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重点高新园区的创新发展动态研究

2020-04-30 13:15汪晓燕王利军桂晓璟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张江科技园区孵化器

汪晓燕,王利军,桂晓璟,鲁 旭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高新区在引领经济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169家国家高新区[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研究透彻高新区发展动态、完善高新区政策体系建设、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6个重点高新园区进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各自的发展动态和成功机制,旨在通过归纳法为我国众多高新园区,特别是综合实力较为薄弱的园区,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国外重点高新园区的创新发展

1.1 美国硅谷:重视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生态系统建设

硅谷位于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硅谷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其制度和文化,并由此形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2](见图1)。同时,美国早期的人口政策和多元的教学机构也给硅谷带来了人才上的优势,有50%以上的公司由外来移民创建,有70%以上的工程师是移民。

1.1.1 形成了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

硅谷拥有成熟的创业投资(见图2)。硅谷的投融资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灵活的投入机制。硅谷的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民间资本居于主导地位,80%以上来源于私人的独立资金[3]。二是高效的运行机制。硅谷形成了从企业筹备到成熟各个阶段接力式的风险投资模式,为创业提供了全程支持。三是成功的退出机制。硅谷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利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并购、小企业的出售以及破产清偿等多种形式退出。

图1 硅谷创新生态

图2 硅谷2008—2015年间风险投资额

1.1.2 形成了园区与高水平大学的良性互动

硅谷所在地拥有包括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所技工学校,汇聚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 200多名国家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几万名工程师。研发人员占到硅谷总从业人员数量的10%以上,是美国平均水平的2倍。特色的教育体系为硅谷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以及最新的创新产品和成果,并通过市场转化为财富。而产业又将财富反哺给大学和研究机构,并影响其人才挑选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4]。由此形成了创新创业文化的良性循环:一是大学成为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头。据统计,斯坦福大学员工与校友在硅谷创建的公司有1 300多家。二是建立了通畅的互动融合机制。斯坦福大学从1970年开始成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专门负责技术转移工作。允许教师每周有一天到公司兼职;允许他们有1~2年时间离岗创业或兼职,学校保留其职位。三是培育了企业家精神。四是与校友有效互动促进了大学的繁荣。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为母校捐款、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促进了大学的繁荣。

1.1.3 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集群效应显著

硅谷不依赖任何一个单独的技术产业或者技术部门,不将发展重点集中在某个固定的产业上,而是利用市场的导向开发应用分列式的技术成果。从1950年至今,硅谷经历了5次产业变革,如图3所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攻国防建设项目,第二阶段60—70年代主攻集成电路产业,第三阶段80年代主要是个人计算机产业,第四阶20世纪末主要是网络技术产业,第五阶段为2010—2020年硅谷的主要产业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

图3 硅谷产业变迁

1.2 印度班加罗尔:重视软件企业和人才的培育

班加罗尔是印度第三大城市,在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以后,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中心。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也已落户班加罗尔。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班加罗尔已经成为印度IT产业的代名词,全球75家顶尖软件公司有30家落户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有超过5 000家的高科技企业,集中了印度35%的软件人才,创造了印度1/3的IT业产值,被誉为“亚洲的硅谷”[5]。

1.2.1 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

班加罗尔园区内的软件企业可以分为两类:软件类企业——集成电路、电子通信等企业;服务企业——信息化服务、客户服务/技术支撑(见图4)等企业。园区的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项目审批、落实各种优惠政策、组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等。班加罗尔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核心层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管理;扩散层的知识管理;聚群辐射层的知识管理[6]。这3个方面构成了区域知识管理模式架构图。

图4 园区企业类型

1.2.2 重视高水平、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育

班加罗尔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高水平、实用型软件信息技术人才的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提出“要用教育和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后,如今形成了“全民学软件”的风尚,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软件蓝领”。根据2015年“黑客排名”的调查显示,印度软件业人才的“薪酬金字塔”已经成形(见图5),位于塔顶的近2 000人平均年收入超过500万卢比,没有突出贡献的新手平均年薪只有6 000~7 500美元[7]。

图5 软件人才金字塔

1.2.3 注重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创新动力

印度在知识产权立法工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2016年5月,印度政府公布首项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根据该项政策,注册专利和商标都将得以提速,其中注册商标将由以往的耗时数月乃至数年改变为在一个月内完成。电影、音乐、工业图纸等也将被纳入版权法的保护。此外,印度还将开启与印度地理标志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大吉岭茶、巴斯马蒂米等。

1.3 以色列科技园:实施科技孵化器计划,帮助初创企业走出“死亡谷”

以色列被世人誉为“第二硅谷”,其科技园区最大的特点是实施科技孵化器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消除了人们对种子阶段项目进行投资的风险顾虑,孵化器与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有效结合使得以色列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多个指标位居世界第一[8]。研发投入占GDP的4.6%,排全球第一;人均风险投资额居全球第一;每1万名员工中有140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全球第一;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达130多家,全球第一。高新技术新兴公司数目为世界第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非美国公司中数目为世界第一。

1.3.1 政府引导孵化器培育初创企业

以色列全国设立孵化器24家。政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资助初创企业,也直接资助孵化器本身,但是资助孵化器收入的50%,必须与初创企业的成功与否直接挂钩,从中引入了孵化器的高度工作责任机制,而初创企业成功后的3%返还给政府,也使政府的孵化基金成为一坛活水[9]。同时,政府规定每个孵化器只能孵化8~15家初创企业。这一总量控制的规定,从数量上确保了孵化器对每家企业进行深度孵化的可能性,这样的运作方式使孵化器必须担负起高度的政府基金资助责任。

1.3.2 规避风险投资的技术孵化模式

为了规避投资者对高技术种子阶段项目的投资风险,以色列1991年建立了技术孵化器,管理中心为企业提供经验管理人才,帮助其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引导和促进被孵化企业向着投资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10];另外一方面,风险投资者能够对在孵企业的人员、产品、市场及业务发展潜力等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动态的考察,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资的风险,成为对高新技术企业早期投资的理想模式。IVC研究中心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最新融资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以色列高科技融资总额达28亿美元,完成361笔交易,2015年同期完成327笔交易,募集21亿美元。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孵化模式是投资者的一把保护伞。

1.3.3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凡进入以色列孵化器的高新技术项目,尽管政府出资85%资金,创业者不出资,但两年毕业时的股权分配是:创业者占股权的50%、孵化器占20%、投资者20%、职工占10%,这一分配方案使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兼顾,各方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激励,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2 国内高新园区的创新发展

2.1 北京中关村:重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2年调整为“一区十六园”以来,吸引聚集了超过500家金融科技企业,涵盖了征信、支付、数据、交易等众多领域[11]。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发展金融科技的良好生态。

2.1.1 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关村企业占据了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超过300家,市值超千亿元的企业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4.8万亿元。这里聚集了大量高端领军人才,截至2015年年底,中关村聚集“千人计划”人才1 091人,占全市82%,占全国21%;“海聚工程”424人,占北京地区70%。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12](见表1)。

表1 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环节代表性企业

2.1.2 产业结构呈现“高精尖”发展态势

中关村企业正逐步处于部分高科技领域的核心地位。中关村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制造先进装备和工艺、北斗导航应用等重大战略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高精尖”领域正在逐步掌握话语权。

2.2 上海张江高新区:建立全面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张江高新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之一,历经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转型的“助推器”。目前,张江园区注册企业1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占2/3以上。上海张江高新区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2014年12月扩展区域涵盖陆家嘴金融区、金桥开发区和张江高科技区[13-14]。

2.2.1 政策支持下的产业集聚

张江高新区的产业集聚主要依靠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干预。园区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依据上海市政府的指示,对园区的产业布局、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为推进产业集聚,园区管理方围绕“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全程孵化器模式,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吸引风险投资等方面探索相关政策和制度创新。截至2015年年底,张江组建各类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联盟等30家。

2.2.2 成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创新科技金融新产品

早在2011年8月,张江集团与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开发设计了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未来星”“启明星”“科技支行”“科灵通”“投贷宝”等科技金融服务新产品,还推出多项小黄新措施,共同完善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多层次科技金融资本市场,探索以投资和贷款互动的模式来解决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小企业发展各阶段融资问题(见表2)。

表2 企业发展各阶段融资方式

2.2.3 积极筹建民营科技银行,主打专业科技金融服务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方案中提到“争取新设以服务科技创新为主的民营银行”。目前,张江新区管委会和金融监管部门等积极筹备设立民营张江银行。张江银行要做的,是服务科技创新全链条,包括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基本覆盖科技创新的全过程。

2.3 成都高新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集聚国际创新人才

成都高新区是首批国家高新区,园区面积约130 km2。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试点单位。成都高新区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构成,南部园区初步建成了“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西部园区初步建成了“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复合型产学研新城区”。尽管成都高新区地处我国西部,但在国际化推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成都高新区的成功主要在于推动政府间科技合作,集聚国际创新人才[15]。

2.3.1 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2016年7月,园区与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索菲亚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后者将在成都建立“中国创新中心”。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47个欧盟国家组织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中日技术商务交流平台。以推进软件外包服务为重点,完善“东京—冲绳—成都”的商务模式,加强对日技术商务交流工作。园区先后在英国伦敦、美国硅谷建立办事处,开展经济技术交流、招商引资等工作[16]。

2.3.2 吸引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成都高新区在北美、欧洲设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实施了“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共拿出约12.7亿元资金,全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截至2015年年底,已吸引聚集了253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18个顶尖团队来蓉,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有167人,入选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3 我国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建议

3.1 打造高新园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提高企业资源获取效率、加速科技园区企业成长、推动产业突破的必要途径,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十大科技创新园区,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技园等都非常重视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加强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一是以突出创新为导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二是加强信息聚集的同时增强原创性创新;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3.2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推进高新园区建设

全球科技园区正出现向第三代科技园区发展的动向,与第一代科技园区突出科技推动,第二代科技园区强调市场拉动不同,第三代科技园区是基于知识生态理念,以人才为引领、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社区和城市融合,突出网络创新的新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因此,高新园区建设要按照“融合、高端、集约”的发展要求,建设融“生产、生活、生计、生态”于一体的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建设应更加注重低碳和环保的要求以及循环经济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科技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提高产城融合度。

3.3 注重高新园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加强创新型园区建设,已成为高新区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为目标,不断集成资源、创新政策、完善体制,支持其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功能定位,以特色基地、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坚持优化增量,加快各地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3.4 加强高新园区对外合作与交流

要充分发挥高新园区产业高度开放的优势,鼓励园区内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购买技术或者人才、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与国际创新机构、国外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研发机构进行合作交流,鼓励企业“走出去”,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向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园区迈进。

猜你喜欢
张江科技园区孵化器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浅析张江科学城景观标准化的探索实践
Vπ张江孵化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竞争力分析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