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水母》中生态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探究

2020-05-11 12:18祁丽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玛丽安人类命运共同体

祁丽君

摘 要:动物意象是玛丽安·摩尔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摩尔《一只水母》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剖析摩尔这一思想的个人性和社会性。同时,探究这一主题在当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玛丽安·摩尔;《一只水母》;生态伦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1-0119-03

玛丽安·摩尔是20世纪美国一位重要女诗人,一生创作颇丰,诗歌以并置见长,多意象糅合以传达丰富的深层含义。摩尔创作的120首诗歌中,有110首与动物相关。通过动物意象,诗人致力于表达生态意识和自然思想,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只水母》是摩尔的一首著名的动物诗,短短八行为读者呈现了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场景,同时诗人通过第二人称叙事,将实现人与自然相互认同,实践“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融汇其中,并形成相应的号召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则是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的趋势。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则有助于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更加凸显。

作为20世纪的“时代诗人”,摩尔在《一只水母》中借水母这一意象,表达通过人与自然相互认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创造有益的发展环境这一主题。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为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诗人通过水母与“你”之间辩证性的互动,表达了对自然认同的重要意义。诗歌开篇呈现了一幅安详的生态图景。“若隐若现/一种波动的魔力/里面栖息着一只琥珀/样的紫水晶。”[1]诗人一开始就通过这种白描的手法,将视角切入到水母身上,把水母在水中灵动鲜活、若隐若现的样子呈现出来。接着,摩尔带入另一个主体“你”。“你的手/靠近它,它张开/又合拢。”[1]由此,水母作为存在个体的完整性被打破,与“你”的矛盾也随之加剧。水母受到刺激后,先是自然地向靠近的手展现自己的身躯,随后又本能地对这外来的刺激做出自卫的反应。而“你”的个体感受,也随着水母的一张一合增强或变弱。当“你”觉察到因为自己想要控制水母的行为,让这只灵动的水母如此挣扎时,“你”选择了让步,选择让水母回归到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你”与水母之间的矛盾也随着个体对于他者存在的认同而得以缓解。澳大利亚哲学家辛格(P.Singer)在其著作《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中就指出:“感受苦乐的能力,是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根本特征。”水母面对外界刺激,做出了自身感受苦乐的反应。既然“感受痛苦和享受愉快的权利是拥有利益的前提,是我们谈论真实的利益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那么水母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言,理应受到人类对其生存权利的平等对待。这种“把道德权利扩大到动物、植物、土壤、水域和其他自然界的实体,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莱奥波尔德)”“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范围(赛尔特)”的实践方式,有利于促进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物解放”[2]。此外,水母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动物,是自然界的代表;而第二人称“你”,则是代指人类这一整体。人类会因为看到动物挣扎的样子产生恻隐之心,并选择让它回归更适宜的环境。这就表明:自然与人类并不是相生相克的,人类并不一定非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自然,而是选择一种适宜自然,也适应人类本身的方式,这就是说,“尊重它们(动物),不仅在于把它们视为对人类有用的工具,而且应当视为一种活的存在。”这也就意味着人类能通过自然物体的观察、识解来满足其自然生存状态的条件,扩展了自我认知与边界,允许并接纳除自己以外的个体存在,这一过程即是阿伦·奈斯认为的“认同”[3]。

人类在与动物,以及以此为代表的自然界相处时,要重视这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而这一行为预期达到的效果,则是道家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从本质上也就是说,“人是天生地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處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大自然及其所有存在物都有价值,它是人类所属的,由上帝所创造的共同体的一部分,因而拥有权利,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2]摩尔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水母这一意象代替自然。为了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的崇敬,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给予水母入木三分的刻画。她“用白描的手法把观察到的意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而这种客观白描的手法赋予她的诗一种未加渲染的本真、平实色彩”。同时,受“意象派提出的‘直接处理主观或客观`事物与‘绝对不使用无助于表现的词等”写作技巧的影响,摩尔“精确地刻画意象, 准确地使用语言, 深刻地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再加上摩尔个人对中国文化的痴迷,精心借助中国文学中“赋”这一文体特点,“关注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这首诗中指水母),刻画这些事物的意象”[4],并借此“探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5],而这正是摩尔想通过《一只水母》这首动物诗传达出来的主题。摩尔总倾向于以写作方式,通过“动物……发掘并表达人类与自然合一,或精神与物质合一的情感。”[4]短短八行诗,摩尔看似在描绘一只灵动的水母与人类冲突又化解的过程,但实际上“摩尔通过她特有的‘客观对应物,通过自己独特而细致的观察、机智的宣告,以及批判与认同态度,力图表达一种普遍经验,提升出带有形而上学色彩或者宗教意味的思考”[6]。因此,才使得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具有普遍意义。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人类才选择放弃自己占有的意图,与自然融为一体。水母的回归代表着自然发展,人性的回归则意味着人类的发展,二者通过相互认同,激发个体潜能,才能使更大范围的“自我实现”[3]成为可能。

除了传达个人生态理念,摩尔通过第二人称“你”的使用,形成号召力并赋予生态实践全民性。除了水母这一聚焦之外,诗人把另一个视角中心聚集到“你”上。有人认为,第二人称实际是第一人称的隐含叙事形式,即便是第二人称,以“你”来做叙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所以从根本上讲,依然是第一人称叙事形式。这样一来,真实作者通过隐含作者的身份,更加客观地表达个人思想。摩尔这一叙述技巧也受到艾略特非个人性化理论的影响。艾略特“反对诗人在诗歌中直接抒发感情,反对诗人在诗歌中的在场,提倡运用间接手段表达情感,将个人情感当作创作素材,诗不是放纵感情和个性,而是要回避感情和个性;诗人必须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意味着,诗人在创作中要与自我进行适度的分离:对于诗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印象和经验,在他的诗里可能并不占据优势地位;而在他诗里的重要印象和经验,对于诗人本身,对于个性,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7]。摩尔正是通过这种非个性化的表达技巧,将个人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客观真实地传达出来,使得读者更易于接受其中蕴含的深意。法国新派小说重要作家布托尔认为:“在小说的世界里,第三人称‘代表有着有别于作者和读者的小说世界。第一人称‘代表作者,第二人称‘代表读者”[8]。摩尔在此运用到的叙事技巧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以“你”为对象的叙述,也就意味着观众成为剧中叙事的一个参与者。第二人称叙述具有使接受者明显参与叙事行为的特点。“这一叙事能增强亲切感,就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的距离”。“如果说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具有一种使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那么第二人称叙述可以说是对读者直接进行召唤,将其拉入叙事的洪流中,成为情节的主要推动者”[9]。因此,“使作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读者随着水母的一张一合,实现个体情感与场景角色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便于对话和抒情”,产生“呼告效果”,使得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能产生积极的代入感。江守义就指出:“第二人称叙事中的‘你的使用,将使读者与故事贴近,具有‘对话性,所以读者与叙述者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进而接受叙述者的评价。”[10]读者作为施为主体,正是因为自己伸手想要触碰这灵动的水母,才使得“它颤抖”。通过这种切身的体会,作为读者的主体,才能更好地理解“放弃意图”的举动,才能尽量向作者表达的隐含意思靠拢,积极同作者感同身受。

《一只水母》中所表达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是摩尔个人生态理念的阐释,也符合现代化背景下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求,符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水母开始紫水晶般的灵动意象,代表着还未经过人类侵犯,有个体自身价值的自然生态,即它的存在,游动,只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当人类的手“靠近它”,它出现本能的张开、合拢;而当面临更强烈的想要抓住的行为时,“它颤抖”[1]。这一过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在还未科学认识生态价值之前,肆虐自然、破坏生态系统的场景。而当悲剧成为人类最好的学校时,人们才逐渐选择“从文化视角思考环境问题”,并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活动的不良后果,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因此,人类在逐渐的实践中,不仅将美德的范畴扩大到周围生物,还同时发扬“尊德性而道文学”的生态保护理念。也就是说,“把学问和德性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割开来”[2],“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11]。由此,人们逐渐确立了科学生态伦理学。“从以人统治自然为目标,过渡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此外,人们的科学观也发生转变,“从机械论的科学发展观到整体论的科学发展观”,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2]《一只水母》中,人最终会因为不忍伤害那只灵动鲜活的水母,而放弃自己的意图,选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景,就是这一科学生态伦理的有效例证。事实上,以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对待自然,就是要树立自然价值观,即要认识到:“在自然系统中,自然价值的意义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在文化系统中,自然价值的意义是支持人类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化”。同时,人们应当认识到,在科学的生态观的指导下,“人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的态度。”[2]《一只水母》中,以“你”为标志,形成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的顿悟,同时,以“你”为号召,形成生态保护的全民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提出与践行。这种科学生态理念,不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认识,将“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从而使环境保护进入政治结构”,而且还强调保护人类与自然共同权益的集体性。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1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则是将这种统一性、交融性,扩大到全民实践的范围。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首要挑战,各国必须共同参与治理。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之间应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交融格局”[13],“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都无法单独引领如此大型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行动,生态环境危机,必须且只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组织载体来解决。”[14]因此,这一时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践行深层生态学中所强调的“处理好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处理好人类与共同体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个体“你”选择放弃自己的“意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诗人通过“你”的号召将团结各方力量,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蕴含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5]中国在此就通過自身实践发展经历,向全球范围中的“你”输送信号,并号召一同加入到践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实践中。

玛丽安·摩尔的《一只水母》,通过运用白描、象征的手法深入刻画水母形象,传达了个人尊重生态价值,把个人道德关怀扩大到自然界,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相互认同,践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一方面摩尔以“水母”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你”的视角,扩大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就是积极践行,运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凝聚各国力量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保护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更是世界的,摩尔的《一只水母》,通过短短八行诗,为我们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参考文献:

[1]Moore, Marianne. Complete Poems[M]. New York: Penguin, 1981.

[2]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Naess A., Ecology, Community and Lifestyl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王彦军,张金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玛丽安·莫尔诗歌艺术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Stamy Cynth I.A .Marianne Moore and China: Orientalismand a Writing of America[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倪志娟.论玛丽安·摩尔诗歌的客观性[J].外国文学,2014(3).

[7]Eliot T.S. Traditional and Individual Talent, The Sacred Wood, Essay on Poetry and Criticism[M].London: Metheun, 1934.

[8]米谢尔·比托尔,林青.小说中人称代词的运用[J].小说评论,1987(4).

[9]刘欣.叙事伦理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10]江守义.叙述形式与主体评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2015.

[13]张永红,殷文贵.“尊重自然”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理论导刊,2015(12).

[14]高薇,卢继元.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对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思考[J].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17(6).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玛丽安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考驾照
情感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