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政策解读与实践策略

2020-04-28 04:20丁婧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

【摘 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后,教育者应认真学习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强化劳动教育的历史社会意义,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类别和形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在认真分析目前劳动教育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以重视学校这一劳动教育开展的主阵地和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措施配套为抓手,切实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水平。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国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07-04

【作者简介】丁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教研员,高级教师。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7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并细化了劳动教育的有关要求。因此,认真领会国家提出劳动教育的历史社会意义、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并切实根据地方特点调整政策导向、开展教育活动,将有利于各地更好地培养高素养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对《意见》《纲要》重要思想的个人理解

1.强化劳动教育的历史社会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不同时期根据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及个人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劳动形态的变化,人们的劳动观相应发生了变化,劳动被忽视、轻视、鄙视、歧视,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国家发出一系列有关劳动教育的声音。2015年教育部同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育并举,再到本次《意见》的出台,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推进力度的逐步提升清晰可见。因此,认真领会本次《意见》出台的背景和其对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至关重要。

2.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意见》中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四个方面。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是对目前社会存在的劳动偏见的纠正,是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正确价值观,也是我国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基础,是总体目标中最核心的基石。劳动观体系中涵盖劳动价值观,劳动过程观,劳动技能观,劳动成果观,劳动关系观等。[1]劳动精神包括“人们对劳动的热爱态度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人格气质”[2],前者指向劳动,后者指向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应理解为包含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两方面,它们是将劳动观、劳动态度转化为实际劳动行为的可能性保障。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等。

将劳动观、劳动精神作为教育目标,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育”,通过劳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它不等于单纯的劳动锻炼、劳动技术性的学习。但同时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也必须经由身体在场亲历而获得,因此“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作为《意见》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必须得到贯彻落实。

3.劳动教育的类别和形态。

《意见》中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劳动的分类并结合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提出的。同时,《意见》中还分别提出“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广泛开展多类别的劳动教育、关注劳动的新形态,体现了对劳动概念的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接班人与建设者的新要求。

日常生活劳动是体现学生适应社会、自立于社会的根本,生产劳动是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手段,服务性劳动则是根据时代发展而提出、體现培养学生社会职责与社会道德的新时代要求。这三类劳动缺一不可,但根据学生年龄段、教育机构、教育场所、学生个体、地域特点的差异,对三类劳动的偏重应有所不同。在《纲要》的学段要求中,可以看到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劳动重点呈现从自理劳动到利他服务、从生活劳动到生产劳动、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从一般目的劳动到与职业相关劳动的清晰变化。

劳动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避免对劳动概念和行为理解的简单化,指出了劳动的复杂性、广泛性和前沿性,是对接信息科技时代新要求的劳动新需要。

4.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五育并举中,“劳”从字面上与德智体美属于并列关系,但在逻辑上,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式,它贯穿并融合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即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这决定了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特点。

学生的成长、人才的培养,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完成,因此在劳动教育中,以上教育场域缺一不可。《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

在学校这个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中,需要明确认识到劳动教育贯穿和融合于德智体美教育的特点,防止将劳动教育狭隘地对应于某单一课程或学科,防止以单独的价值观引导、单独的劳动知识传授或单纯的体力劳动经历等同于劳动教育。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应是指向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规范的、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因此需要站在学校的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在必修课程、各学科渗透融合、劳动实践以及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活动中落实《纲要》所提的劳动教育关键环节,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实践项目操作、反思交流并接受来自榜样模范的精神激励。同时,学校也是融合家庭、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执行机构。

5.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加强与改进必须发挥督导与评价的作用,以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督导有利于劳动教育开展的常态化、规范化;对于劳动教育对象的评价有利于记录教育过程、掌握教育结果、评价教育效果,形成对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立体画像。

将劳动素养评价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保证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处于同等地位。评价中对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的全面覆盖、对劳动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记录,实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形成对学生受劳动教育情况与结果的立体认知。

二、切实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的若干抓手

对照《意见》《纲要》要求,为推动劳动教育的切实有效开展,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政府需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打造有利劳动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

1.重视学校这一劳动教育开展的主阵地。

一是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系统性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且重要渠道,各地应在原有历史传承基础上衔接至《意见》《纲要》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5年的《小学教学计划》中新增“手工劳动”课开始,劳动类教育开始出现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手工劳动、农业常识、制图、生产劳动、体力劳动等课程继续出现。在“文革”期间劳动教育经历一定的迷失之后,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提出“兼学”课(学工、学农),劳动教育再次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后部分省份的劳动课程一直持续开设至今,如江苏省于1984年开始编写小学《劳动》教材,1989年编写《江苏省中学劳动技术课试用教材》,并在此后三十余年间坚持开设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但由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部分地区、学校未能开齐开足,这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学校必须按照《意见》《纲要》要求,以劳动相关必修课程的正常开设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

二是按照文件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多年来各省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等教育部政策框架之下开展各自的劳动技术等必修课程。在遵从国家层面统一的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之上,具体课程内容各具差异性。如江苏省制订有《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规定课程模块如下:小学阶段包括洗涤、纸艺、泥塑、结艺、布艺、烹饪、小木工、小金工、种植、电子小制作、家用电器、职业了解等模块;初中阶段包括工艺制作、营养与烹饪、布艺、木工、园艺、作物栽培、养殖、金工、电子电工、职业探索等模块。在国家加强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重视并且教育部提出明确的学段要求以后,各地课程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需要根据《纲要》中的学段要求进行各学段课程内容的重新规划与调整,从而实现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实施劳动教育。

三是坚持于学校教育多情境中融合劳动教育。由于劳动教育渗透于学校德智体美教育方方面面,因此需要校级层面统筹学校的劳动教育规划,并形成相应规章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的落实到位。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深化认识,帮助教师理解自己所教学科、所负责活动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天然联系,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及班会、劳动周、综合实践活动、科技节、读书节等众多校园活动中,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四是坚持开发家庭和社会资源配合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堂、网络宣传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帮助他们掌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施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的评价。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如场馆、工厂、农场、社区等,结合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设计校本劳动项目和劳动教育内容,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

五是坚持对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的立体化画像式评价。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应注重体认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体验与反思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立体化画像式的记录与呈现。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综合素质电子档案等现代化教育管理工具可成为劳动教育评价中的高效手段。

2.落实教育劳动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配套。为保证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开展,必须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通过政策的制订,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标准、明确职责要求、建立考核标准等,保证劳动教育的规范开展;另一方面制订系列政策保障劳动教育教师在职前教育、职后进修、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权利,让教师安心于在劳动教育序列中专业成长。

二是劳动教育立体资源开发的配套。劳动教育需要大量配套资源的支撑,包括教材、教材配套资源、评价资源、管理平台、场馆、设备、耗材、社会兼职指导人员等。立体化的资源配套需要有政府及相关部门相关政策与举措的扶持。如《意见》中有关于劳动实践场地的要求,以江苏省为例,目前有县级及以上劳技教育中心、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青少年校园活动中心等社会场所近400处,其中市级及以上近百处,但如何整合这些场所现有资源、开发新的劳动教育可能性、并与周边学校对接,都需要政策的规范指引。

三是督导政策的配套。各级政府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内容体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除常态化教育督导外,还可设立对地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专项督导。将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指标以及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中小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