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路径

2020-05-10 19:46杜亚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德育

杜亚峰

[摘           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发展,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学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时效性差,这让中职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结合当前中职教育情况以及中职学生个人情况,学校应该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发挥其独特作用,实现中职育人的目标。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198-02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在素质教育中不属于隶属关系,均属于素质教育部分,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互动结合方式。在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新课标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及课程都有了一定的完善和发展。但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各种文化百花齐放,良莠不齐,许多中职学生在心理、道德等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中职学生思想叛逆、情感脆弱、缺少信念理论、自我过度陶醉等,这些都反映出当前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大都敏感、激烈,针对这种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大多中职学生有着悲观、消极的情绪,自卑心较重,学生成绩不太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每天都是以打发时间为目的。此外大多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一些中职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做事不考虑后果,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只会追求片刻的享受而不会作长远打算,更不会制定好奋斗目标,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空虚的。

中职学生成绩不理想,在人际交往认识也会出现偏差,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打击,这一情况大都是由于与老师关系处理不当或是对老师不信任造成的對立状况,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心理,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比全日制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前期的学习基础较差,但是父母却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中职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学业难度大,长期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怎样去解决这一问题是重中之重。

首先,针对当前的中职学生开展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也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因此怎样做好这个工作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其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从提高学生普遍心理素质开始的。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中职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抵制不良诱惑、承受挫折,从而完成自我调节。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职业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后续的学习。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施。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是很少的,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第一,把学生所有的问题(以及心理问题)都认为是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第二,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能够靠德育去完成,从而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性,在解决过程中反而会使德育陷入一种尴尬的地位,因此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德育是以解决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为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等情况为目的,这两者虽然在教育的目标、基础、内容、方法等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以培养学生、培养一个优秀学生为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明确说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还要相关人员保证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所以根据这一重要指示我们应该在德育与心理教育上有共同目标,虽然它们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是它们在总教育的目标上是相同的,它们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互相交融,共同指引中职学生去跟人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教育问题上,应尊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律,两者结合的可行性非常高,但两者只是一个教育活动、教育过程的展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相互交叉又是独立的,二者所教授的知识不一样,但出于对规律的把握,使他们又具有了一定的重叠性,这样的联系就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行性。

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和一致性。首先二者的教育目标不同,心理学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核心目的是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尽可能激发学生潜能。德育是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另外二者内容也不相同,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两个独立部分。但二者又都属于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都是以培养学生健康为目标,虽然实施手段上互有差异性,但正是这种差异性能更好地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合,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且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要抓住中职生入学和毕业离校的特殊时期,根据学生在这时不同的心理特质,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在学校开展关于职业设计方面的一些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学生老旧的思想,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四、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保证它的共性,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方法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方式下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能以老师的身份去与学生沟通,老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完成自我探索、调节、提升、完善等。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调节。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说教为主,往往不会有太好的成果,因为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要寻找到一条出路,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与学生要加强沟通,将思想道德理念记于心中,慢慢自觉地去改变,最后老师再客观地分析其不足之处与优势,慢慢学生将会正视自己,健康成长。

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还应创新教学模式,当前教育模式使学校整体的德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德育课堂的教育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两者大同小异,但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内容的表达和组织形式等大都是生搬硬套,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完成探索。

实现二者的双向融合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品质,当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是将两者放在同一水平层次。德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联系起来效果良好,但也要注意二者的局限性,各个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有效利用则会帮助中职学生摆脱错误的想法,以此发挥二者的功能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价值观,让这样的教育活动能更好地达到真实性。

我国德育模式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来自己思考自己领悟的,通过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厌学、抑郁等不健康心理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少正常的指导与教育而造成的。不少中职生对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被动的,他们渴望得到职业指导,这样才能让中职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教育学习活动。只有正确掌握好这一方法,让其顺利实施开展,才能促进中职学生科学、全面、健康地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找到并推动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貫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中职学生以后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璐.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德育事半功倍[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2]林西英.职高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

[3]叶丽霞,明伟.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可行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4]董晓.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J].现代交际,2017(1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德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