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浅层走向深度

2020-05-03 13:59王雅红
江西教育B 2020年1期
关键词:顾颉刚论点议论文

王雅红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很多老师会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再选择重点语句,品析议论文语言特点。而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在议论文深度教学方面,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启发。

【片段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

(教师朗读标题及前三自然段,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剩下的第四、第五自然段,最后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1:学者先要会疑。(标题1)

生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标题2)

师:你见过这么长的标题吗?

(生笑)

……

生7:发问与求解。(标题7)

师:同学们给了我七个标题,接下来一起思考:同学们找的题目中哪些不适合做标题?

生1:第四个标题:“怀疑的精神”。

师:为什么?

(生1犹豫)

生2:我认为这个题目是可以的,文章讲述治学需要怀疑的精神。

……

师:最后剩下三个标题,请取这三个标题的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怀疑与思索”,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思索是怀疑和学问的某一个步骤。

师:好,那就剩下两个,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为什么剩下两个都可以?

生4:两个标题都照顾到了怀疑和学问,也说了两者的关系。

师:同学们的标题与作者顾颉刚的标题有什么不同?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如果三个标题拿出来,劝说别人,你会用哪句?比如你来劝说肖老师,你会说——

生5:学者先要会疑。

师:或者——

生6:学则须疑。

师:对,绝对不会用——

生(齐):怀疑与学问。

师:因此,原标题是论题,我们取的标题把道理说了出来,是论点。

【赏析】肖老师没有仅仅把文章当议论文来处理,而是将其肢解为论点的概括、论据的追寻以及论证方法的欣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1.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2.同学们找的题目中哪些不适合做标题?3.同学们的标题与作者顾颉刚的标题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情境创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议论文的“可憎”印象,学生如在参与一场探寻标题的游戏中,思维一个个被激活。当学生的思路不断打开后,取出了七个不同的标题,肖老师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是否定,而是把主动权又交给学生,同伴间相互质疑:哪个标题不合适?在师生不断的追问中,一个个标题被淘汰,当最后剩下三个标题时,肖老师特地让三位取标题的同学站起来,进行自我质疑,最后在不断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标题。之后,肖老师又把学生拟定的两个标题和作者顾颉刚先生的标题比较,其目的是让学生辨别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题。很多老师在讲议论文的时候,会在进入课文之前,将议论文的“三要素”灌输给学生,再进入课文学习,即先理论后实践,而肖老师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活动中自己体会,肖老师创设情境:“比如你来劝说肖老师,你会说——”这样学生代入情境一比较,马上知道自己拟定的题目已经讲明道理,那就是论点,而原题目是论题。通过探寻题目、修正标题、比较运用标题,学生整个思维过程从平面走向立体。

【片段二】从零散走向整体

师:文中“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 “必需”和“基本”这两个词能否互换?

(学生思考、讨论)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1:侧重点不一样。

……

师:好,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把这篇文章开头两段话放到结尾去,你该怎么处理?

(生思考)

生2:所以,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生3:我觉得最后还要加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总结。

师:对,我们更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学会怀疑,这样,这篇文章就变成什么结构?

生(齐):“分—总”结构。

师:那我们又把它换成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议论文。

【赏析】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提出:词语赏析可用替换法,通过对比发现文字妙处。这种替换品味法,老师们往往用于局部的语言品味,而肖老师在教学中,把替换法使用得更巧、更丰富。从片段一换标题到片段二换词语、换段落,改变文章结构,整个思维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议论文用词周密,亦感受到议论文结构严谨。一个看似简单的替换,包含多种思维活动,学生寻找信息、提取概括、对比分析等,整个思维是激活的:从标题替换,感知文章论述重点;从词语替换,感受语用缜密;从段落替换、改变文章结构,从而整体感知了议论文思维的品质。这种替换法把思维过程可视化,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整合化,让学生的思维从零碎走向整体。

【片段三】从浅层走向深度

师: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怀疑顾颉刚先生的这篇文章呢?比如第六段,你读下来,有没有质疑的地方?

(生思考)

生1:老师,我觉得举的例子有点让人费解。普通人这样做的话,也可以做学问家了。

师:其实你想说戴震这个事例还没有说充分,对吗?

(生1点头)

师:这段文字的论点要围绕“怀疑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来展开,所以举例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说到“新学说”“新发明”。这样,我们读读文章中戴震事例的有关句子,想一想为了更好地论证论点,戴震的例子应该怎么写更好?

生2:后面再加上戴震的成就。

师:对了,这样就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一致了。

【赏析】深度学习中的“深度”是相对的,是指相对于学生原有认知、情感状态而言有所提升和发展。语文深度学习旨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建构知识习得技能,发展高阶思维,使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理想的议论文教学是通过探究学习方法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规律和方法,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教学的最后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中。当肖老师提出可以对顾颉刚先生文章进行质疑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原来课文也可能有缺憾!于是,学生的思维不再是简单的浅层识记,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辨。肖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思路打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语言表達能力。通过补充完善戴震的例子,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明白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性,又通过思考将开头两段放在文章最后,体会议论文写作的结构转换。阅读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从阅读中来,再运用到阅读中去。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使教学从浅层走向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在肖老师的议论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文涛中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猜你喜欢
顾颉刚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沉默的尊重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