者治疗的情况,多层螺旋CT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诊断领域的不足[14]。研究结果发现,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患者的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椎体改变、死骨形成等方面检测精确度更高,且对骨质性破坏、骨性椎管受累、椎旁软组织受累等方面的影像信息显示更为全面。

综上所述,对脊柱结核疾病进行诊断时,多层螺旋CT的应用,更能准确对疾病做出诊断,且精确度明显高于常规CT检测,可为临床范围内对脊柱结核疾病的诊断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征象结核椎体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南京地区2017—2020年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Is right lobe liver graft without main right hepatic vein suitable fo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