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和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0-04-30 13:15任晓蕾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分类科学

任晓蕾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甄别选拔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人才,不断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并对其进行精准扶持和有效激励,是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制,对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有重要作用。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李学明[1]通过分析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国内标杆城市筛选与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典型做法,总结了创新创业人才评价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人才评价指标规则须反映科学性、突出差异性、强调实用性。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江玮璠等[2]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水平、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3个方面。刘亚静等[3]以冰山模型为基础,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曹丽娟[4]结合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专家的意见,分解为引进创业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指标体系。

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国内外学者在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观点。但总体而言,人才分类评价的相关标准、制度和规范尚未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指标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研究。

1 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政策规范制度现状和特点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包含国家、中央科教和综合管理部门、地方省市等多层面的人才评价政策体系。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主要包含总体要求、人才计划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涉及人才评价、财政管理以及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内容。

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制定了人才发展、人才评价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人才种类。文件基本属于原则要求和指导思想,缺少细化要求和相关人才分类评价的国家标准,在实际运用中缺少可操作性的评估指南。

中央部门根据不同的人才计划设置不同的项目,其中项目层面的评价制度占多数。针对人才评价的制度说明较少,制度体系系统不强,各部门人才计划统筹协调不充分。

地方省市贯彻落实或参照上级管理部门的人才评价要求和制度,出台相应的人才计划管理文件,同时根据本地区的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以及本地人才评价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与计划。各地区出台的人才政策与计划,根据本地区的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各类人才的评价标准较笼统,评价侧重点需进一步细化(见表1)。各地区人才计划统筹协调不强,人才引进信息共享和人才评价结果共享应用制度尚未完善。

2 创新创业人才分类标准

本研究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在创新链所处的阶段,结合国家、部门和地方不同层面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将创新创业人才划分为4大类,包括战略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创新人才、科技产业化创业人才。

战略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是指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具备科学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能力,对国家重大需求具有潜在贡献的人才。

表1 各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人才政策的主要特点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是指具备科学自由探索能力,能够解决具有明显创新性的“非共识”科学问题的人才。

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创新人才是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进行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集成创新的人才。

科技产业化创业人才是指根据国家、部门和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通过创办企业开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

3 人才评价体系内涵和特点

人才评价体系分成制度、实施和条件环境三大方面(见表2)。其中,评价体系的制度和分类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估体系的核心和关键(见图1)。

4 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基本构成

战略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为评价重点。前期评价应按照相应基础研究的目标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科学价值、人才创新能力、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等方面;中期评价应按照基础研究任务的要求,评价目标的一致性、研究路线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效果。后期评价主要对创新性、科学价值及其代表性成果水平做出综合评价。代表性成果主要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及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表2 人才评价体系

图1 国家科技计划评估所涉及的范围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评价应以保障科学研究自由,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重点评价学术独创性,鼓励自由科学探索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注重对科学价值和人才培养的评价。前期评价应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方法,重点从原始创新性、研究价值、目标设定、研究方案等方面做出评价,不过分强调项目的预期成果等。一般不组织专门的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后期评价主要对科学价值、学术独创性、科学严谨性和国际交流及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评价。针对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开展非共识研究项目,评价原则应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和弘扬科学精神,注重评价创新能力、科学潜在价值和学术水平,主要从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严谨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加强绩效过程管理,不过分强调成果产出。

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创新人才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评价重点。前期评价应重点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技术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实力与研究基础、预期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评价;中期评价阶段目标实现情况、管理与实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后期评价主要从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技术标准研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科技产业化创业人才评价以市场评价为主,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前期评价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重点评价项目技术创新性、产品市场化前景、对产业调整的作用和企业发展能力等方面;中期评价阶段性目标实现情况、市场开拓情况和产业化进展情况等;后期评价以市场评价为主,采用定性评价法和经济计量法,从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技术、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总体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见表3)。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

战略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评价,既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同时必须与国家目标有所结合,因此,在评价指标设定及权重赋予时,应结合科学价值与创新价值,以及同时考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贡献度。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创新人才评价应给科学家极大的空间,充分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对此类人才的评价,应注重对其学术水平价值及学术活动对某一领域产生的影响(如对外交流情况)的考量,宽容失败。

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创新人才评价主要是将科技成果形成样机走出实验室,实现成果转化。因此,应重点评价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几个关键节点。同时对成果转化后产生的其他因素,如“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技术标准研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科技产业化创业人才评价是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见表4)。主要从创业背景和能力、产品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表3 分类评价指标重点

表4 分类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

5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高层次人才和创业人才引进和扶持的相关政策,从创新政府服务模式的角度出发,探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按照分类评价原则,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等特点,初步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为政府部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提供管理决策参考和启发借鉴。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分类科学
分类算一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科学拔牙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