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能视阈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创新研究

2020-05-03 13:52王民强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体育课程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体能视阈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创新,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职业性不强、课程内容和各专业建设缺乏统筹设计、体育课程考评体系单一等问题,提出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开展高职体育教学的策略: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职业需求,设立体育教学目标;根据不同职业体能要求,调整体育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考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体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80-03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体育教育和相关的体育课程已经不符合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诊断工作机制和平台,开展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树立学生职业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本文从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新时代影响高职体育课程发展的因素出发,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缺乏自身特点教学体系的现状,提出应树立“提高职业体能、提升专业素养、服务专业建设”的新理念,通过构建高职院校以职业体能需求为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和完善体育课程考评指标,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职业体能,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增强职业适应性。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必要性

(一)职业体能的核心概念界定。具体如下:

1.职业能力的概念。主要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从业者的体能、个人品质、知识、经验、态度、动机、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职业体能也属于职业能力的范畴。

2.职业体能的概念。职业体能来源于体适能,包括从业者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狭义上讲是从业者的身体素质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指从业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所在的工作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调整能力,也是从职业特征分析所从事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应具有的身体活动能力,与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等职业因素相匹配的职业能力。

3.职业体能教学的概念。主要指在高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以提高体质和促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与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等职业因素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

(二)职业体能融入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进入新时代,科技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不断升级转型,社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入职后能够担负起本专业不同岗位的工作。通过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开始职业体能训练,让学生了解所學专业未来从事职业的特点、工作节奏、工作形式、心理要求、生理要求等内容,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有助于高职生更好地从事本职业,服务社会。

(三)职业体能融入体育教学是各专业建设的有效补充。高职体育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配合各专业建设,而且要更好地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体育课程中加入职业体能内容,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明确今后从事工作的职业特点,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学生职业体能的提升,也有利于他们未来职业的工作稳定,同时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四)职业体能融入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优势专业,设置一套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不仅要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而且要符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考虑各高职院校的不同特点、优势专业、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体能标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体能。另外,通过不同职业可能会引发的职业病的讲解与普及,引导学生养成课堂教学、课下锻炼的好习惯,做到主动预防职业病和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形成高职体育课程的校本特色课程。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沿用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体育基础课+专项选项课”和专项选项课两种模式,强调体育知识的讲解、运动技能的传授、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竞赛的名次,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主要是增强体质和兴趣爱好上,没有认识到对职业的帮助和对将来生活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的影响,在体育教育理念上,忽略了学生职业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许多体育教师和部门领导甚至学校领导都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和提高学生的体质,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与将来学生从事的职业有联系,认为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完全取决于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职业性不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没有脱离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学体系的设计也普遍存在体育教学与其他专业建设缺少联系的问题,主要是忽略了高职体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命线的理念。一方面,教学形式不够完善,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有效统一。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外延,体育教师只关注体育课程的教学,对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体育教学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普遍采取先讲解技术动作,然后示范技术动作运动轨迹,再组织学生模仿练习,最后纠错和强化练习。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内容和各专业建设缺乏统筹设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期间,一般的课程安排是大一学年是体育普修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教学;大二主要是体育专项必选课,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这种课程安排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基础课上的学习内容与初中、高中的体育课程内容有重叠,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需求;二是专项必选课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色,没有体现不同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锻炼,忽略了体育与职业的关系,只考虑体育课时的问题,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四)体育课程考评体系单一,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过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考核评价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学生的各项达标情况为依据,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投入、学生的学习态度、生理心理方面的素质提升和体育基础水平的差异化。相关领导也缺乏对体育教学的定期监督和评价,忽视了对实施教学的体育教师执教水平的有效评价体系,不利于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开展高职体育教学的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发展技能和增强体质。为了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应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按照新时代体育教育的要求,改革体育教学,以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转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根据新时代对高职教育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坚持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落实“培养体能、提升技能、服务专业”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只有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影响到领导的观念,获得学院的支持,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其次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多到企业去看看,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对体能的要求,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与专业和将来的职业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才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身体和体能的保障。

(二)适应社会职业需求,设立体育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将来的岗位对体能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改革体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增强职业体能,以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满足职业体能需求和职业保健方面的要求,并预防职业病,从而构建职业体能需求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

图1;职业体能需求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三)根据不同职业体能要求,调整体育课程内容。坚持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落实“培养体能、提升技能、服务专业”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内容,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职业体能需求。要把不同的专业按照将来工作的职业特点进行职业分类,每个职业类别需要的职业体能不同,出现的职业病也不同,可据此确定每个职业类别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和职业体能,最后形成菜单式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职业体能需求体育课程分类教学内容表(见表1)。

(四)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基础,充分挖掘和拓展课内外、校内外体育资源,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前提。职业体能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内教学满足不了需求,体育课教学首先要侧重突出教授职业体能需求的训练方法、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保健等知识;其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外资源,组织和指导班级、专业或体育俱乐部(协会或社团)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最后要强化对校外资源的利用,通过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硬件和软件资源,开展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与不服输的体育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体能。

(五)完善课程考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和考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身体差异状况+学习过程+职业体能素质+人文体育精神+综合考试”的评价方式。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和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对今后职业的适应性。

总之,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基础,充沛的体能是完成一切工作的必要条件。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训练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供身体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以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建设、职业体能需求和体育教育相融合,不断革除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使学生了解体育与职业发展中的关系,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我意识,增强职业能力,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勇军.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與职业,2015(34)

[2]刘元强,刘海山,梁四海,等.基于职业体能的高职体育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1)

[3]李小林.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

[4]马红棒.基于学生职业体能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景明.基于职业体能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基金项目】2019年度北海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职业体能需求下新时代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2019YJY24)

【作者简介】王民强(1983— ),男,河南新乡人,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体育课程高职院校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