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0-04-28 04:04胡焕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实践全面发展

【摘 要】中学生处于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同质化教育的升学压力,班主任针对中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应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厘清“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内涵;其次需要丰富自选课程菜单,在课程团队的引领下,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做出个性化教育的有益实践;最后应秉承多元化、发展性、特色化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展示。

【关键词】中学生;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54-04

【作者简介】胡焕,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应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纲要中6次提及“个性”,这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近10年来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动态较多,但研究样本大多聚焦本科或幼小学段,实践成果主要倾向于美术、音乐等体艺学科。相比而言,关注中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实证研究则较少,在现行常规的教学生态中,中学处于同质化教育模式的强化阶段,但同时也是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针对中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课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理解个性化实质

1.“个性化教育”与“个性教育”。

一些教育专家将“个性化教育”定义为“发展和优化学生独特个性的教育”,但是就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品质而言,比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等,个性是人本身就具有的,它并非经过教育才具有。强调发展学生个性,主要是针对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对学生个性的忽视,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发展个性,“个性教育”实则是对“个性化教育”的一种片面认知。

2.“个性化教育”与“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指教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教育教学,传统私塾和家庭教师大体是个别教育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能够为个体的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但关键要看采用这种形式所采取的教育理念,所以“个别教育”并不必然就能带来学生个性的发展。一些课外辅导和家教服务的教育从业者将“个性化教育”等同于一对一个别化辅导的教育,这是对“个性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如一对一、多对一等)的肤浅认知。教育目的单一化、教育对象个别化的“个别教育”,其本质并非是发展和优化学生个性,可能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与“个性化教育”背道而驰。

3.“个性化教育”与“同质化教育”。

“同質化教育”即划一性、模式化的教育。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以及统一的考核要求对同一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进行同一化教育,保证劳动力规格的统一性及规范性”,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直至今天它仍是最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但弊端就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像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独特性和差异性被忽视,自主性和选择性被抑制。而与之相对应的“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

显然,我们既不能摒弃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又无法直接实现个性化教育,班主任需要先厘清以上各种理论观点,避免误入歧途,在理解“个性化教育”理念内涵的前提下,找对方向、正确发力,统整两者优势,积极探索新路径。

二、创设课程菜单,引领个性化发展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以常规必修课程为基础,而创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则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方式。学校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丰富课程菜单,以学定教,教学相长,陪伴和引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1.基础型课程校本化。

基础型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学生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是国家层面规定的必修课,在开足开齐开好的前提下,可以此作为生长点进行拓展。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能更好地贴近真实学情,相对顾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初一年级生物课程,学习“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章节时,结合“苏式”STEAM精品课程中“姑苏一品 水中‘八仙”的校本化教学,这对于姑苏水乡的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起码会对其中一种“水八仙”感兴趣,既有利于夯实基础常识,又照顾到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2.拓展型课程活动化。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针对学生差异特点和选择需要,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以丰富的拓展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差异性的特殊能力。作为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拓展性课程可着力解决“重共性轻个性”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激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例如,由语言基础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表达、文艺鉴赏等个性化能力,可与文学社、话剧社、辩论社等学生社团活动相关联,参与自选活动,锻炼和展示个性化素养;数理化拓展课程可延伸为科学探索、求真实验等活动;体艺拓展课程对接各大节庆日活动;史地生拓展课程指向田野调查、乡土实践等活动。总之,各类拓展型课程都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个性化推进,努力呈现差异性、开放性的特点。

3.实践型课程项目化。

实践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它正视学生差异,让学生更自主;统整外部资源,环境求开放;重视习得过程,形式重实践;鼓励自主创新,学科多融合。实践型课程是拓展型课程的进阶,不但要求学生有兴趣,还需要有一定的文献整合、选题研究、实验观察、调查分析、建模概括、畅想论证、思辨探究等学力,所以调查研究、发明创新之类的实践型课程是中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理想形式。实践型课程一般采取精英化、项目化的开设形式,充分聚焦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引导其开展个性化的“微课题”研究、“微项目”设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方言习得较好的学生可以参与微课题“方言百晓生——方言在教学管理中的语用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语料,专业化提升在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整理能力;绘制技能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入微项目“美的传承人——美心美印版画传承”,系统地学习版画制作工艺;其他诸如“小小数学家”“物理小达人”“化学发烧友”“青年学习社”“历史纵横家”等实践型课程都秉承序列化、阶梯化、精英化的要求,进行项目化有序组织。

总之,优化基础型课程、发展拓展型课程、完善研究型课程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及创新精神的和谐发展是个性化教育的理想状态。

三、融合时代新技术,助力个性化成长

优秀的课程是个性化教育的内容载体,而新技术的运用则利于个性化教育的推行实施。当下,我们需要有相对客观的数据分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1.搭建共时分享的“空间链”。

个性化教育指向个体的内部发展,但并非聚焦单一个体的孤立发展,它反而要求建立更加广泛的链接,提供更多不受限制的、虚拟的、多元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个体间的互动对话,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育的融合,搭建共时共享的学习平台,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以便学生可灵活自主地选择网络教学资源。为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平台资源包括防疫教育、课程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等。此外,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苏州线上教育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易加互动学习平台都在积极搭建共时连通的虚拟学习空间。以苏州线上教育中心为例,遵循全名师、全学段、全免费的原则,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共开设课程1.7371万节,总覆盖人数达135.4435万人,总观看课次1.722亿次,真正让苏州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互动学习。

2.提供实时跟进的“时间舱”。

教育现场往往是不可回放的,但是随着录播技术的发展,优秀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重复利用,而且能够集结成序列化的课程。信息技术为学生建造了一个“时间舱”,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检索相关课程的历史资源,进行系统性学习、系列化拓展,打造出精准的、特制的个性成长空间。此外,借助信息技术,我们还能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和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笔者所在学校试用的“智学网”是一个为教与学提供针对性服务的移动在线智能化分析平台,通过基于云服务的电脑及移动终端综合方案,为每一名教师和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的信息化环境与服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作为以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及教学分析,实现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诊断,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架构个性学习的“立交桥”。

“互联网+”时代下的个性化教育具有空间上实体与虚拟交互融合、对象上主体与客体互动转化、内容上弹性化和定制式协调结合等特征,个性化教育理念需要实现多维空间的开放互通,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网格化的共同体管理思维和分层一體化的学生自主服务组织,架构起个性学习的“立交桥”,优化学生个性学习的生态环境。以苏州工业园区易加互动学习平台为例,在互动教学上,课堂通过移动设备上课,学生使用平板与老师互动,在线学习课程内容,点播微课,还能实时分析、统计课堂内容;在资源中心,多学段资源覆盖,知识点绑定关联,上传下载共享无限制,便捷管理个人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更多途径学习不同知识。其中,平台对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进行全新分类,还专门开设了地方特色项目,如民间艺术、水八仙、吴文化、评弹、苏州好风光等,全面立体地搭建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立交桥”。

作为后工业时代教育个性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信息技术使人类生活走向多样化。教育因此与工业时代的划一性宣告割裂,进而迈入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时代。

四、实施多元评价,支持个性化展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不是一种教育负担,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并实施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

1.横向评价突出多元化。

多元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彰显和潜能开发,评价内容讲究开放性,评价形式追求选择性,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搭建展示才能的特色平台,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展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间的横向评价不局限于学科成绩的评比,除了设有“三好学生”“三会标兵”“三能班干”等常规奖项外,我们还单设10项“沙湖之星”,如劳动之星、运动之星、文学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等,“单项之星”肯定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激发了学生的竞评兴趣和发展动力。此外,生生互评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为了让有特长的学生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学校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如校园各类节日开幕式、闭幕式等;学校开辟固定性的场所,如彩虹广场、时光长廊、下沉舞台等;学校对这些活动做了明确具体的安排,如每逢双周的周二进行班级之间的专场展示秀,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被别人“看见”。

2.纵向评价体现发展性。

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选择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所以,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应该建立独属于个人的跟踪系统,重视的是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作为记录学生个性发展的质性评价方式,班主任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的作用,及时更新和丰富档案袋中的材料和信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果可视化、序列化。

3.为“激光人才”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个性化教育主张生命潜能的发展,但不是潜能的平均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发现每个学生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制高点”,在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其优势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个性化教育的提出和践行,为智能发展不均衡但某种智能特别突出的“激光人才”营造了积极正向的成长环境。个性化教育不仅悦纳“激光型人才”,也着力打造激光型卓越人才,助力学生在个性化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如一些学校制定和出台了《学生特长发展认定方案》,由校长为学生颁发特长认定证书,鼓励学生从“学有所长”到“学有所成”。

综上,个性化教育要力图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它是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教育个性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三大教育系统的融合和统一,需要多方力量的携手共进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刚.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教育:策略与实践 [J].南京社会科学,2015(7):104-110.

[2]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9.

[3]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2):11-14.

[4]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教育实践全面发展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