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语学习者在英文交际语中的负迁移

2020-05-06 09:05李玥涵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负迁移文化

李玥涵

摘 要:交际语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会遇到交际障碍,交际语负迁移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常见的交际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类与分析,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交际语使用的影响,以帮助中国二语学习者减少交际语的负迁移。

关键词:交际语;负迁移;文化

一、引言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学习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最早提出了“语言迁移”一词。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与定义,奥德林(Odlin)1989年在其专著《语言迁移》里给语言迁移下了简单而明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而我们通常把导致错误的语言迁移称为负迁移。

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如邓鹂鸣(2001)、张晓兰(2004)以及袁彩虹和郎红琴(2000)等,从语用角度分析交际语迁移的研究尚不多见。

钱敏(2006)提出:“与语音、语法知识相比,交际双方更不能容忍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语用负迁移分为了语用语言负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语用负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而在《基于句法和语义负迁移的英语教学策略》一文中,高涛认为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往往会以原有的概念—語义系统为基础,把新词汇同母语旧有词汇等同起来,忽视语言之间的词汇概念差异和语义界限差异。这种母语化倾向往往会在外语学习中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著名的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阐明了语言对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基本观点为:“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蔡富有、郭龙生,2001)语言不同,导致中式思维和西方思维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其中式思维模式会造成沟通上的不便甚至是误解。因此,了解交际语负迁移出现的形式及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二语学习者们才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负迁移,与英语国家的人更好的沟通。

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从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分析交际语负迁移现象。

(一)词汇层面

1.“We are the descendants of dragon.”

“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一让中国人非常自豪的表述,对英语本族语者而言,则是吃惊甚至是困惑了。其原因在于,“龙”(dragon)的形象在中西方是截然不同的。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权威和吉祥,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则与邪恶和毁灭联系在一起。因此貌似很庄严自豪的介绍带给英语本族语者的感觉是邪恶和毁灭,听者的解读和说者的意图产生较大偏差,这是典型的因为词的象征意义不同造成的交际语负迁移。

2.sweet water

在餐厅,很有可能发生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服务员:“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sweet water?”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No,thanks,I dont like to add suger into water.”

以上的对话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并没有理解“sweet water”的意思,从而导致了听者一头雾水的情况。在英语文化中“sweet water”即淡水。与咸的海水不同,淡水本身自带一丝甘甜,因此淡水被称为“sweet water”。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认为“平淡如水”。同样是水,因为文化差异导致对其语义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交际语负迁移。

3.Im blue.

当中国二语学习者听到本族语者说“Im blue.”或“I feel blue.”的时候会感到疑惑和震惊,人怎么会是蓝色的?而事实上,蓝色(blue)作为颜色词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族语者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是:我觉得很伤心。正因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颜色不同的理解,即颜色词的不同语义,导致了负迁移现象的出现。

通过以上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词汇层面的交际语负迁移大多是由于某一词汇在双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而造成的。因此,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要明白其象征意义,这样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出现。

(二)句子层面

1.How do you do?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通常会把它当个疑问句来回答,比如“Im great.”(我很好)。实际上,这句话只是寒暄用语,只需要用“How do you do?”来回答就可以了。其原因在于,作为寒暄用语,这句话语用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问。中国英语学习者割裂其语用目的是造成负迁移的原因。

2.You dont say!

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听到这句话后往往吓得不敢继续往下说了,以为别人都让他别说了。然而,事实上这句话只是对方表示难以置信的一种感叹。同样,这也是语用不同造成的交际语的负迁移。本族语者表达的意思被二语学习者字面的理解,而其语用功能则没有被考虑。

3.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

当被问道“Would you like a cup coffee?”(你想喝杯咖啡吗?)时,中国英语学习者通常会回应“Thank you very much.”。这样的回答会使得提问者感到困惑,因为这样的回应根本没有表明回答者是否想要咖啡,而仅仅是表达了感谢。这一负迁移的出现同样是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没明白其中的语用功能。提问者期待的是一个明确的的答复即“Yes”(是)或“No”(否),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回应与此并无关系,导致了交流上的不便。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句子层面的负迁移大多都来源于语用差异。中国的二语学习者通常习惯于用把中英文意思直接对应起来,而忽略了其中的语用差异。

(三)语篇层面

在说话或书信中,中国人比较喜欢把重点放在最后,而大多数英语国家人们的习惯则是“开门见山”,把重点放在前面。例如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谈论他们喜欢生活在城市里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说:

“In the city,I will have more opportunity for good education and well-paid jobs.I can also enjoy more convenient translation,good health service and various kinds of entertainment.So I prefer to live in the city.”

然而,西方人最期待的则是先听到“I prefer to live in the city.”这一答案,而后是喜欢住在城市的原因。与西方人交流时,中国的二语学习者若还是用惯有的思维来进行交流就会产生误解。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的中式思维会让西方人对其重要性产生误判,从而导致无效的交流。

三、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文化不同,思维模式必然也会有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仅体现在词汇上,也体现在句子和语篇层面,因此只有了解文化差异,从跨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才能真正避免交际障碍,消减负迁移的影响。

(指导教师:丁剑仪)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3]蔡富有,郭龍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Z].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纪玉华,许其潮.再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国外跨文化交际学教科书对语言相对论的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3(4):59-61.

[5]宫晓伟,王晓静.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J].中国市场,2011(52):188-189.

[6]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2):59-62.

[7]高涛.基于句法和语义负迁移的英语教学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7):130-133.

猜你喜欢
负迁移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