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专项人才培养

2020-05-06 12:48杨令书
教育界·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走出去

杨令书

【摘要】当今社会,提倡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及路线也将做出相应调整,相对应的,将培养符合要求的专向性、复合型人才。文章阐述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中国文化二者关系来寻找专业发展前景,为中国文化更好走上国际舞台助力。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际;中国文化;人才培养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历程与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是对外汉语教学,即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2013年,对外汉语教学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预示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迈入新的历程,有了新的方向,也对人才培养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1950年—1977年)和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时期(1978年至今)。

开创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了很多困难。在主要从事语言预备教育的情况下,人们还缺乏学科意识,不能致力于科学的、系统的建设,只是单纯地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目标只是教授语言,为国家间的外交提供便利。但这一时期的经验积累,为以后的学科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

当今,随着中国的国力强大,国际交流联系增多,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引发了“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人数迅速增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汉语热”只集中在一部分地区,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与我们邻近的日韩以外,其他地区还谈不上所谓的“汉语热”,且汉语教授时长参差不齐,有的教授时间长,有的还属于初创阶段。例如非洲和广大拉美地区开设汉语教学时间短、规模小。

由于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很难培养出高级的汉语人才。在大部分欧美国家,汉语教学大多针对中小学生来开展,且课时较短,都要从零开始。

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很多不足。大力推广汉语教学,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应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汉语教学也应当迎合时代背景,在教学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而当前提倡的文化自信,也将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机遇,二者相互促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传播促进语言的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与汉语学学习正是如此。

中华文化承担着改善中西文化交流,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任。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通过中华文化魅力,吸引多方合作,取信国际,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从而服务于国家发展,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也是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文化传播可以引发汉语学习者浓厚的兴趣。历史比较语言学先驱、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威廉·琼斯正是因为在牛津大学接触到了一些中国文献的译本,才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調查报告2013》显示,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民众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59%的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吸引他们来华旅游的最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但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候,也要注重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态度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礼节。

首先,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时,难免会碰撞出火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在立足于本国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长处,不断创新,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

同时,在对待外来文化,进行交际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不同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

要理解和适应外国文化。当在其他国家进行汉语教学时,要理解和适应当地文化。只有在此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更多学生来学汉语。

要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由于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去化解,甚至可以用文化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处理好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将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开一个好头,也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奠定基础。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下的人才培养

当前形势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更好地胜任中华文化使者这一工作。

从语言上看,需要掌握两门及以上语言,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鉴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推广自身语言和文化。所以,教授汉语不仅要能很好掌握自身语言,而且应当对国际性语言有所了解和认知,以便适应教学,至少能流利运用中文和英语。同时,也应当对所在国家的语言有所了解,更好适应当地文化,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应当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宏观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了解语言间的共性,了解语言的功能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掌握多门语言,同时系统地了解汉语,做到既能系统宏观把握汉语框架结构,又能以小见大,注重细节。

掌握语言与培养语言能力是基础。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应当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作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趋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只有融入所在地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汉语教学工作;有了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会让更多人愿意了解传统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认知能力、应用能力、移情能力、行为能力与教学能力。上述五个能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认知能力是前提,应用能力是保障,指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于实践;移情能力是基础,是指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对方文化、宗教信仰等,并在心理上很好地适应对方文化和交际模式,适应对方的社会文化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接受不同文化、信仰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社会环境和交际模式。行为能力是过程,要求交际者克服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突发问题,使跨文化交际不仅得体且有效。教学能力是最终目标,指能和对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现今,文化交流联系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发重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深化课堂知识,强化课堂实践,培养应用能力与教学能力,利用第二课堂来深化交际能力,争取让学生拥有更强的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是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媒介,真正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的,应该是对于汉教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作为汉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中国古代文化及现当代文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同时,在教授汉教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开设一些有关中华才艺的课程,以便以后在汉语课堂上能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但是在才艺的内容选择上应当有所侧重和代表,毕竟汉语国际教育以语言为基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因此,要选择一些对学习汉语“听说读写”有所裨益的項目进行教学,例如皮影、书法、相声、剪纸等。在学习皮影戏的过程中,参与皮影的制作,了解皮影戏的历史,为皮影取名字,最后用自己做的皮影来演戏,这一过程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使学生在玩乐中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可以使学生对汉字有更好的认识,也可以陶冶情操,了解古代儒家文化,益处良多,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中国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这些都可以与汉语教学配合使用,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汉教专业的学生也应当自发多读书,多了解中国传统技艺,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力争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最好能够掌握一到两种技艺并充分了解内涵。同时,也应当多关注时政,紧跟文化方针。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技艺及知识培养,也应当具备各项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努力成为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

四、结语

通过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前景,了解当今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的需要性和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相对应的充分掌握与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希望汉语国际教育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发展途径,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张亚蓉.“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模式构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42-150.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走出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