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idus手术治疗外翻的疗效分析

2020-05-06 02:17张亮吴院学周磊于博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跖骨足弓转移性

张亮,吴院学,周磊,于博

(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骨科医院足踝科,陕西 西安 710048)

1 资料与方法

1.2 术前处理 反复检查第1跖楔关节的活动度,患足站立位拍摄X线片,测量跖骨夹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等角度。术前常规凝血功能、尿酸、血糖、类风湿等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 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患者仰卧位,术区消毒、铺巾,在第1、2趾蹼间隙做切口,显露第1跖趾关节囊,

1.4 术后处理 术后72 h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抬高患肢,3个月内患足不得负重,术后1周在可耐受疼痛情况下进行踝部功能活动锻炼,2周后练习足趾关节活动。术后每4周随访1次,了解跖趾关节功能活动情况,8周后穿行走靴部分负重行走,3个月后患者弃拐,负重行走。此后每6周复查X线片,以了解融合部位愈合及内置物情况,直至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n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疼痛感、跖趾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结 果

本组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3.0)个月,术后患足负重行走后随诊1年。根据患者症状、临床体征、复查X线片对手术质量进行评价。术后11例患者外翻症状基本消失,术后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及延迟愈合发生,术后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第1跖楔关节的不愈合、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手术前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范围、AOFAS及VAS评均改善(见表1~2)。其中2例患者负重行走后逐渐出现2、3跖骨头下方疼痛,扶拐部分负重时疼痛症状减轻,不负重行走则疼痛症状消失。

表1 手术前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范围比较±s,°)

表2 手术前后AOFA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s,分)

图1 术前X线片示左足外翻

图2 术后X线片示外翻畸形已纠正,第1跖骨相比第2跖骨短缩较多

图3 术后14个月X线片示去除内固定,跖楔关节达到骨性融合

3 讨 论

3.2 Lapidus手术是有效治疗方式 对于第1跖列过度活动所导致的外翻,Lapidus手术是非常合适的。通过融合第1跖楔关节恢复了第1跖列的稳定性,楔形截骨矫正了较大的内倾角,恢复第1跖列的正常力线,保证行走时推进力的正确传递。从解剖学知识可知,跖楔关节原本就是微动关节,融合术对跖楔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我院统计的11例外翻患者,Lapidus手术后随访观察未见外翻复发,原有疼痛症状也消失。

3.3 术后常见并发症 回顾文献可以知道,Lapidus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转移性跖骨痛和第1跖楔关节的不愈合[3]。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内固定方式的改善和AO理念在足踝外科中的应用,Lapidus术后第1跖楔关节不愈合率不断下降[4],但转移性跖骨痛依然是Lapidus术后常见并发症。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负重行走时出现了第2、3跖骨头下方疼痛,尽管通过穿矫形鞋垫等治疗方式症状得以缓解,但对于转移性跖骨痛这一并发症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将其出现原因进行分析。

从解剖学可知,当人站立时,人体的负重力线经由下肢传递到足部,以足跟、第1跖骨头、第5跖骨头三点为支撑点形成的足弓,构成一个类似三脚架样的结构来承担人体的重量。当站立、行走时,人体的重量加上推进力经由下肢和足部的肌肉、关节韧带等一系列的复杂稳定和协调机制,将力量传递到足弓,经过减震,经由这三点的支撑与肌肉的推动,完成迈步行走。从几何学知识可知,当这个三脚架的任意一个支撑点或某一条边发生改变,不论是长度还是角度改变,都会使三脚架的几何中心发生偏移,从而使人体重心改变,负重力线的传导也随之改变,进而破坏原有的精密协调机制,导致原先不承重的骨开始承重或部分承重的骨加大承重,紊乱了原有承重推进机制。从生物力学知识可知,正常情况下站立时,第1跖骨头所承受的重量是外侧其余跖骨的2倍,足跟、第1跖骨、第15跖骨头形成的承重三点中,第1跖骨头所承受重量达到体重的40%~60%。而在运动状态下,第1跖骨头所承受的应力则是外侧其余足趾的8倍[5]。若本该由第1跖骨头承担的重量散布至外侧的第2、3跖骨头上,负重行走后在超负荷应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出现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的劳损、跖板的破裂,第2、3跖骨头下方出现滑膜炎、神经瘤,甚至导致第2跖趾关节出现半脱位等一系列病理反应,最终造成2、3跖骨头下方的压力性跖骨痛。

Lapidus手术是通过融合第1跖楔关节来恢复第1跖楔关节的稳定、矫正严重的跖内翻,手术过程中必须要截除一定的关节软骨,这就会造成一些长度的丢失,特别是一些患者足部的第1跖楔关节内倾角非常大,这使得第1跖骨内翻严重,恢复力线时为了矫正较大的第1跖楔关节内倾角,在第1跖楔关节的腓侧需要截除较多的楔形骨质,这就会造成第1跖列的长度缺失较多。本组2例术后出现转移性跖骨痛。1例患者的第1跖楔关节内倾角较大,手术过程中在完成了截骨矫形后,出现了长度的缺失,虽然术者将切除的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修整后植入,但那少量的骨质远不足以恢复原有的第1跖列长度,经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比对,第1跖列的短缩超过了3 mm,这相当于三脚架的一只脚短缩大于3 mm,为了重新达到平衡,负重点必定要偏移至周围的跖骨头,这超过了原有的2、3跖骨头的负载,虽然患者外翻的症状消失了,但出现2、3跖骨头下方疼痛。另1例患者则是在截除跖跗关节软骨时,由于手术入路在足背侧,视野局限,操作空间受限,跖楔关节的跖侧软骨截除较少,背侧软骨截除较多,这样为了让跖骨基底和楔骨有效接触,手术操作中第1跖骨头出现了背神,导致足弓的曲率减低,失去了原有足弓的角度,第1跖骨头的背伸相当于三脚架的一侧角度发生改变,再加上融合关节时第1跖列的长度又有一定的短缩,使得本该由第1跖骨头承担的重量偏移至外侧的第2、3跖骨头上,当患者负重行走时,在超负荷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的劳损,跖板的破裂,造成了2、3跖骨头下方的转移性跖骨痛。对比分析这2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可以看到患者第2、3跖骨头跖侧出现明显增厚的胼胝,第2跖骨头、跖骨颈部骨皮质相比术前开始增厚,骨小梁增粗,再结合患者站立、行走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2、3跖骨头下方针刺样疼痛、而非负重状态则症状消失的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转移性跖骨痛诊断成立。

3.4 Lapidus手术时的注意事项 经以上对比分析可知,转移性跖骨痛作为Lapidu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融合时截骨过多,导致术后第1跖列保留的长度不足,融合时足弓的角度减小。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截除关节软骨时应谨慎去除,一经暴露软骨下骨,就应停止摆锯。对于第1跖骨内翻严重的患者,在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要矫正恢复第1跖列的轴线,因此产生的骨缺损可能会较多,容易造成第1跖列的短缩,如果短缩超过3 mm,我们建议从跟骨或胫骨远端取适量自体骨做填充植骨[7],以恢复第1跖列术前的长度。对于融合时如何避免第1跖骨头的抬高,保持足弓角度,我们认为在术中截除软骨时,要从背侧、胫侧多个方向去观察,避免出现背侧软骨截除多,跖侧软骨截除少的现象,去除跖楔关节软骨后,第1跖列会有一定的短缩,可以通过背侧滑移植骨来保持足背侧的有效长度,或者适当压低跖骨头加上背侧植骨,来防止足弓角度丢失,固定时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进行模拟负重试验[8],检查第1跖骨头、第5跖骨头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再对比术前负重位的第1跖楔关节角度,确认术后角度没有偏差,才能最终完成钢板的固定。

猜你喜欢
跖骨足弓转移性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微创截骨单臂架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检查对诊断疲劳性跖骨骨折的价值分析
闭合复位克氏针横行支撑固定治疗新鲜跖骨骨折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未受伤也会发生骨折
异常足弓男童的静态平衡能力与足底压力特征研究
不同足弓高度对踝关节肌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足弓破坏法医临床学鉴定的影像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