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以嘉兴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0-04-30 13:15党蕊琼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检索图书馆

沈 璐,党蕊琼

(嘉兴学院图书馆,浙江嘉兴 314001)

0 引言

面对不断革新的信息环境,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更为便捷,但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形式与内容,对高校学生在信息获取、鉴别、评价、理解、分析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科研学术、专业能力等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局限性[1],对于创新性学习以及学术研究的引导仍处于探索阶段。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在对信息素养教育规范化的基础上颁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提出信息素养的扩展定义,即对信息的反思性发掘,对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系列综合能力[2-3]。《框架》探讨了在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鼓励图书馆员与教师、院系等教学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合作,转变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融入专业教育[4-5]。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挖掘、分析、存储、推广与利用的综合体,是开展与实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生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推进其专业知识获取与创新能力提升,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挖掘与探究的课题。本文对嘉兴学院(以下简称“嘉院”)在校学生开展了关于“高校大学生信息检索及分析能力的问卷调研”,探索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短板,针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推进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进行探索与思考。

1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特性分析

1.1 调研内容及调研对象构成

为掌握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特征,本文针对嘉院学生在信息检索(理论储备、检索技巧)与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分析整合)方面的能力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选取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为主体样本进行分析,共回收有效问卷592份。

1.2 信息检索能力及特性

1.2.1 信息检索的知识储备

信息检索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的实践能力。调研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已参加与未参加过文献检索课程或信息素养讲座的比例为40.9%和59.1%。对两者的检索行为进行分析,在已接受过理论学习的学生中,使用专业相关的数据库作为检索首选方式的占54.7%,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作为首选方式的占38.3%;而在未参加过理论学习的学生中,使用数据库作为检索首选方式的比例仅为26.8%,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作为首选方式的占61.4%。信息检索的课程或相关讲座的开设尽管不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唯一和最高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快速更系统地为学生增强理论储备,影响其检索实践与应用环节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1.2.2 数据资源的利用技巧

在数据库使用熟悉程度方面,仅6.9%的受访学生表示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72.0%的受访学生表示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在评估检索效果方面,近半数受访学生表示检索结果有效率在50%~75%,两成受访学生表示检索专业相关文献存在较多困难且有效率在50%以下(见表1)。调研结果呈现出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应用能力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文献检索的课程效果及信息服务成效有待提高。缺乏一定的检索技巧,是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文献信息的主要因素,也制约着查准率和查全率的提高。外语水平的限制和检索技巧的缺乏,是嘉院学生认为影响自身信息检索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1.3 信息分析能力及特性

1.3.1 信息鉴别与评价能力

目前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鉴别与评价能力,但是面对多元化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尤其涉及专业知识技术领域,对其权威性、可靠性的判断力仍有待提高。在接受过理论学习的受访学生中,77.3%能基本或完全判断信息真伪及权威性,而未接受过理论学习的受访学生中,该比例为58.3%(见表2)。受访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自我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3.2 信息分析与整合能力

嘉院学生在信息检索、信息鉴别与评价、信息阅读与理解、信息归纳与整合这4方面的能力体现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果(见图1),最终能够进行信息创新、学术创新的受访学生比例低于10%。由于调研对象与数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果在数值上并非精准,但从其趋势可见,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融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鉴别、理解与归纳信息的能力受到语言素养与专业素质制约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薄弱点,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嘉院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的调研情况

表2 嘉院学生信息鉴别与评价能力调研情况

图1 嘉院学生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情况分析

2 嘉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

嘉院学生在信息鉴别与评价、信息分析与整合能力方面,显示出个体差异大、整体待提升的特点。针对学生信息鉴别与分析方面的短板,发挥嘉院图书馆自身优势,弥补资源有限、教学服务模式单调、经验相对欠缺等不足,在信息素养相关课程改革与学科服务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着力抓好学生信息素养与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

2.1“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是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6],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检索技巧的掌握度和运用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文献检索”课程的价值与作用[7],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嘉院图书馆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不断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

2.1.1 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课程内容

嘉院图书馆尽力发挥图书情报专业馆员在情报搜集方面的优势,结合非图情专业馆员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能力与经验,基于各分院学生对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方面的实际需求,优化教学任务配置和教学内容。图书馆实行馆员的学科背景与教学班级专业相契合的教学任务分配原则,制定针对各个不同学科的个性化课程内容,包括案例分析、专业课题检索策略的制定、上机实践内容的设置等,顺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2.1.2 开展与优化翻转课堂授课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产物[8],将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倾听的教学过程翻转过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检索的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嘉院“信息检索”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基于图书馆在线学习中心平台的支撑,课前阶段制定问题引导和学习策略,学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自主探究,课堂实施以学生上台陈述学习内容与结果为主,教师指导与总结为辅的教学方式。在角色互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构建进行优化与反思。

2.1.3 提升教研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顺应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嘉院图书馆不断优化教研队伍人员结构,新增化学、纺织和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硕士馆员,对学生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更有的放矢。同时,坚持开展主题性教学研讨,如教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课程内容与授课形式的改进、教学与沟通技巧对提升课堂氛围与学习兴趣的作用等。图书馆定期输送馆员至省内外有关高校进修,选派馆员参加相关培训,邀请其他高校的优秀馆员到本馆传授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情报分析等方面的经验。

2.2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深入与实践

开展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责[9],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从多样化和分散化的信息需求中整理出其信息需求的层次和方向[10],从而准确定位服务内容与方式,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专业素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更能够立足高校自身教学或科研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学院内部、学生群体对于信息获取与分析方面的困难,解决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教育的短板。

2.2.1 开设针对性强的信息素养讲座

为满足学生对于专业性文献信息的需求,拓展学术空间、提升学术内涵,嘉院图书馆每学年开设春秋两季信息素养讲座,内容包含中外文数据库以及嘉院特色库的介绍和检索方法、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和ESI开展科学研究等。信息服务馆员联合各数据库讲师深入学院内部,“上门”为其解答在专业文献检索与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学科内容或研究课题为例,深度讲解和操作信息的检索、阅读及分析全过程,从而更好地弥补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方面的不足。

2.2.2 建设嘉院高质量论文数据库

为促进师生对于本校各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的了解,提升师生对于学科领域内的高质量和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检索的便捷度,嘉院图书馆开展“嘉院高质量论文数据库”的建设,该成果库是典藏嘉兴学院发表的各类高水平知识成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库收录并定期更新本校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SCI期刊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论文、发表在本校规定的特级和权威期刊上的论文。高质量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布,提升了学生对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关注度,帮助学生更快捷地获得高价值的专业文献资源。

2.2.3 推送学科动态,发布情报信息

嘉院图书馆不断更新与优化网站的“学科服务”板块建设,包括学术热点追踪、会议信息、精品课程、各学科常用数据库网站推荐等内容,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得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另外,为更好地推进学生信息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提升,辅助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信息服务团队坚持对重点学科和潜力学科进行学术情报分析与数据统计,编撰并发布本校图书情报信息刊物,包含学科发展动态、ESI动态、资源与服务、数字资源推广和投稿指南5大板块,扩大学生对于学科发展动态及专业信息资源的掌握度和认知度。

3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顺应新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和其他信息活动的整个过程。高校图书馆要立足地方特色与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素养与专业素质相融合的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效果,打造高质量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信息资源,将其真正运用到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去。

3.1 加强新媒体新技术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要注重学生对于信息的鉴别、分析、理解与利用能力,更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其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诸如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借助于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信息素养的教学课题中被采用,倡导学生灵活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研究与创新。另外,新颖的游戏化教育模式也崭露头角,例如尝试信息素养教育手游的开发与应用,生动的动画效果结合易操作的学习闯关流程,实现手机端学习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喜爱。融合新媒体新技术的信息素养教育,将更加开放和自由、动态和灵活,学生在课堂外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3.2 打造“个性化”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针对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特点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嵌入式服务的基础上要实现个性化服务的转型,融合专业背景和科研进展,精准定位其兴趣所在、习惯所在、需求所在和目的所在。面向各学院,提供院系所需的信息素养讲座与培训、开展个性化文献资源推送、文献传递服务等。面向各学科,学科馆员与科研组成员对接,融入其课题立项、研究、结题等各个环节,提供其所需的信息情报服务支撑。面向学生个人,利用多渠道采集和分析学生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兴趣偏好、研究方向和存在的困难等,推送“个性化”的信息素养培训计划、推荐在线数据库使用课程以及研究方向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热点追踪等。

3.3 发挥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与独特作用

图书馆员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承担者与实施者,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专业背景、沟通能力、教学水平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与效果。发挥好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非图情专业馆员的优势,与相应院系、教师建立紧密和持续的联系,更好地把握各学科教学计划安排,为学生在资料搜集、知识拓展、课题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帮助,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素质提升进一步渗透融合。做到教育理念向院系内部“渗透”、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服务水平与科研需求“匹配”。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检索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图书馆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研究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去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浦东图书馆为例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