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背诵走出机械识记的泥潭

2020-05-11 05:53陈海莲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言发展

陈海莲

【摘要】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夯实学生认知能力、提升学生言语生命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但背诵绝不是简单、生硬的识记,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感知理解、悦纳内化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和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考,真正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基。本文提出要关注教材,在学情分析中明确背诵价值;关注词句,在联系语境中消除背诵障碍;关注顺序,在语言发展中扎实推动背诵;依托关键,在画面想象中落实背诵效益。

【关键词】关注教材  联系语境  语言发展  画面想象

语文能力的生长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淀。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夯实学生认知能力、提升学生言语生命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但背诵绝不是简单、生硬地识记,而是要融入学生感知理解、悦纳内化的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体验后融入背诵中来,让背诵走出机械识记的泥潭。

一、关注教材,在学情分析中明确背诵价值

学情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指导也应该从学生的基础学情出发,以学定教。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日月潭》一文主要描写了我国台湾省著名风景区的优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整篇课文以总分结构分别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称来历,以及早晨、中午的不同风光。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叠词以及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时设置了三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自主识字、词语理解、是否亲自去过日月潭。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课文中“清晰”“朦胧”等词语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指导,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日月潭,这些都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才能为学生理解和背诵课文奠定基础。而从阅读情况来看,学生已经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做一些简单的尝试,也能够从语言出发对画面进行整体感知与联系。

上述这些调查都是学生在背诵时可能存在的障碍,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时需要着力关注的地方,教师要紧扣文本语言,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通过联系语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让文本的感知迎刃而解,便于学生尝试依照顺序和紧扣关键词语的方法来背诵课文,真正达成学情的真实分析,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二、关注词句,在联系语境中消除背诵障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这是中低年级感知课文和理解语言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课文时的方法仍旧以关键性的词语为主。为此,只有真正落实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学生才能真正将理解的思维触角伸向整个语段,才能提升学生积累背诵的效果。

要高效背诵,就必须要消除记忆过程汇总的拦路虎。《日月潭》中“隐隐约约”和“清晰”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即便背下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教学“隐隐约约”一词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从具体的语境和生活经验展开理解,先朗读课文中的语句,想象日月潭早晨的形象和灯光为什么看上去总是隐隐约约的,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有的认为是因为有云雾的缭绕,有的认为是光线不够;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眼中所看到的画面,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自然内化对“隐隐约约”这个词语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清晰”一词时,教师就可以从课文语句入手,然后从文本情境向生活情境转化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并进行表达:在光线充足时,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从课文的语句中生发出想象,有的说:“清澈碧绿的湖水就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的说:“茂密的树木可以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对课文语句的机械照搬和模仿,而是在深入感知课文中的语句之后,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之后的创造性表达。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对难点词语的指导,带动了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知,紧扣一点而统整全部语段,逐渐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消除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障碍,为学生自主性背诵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顺序,在语言发展中扎实推动背诵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意识相对感性和直观,对于语言所表达的画面是敏锐的,但这些景物之间的内在顺序却很少能够涉及,需要学生在朗读感知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与思考,初步学会梳理文本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为学生言语的积淀奠定基础。

在指导学生背诵《日月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绘制出日月潭的整体轮廓图,并分别标注出“光华岛”“日潭”“月潭”的字样,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并在脑海中浮现出“日月潭”的整体画面;随后,教师依托学生建立起来的“日月潭”的轮廓画面,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对日月潭进行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没有能够依照顺序来介绍,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要求学生提炼出语段中所描写到的事物,比如,“湖水”“小岛”等,要求学生能够依照课文介绍的顺序展开介绍;第二,已经基本做到了有顺序地介绍,教师可以相机进行点拨与评价:“刚才,这位同学就是依照课文的顺序来介绍的,听起来非常清楚。请同学们也依照这样的方式尝试着介绍。”学生介绍的过程,不仅是感知课文介绍顺序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感知与积累课文语句的过程。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紧扣课文中表达的顺序背诵课文,并相机帮助学生提炼课文背诵的方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背诵就不会被机械生硬的任务所阻隔,而是将身心全部浸润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促进了言语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为落实学生整体性表达顺序奠定了基础,使得教学实现了言语积累和方法丰富的双丰收。

四、依托形式,在画面想象中落实背诵效益

有了对表达顺序的感知,背诵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文本基本的轮廓,但真正的背诵是需要深入到语言表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的。这就意味着背诵指导要能从高屋建瓴的视角深化到语言表达的细节中来,顺应学生直观性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词语理解的过程中直抵想象的画面,从而让背诵顺其自然。鉴于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在内容和形式的双重作用下落实背诵的整体性效益。

比如,《日月潭》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叠词,这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高效背诵的重要契机。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整体感知清晨日月潭景色的特点,随后根据学生朗读和理解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说说对关键性词语“点点灯光”和“隐隐约约”等相关语言素材所指向的画面,从而了解词语的内在含义;随后,紧扣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句。此时很多学生发现语句中蕴藏着三个叠词,分别是“薄薄”“点点”“隐隐约约”,轻松而鲜明地将清晨的日月潭描写得非常柔美。在学生理解并体验了日月潭清晨美景之后,教师可以相机配置柔美而婉转的音乐,使学生浸润在适切的音乐背景下,一边朗读,一边感受这些叠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从而在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著名诗人歌德就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紧扣文本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形式,一方面利用文本的语境帮助学生感受这些独特的言语形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在为学生搭建语言储备和认知的过程中,真正地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储备,让学生在适切的方法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识记和背诵任务。

积累背诵,事在年少,但益在终身。背诵和积淀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夯实学生语言储备、铸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教师就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背诵习惯、习得有效的背诵方法,获取背诵的金钥匙,为语文学科后续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夯实基础。背诵的指导应该与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文本的体裁特征紧密联系,需要教师紧扣教材和學生这两个重要的维度,找准两者之间相互融通、协调认知的内在通道,更好地为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佳.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方法略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34).

[2]童秋月.凝心聚力重背诵 实施策略提素养——小学语文背诵现状分析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9).

猜你喜欢
语言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故事教学方式研究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发展幼儿的口语
幼儿语言发展与故事教学方式研究
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探讨
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外来流动儿童语言发展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
例析真实材料教英语的解读与处理
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促进幼儿语言健康发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