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进行疏导

2020-05-10 02:37冯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6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家庭家长

冯胜

[摘           要]  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幼儿家长行为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指出幼儿家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总结三种较为典型的幼儿家长行为习惯,包括溺爱型、暴力型以及理智型,其中第三种行为习惯值得被肯定;第三部分指出对幼儿家长行为习惯进行疏导的方法,分别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幼儿家长;行为习惯;影响;疏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036-02

一、幼儿家长行为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讲,针对幼儿的抚育工作主要由家庭进行和完成。家长是孩子成长的责任人、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其行为习惯会对幼儿当下乃至今后的成长构成尤为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换言之,家长的行为习惯,或能够为幼儿树立榜样,为其成长提供有利指引与帮助,或能够产生反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不利影响。然而,据现实观察来看,有些家长并不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否科学得当,但实际上已经对幼儿身心构成了创伤。为了切实保障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家长要注重自身行为习惯的科学得当,但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幼儿家长应该在重新认知与反思自己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从自身思想上加以转变与提升。也就是说,对幼儿家长行为习惯的疏导,其实是引导幼儿家长透过其行为习惯找到其思想的症结所在,在正确的亲子观、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之下,实现对思想症结的疏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二、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

结合自身日常教学经验及观察来看,总结一些幼儿家长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行为习惯。可以说,这几种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比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家长的真实情况。

(一)溺爱型家长行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现阶段存在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的情况。举例来讲,孩子需要什么,家长便会送到跟前;孩子想要干什么,家长便会竭力顺从;孩子犯错了却在哭闹,家长便会苦苦“央求”。这些家长过度溺爱,看似是为了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与关怀,实则从幼儿长远成长角度来讲,却对其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殊不知,这样的“爱与关心”“呵护与服务”,与其说是溺爱,不如说是忽略了幼儿自我成长的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孩子自我生存能力以及本该有的成长的快乐。久而久之,对幼儿来讲,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会越来越将父母家长给予爱与关心看成是一种理所应当,同时自身的自我独立意识及能力等也会较为不足。

(二)暴力型家长行为

现阶段,仍有一些家长秉持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较少考虑幼儿自身的想法及实际需要,较为主观和传统地看待与处理幼儿的教育问题,强势要求幼儿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和安排,如果幼儿不遵从便会暴力相加。在暴力型家长行为的影响下,幼儿缺少自主权,缺乏安全感,内心害怕家长,凡事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看父母的脸色行事。由此一来,孩子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从小便形成自卑心理,缺乏足够的自信,生活中的独立性较差;另一个极端是形成逆反心理,父母的暴力行为传染给孩子,使之逐步衍生蛮横、暴戾的性格,时常与幼儿园同学或是邻居小朋友发生摩擦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

(三)理智型家长行为

理智型家长行为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同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教育是家长通过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而使其健康而快乐地成长,而不能要求其被动式甚至是奴隶式地服从,任何强制性压迫,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独立性,丧失生存的能力。理智型家长认为,真正的主角是孩子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给予孩子耐心的指导,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等。而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表现得也更为开朗、活泼与灵活。

三、对幼儿家长行为习惯进行疏导的方法

幼儿不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是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支柱。故而,为保障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对幼儿家长的一些不够科学合理、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疏导。

(一)明确疏导内容

1.引导良好家庭观念氛围的形成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之相应的精神文化也需要有效跟进。其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与单元,良好家庭观念氛围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家庭的和谐,也符合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家庭文化功能实现的本质性需求。营造良好的家庭观念氛围,既可以让家庭成员更加感知到家的温暖,又可以使其在平等、友爱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幼儿年龄尚小,更加需要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同时也更加需要得到来自家庭的正确指导。故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严于律己并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为幼儿树立一个榜样,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非总是以家长的高姿态自居而单方面要求幼儿。举例来讲,家长不应用传统观念看孩子,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忽略幼儿的真实想法,甚至是剥夺幼儿的自主权,要求其完全听从父母的指令和安排。相对来讲,父母要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与幼儿多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使幼儿既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指导,又能够获得自身成长意识及能力的提升。再者,家长要严于律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杜绝“双标”情况出现,比如有的家长单方面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自己却熬夜玩手机或看电视等,这样的行为既不利于民主平等家庭氛围的营造,也会使孩子越来越不信服家长,家庭文化功能更会变得无从谈及。

2.引导良好语言沟通能力的形成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与孩子平心静气地沟通与深入地交流,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想法,并能够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与帮助,才是家长应该具备的行为习惯,才能够保障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对此,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家长注重良好语言沟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鼓励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感染、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具体来讲,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几个基础因素应包含以下几点:理解尊重(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合理诉求与意见)、耐心倾听(说服孩子之前要先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敢于认错(家长犯了错误同样能够主動承认)、合理预期(合理看待孩子学习及成长中的问题并给予耐心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把握时机与火候(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基于孩子个性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等)。在以上几点基础因素支撑与指导之下,家长在与幼儿就某些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更为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够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与理解。

(二)创新疏导方式

为了发挥幼儿教师对家长行为习惯的疏导作用,要创新疏导方式,具体来讲,比如要定期进行家访,深入幼儿家庭,观察亲子教育实际,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议与想法;要定期举行家长会并将家长行为习惯列为重要的议题来进行交流与讨论,引导家长对自身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与改进;定期组织幼儿及家长开展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总而言之,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学习与成长会构成非常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对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进行疏导极具现实意义,在今后工作中应就具体内容及方法进行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泉,钟文华,李伟民.学前幼儿家长融合教育认识现状与对策浅析[J].青春岁月,2019(35).

[2]顾玲双.探析幼儿教育如何发挥幼儿家长的作用[J].数码设计,2019(11).

[3]程晓艳.幼儿园家长工作策略之我见[J].百科知识,2019(30).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家庭家长
家庭“煮”夫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家长错了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