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与意涵

2020-05-13 14:06郭姣姣付庆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郭姣姣 付庆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缘起和发展,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之维,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与意涵。指出,其理论价值在于: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践价值在于:有力的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逻辑;哲学思维

生态文明攸关人民幸福,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和民生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突出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锻造成型,并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方面起着指导性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准确把握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与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缘起和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理论之源和现实关照,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更有其深厚的理论底色和现实渊源,它的产生立足于我国生态社会的现实根基,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汲取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环保思想的营养,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须系统梳理,全面把握。

1、历史先声: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

“两个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关系所做的深切思考,是历史的先声,也是现实的写照。关于“两个和解”的思想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做了详尽的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写到,“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1]在这里,他就旗帜鲜明的指出要將“两个和解”作为资本主义条件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2]相较于恩格斯的现实性阐述,马克思直接将“两个和解”与未来社会理想并行阐发,深刻的剖析了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占据的地位,指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及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和跨时代的指导意义。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上对“两个和解”思想的创新解读,是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社会发展境况的现实关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

2、中国智慧:生态环保思想持续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人才辈出。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不仅使人类得以从茹毛饮血走向文明开化,同时也孕育了一大批关注民生幸福,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尊重自然规律的仁人志士,先进分子。这些人虽然依托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身处不同的阶层,代表不同的学派,但他们都秉承同一个立场,即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以此来规劝君主在开发山林,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节令,避免对自然造成毁灭性伤害。与管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孟子,他呼吁性的提出:“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者虽然说法不同,但有同样的目--尊重自然、开发有度。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该话题的论述和探讨也是数不胜数,经久不衰。

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对于该问题更是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就号召在搞好农业、工业的同时要大力的植树造林,邓小平提出要将经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江泽民立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指出要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将环境问题视为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胡锦涛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状况,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强调要统筹兼顾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指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3]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们的现实关切,它从未被摒弃,也永远不会过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也体现着新一届领导人对于自然生态的关心与呵护。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既是对中华优秀生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智慧与中国品质的传承与彰显。

3、现实需求: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不再是被动的受制于自然,相反人们开始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掠夺。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4]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人们对自然进行着野蛮性的破坏和掠夺式的开发,自然在人们的盲目开发下变的千疮百孔,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却不断膨胀,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和野蛮行径不断地重演,这种需求与供给的严重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对立,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往往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致力于民众幸福所做出的战略思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4、时代脉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相应的会更加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他们更加渴望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他们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精神上的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说明人们的需求是渐进的、动态的、升华的。近年来,党在带领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布局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形成,反映了人民环保意识的普遍觉醒,反映了人们从“征服自然”向“可持续发展”的心路历程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绝不是空穴来风,它的产生立足于社会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切合群众需要、关照人民幸福,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指南,也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有力彰显。

二、拓展与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之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剖析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揭示性,它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蕴含着重要的哲学思维,必须科学分析,正确认识。

1、“两山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条基本理念。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此后“两山论”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遵循。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在这里,习近平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生动的诠释了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立场。绿水青山是生态优势,金山银山是经济优势,这种旨在追求实现经济优势的同时发挥生态优势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攸关人民幸福,攸关经济建设水平,攸關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树立大局观,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新发展理念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实现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2、“生态红线”深化了底线思维的认识

“生态红线”是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重要制度创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生态红线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进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7]是不能触碰的警戒线和高压线,是自然承受能力的上限,必须始终遵守,不可逾越。习近平的“生态红线”概念深化了我们对底线思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处理任何事物时都要掌握适度原则,找到事物发展的临界点,超出这个临界点,事物的发展走向可能就会与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生态红线是在适度原则的指导下对自然的生产能力、承载力、自我调节能力做出的科学的上限界定和临界点划分,超出了这个上限和临界点,自然生态将走向不可恢复的毁灭性境地,可供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将不复存在。由此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零和博弈百害而无一利,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深化对底线思维的认识,牢记生态红线,绝不越雷池一步。

3、“生命共同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

人与自然共生而发展,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可供生存的物质生存资料,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留下人化的印记,自然界趋于人而存在。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人们往往受制于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开始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开发甚至肆意妄为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种尖锐对立的状态,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一幕幕繁荣光景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污染、森林湖泊的消失,这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割离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狭隘做法和短视行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启示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整体性思维,不可忽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要树立大局观,既要注重部分的作用,又要关注整体,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从而达到最优效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与自然看成是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的生动诠释,必须以一贯之,始终铭记。

三、实践与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与意涵

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建设美丽中国志在必得。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照现实、立足民需、善于继承、大胆创新,其理念和措施根于现实、切中肯綮,对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不仅注重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都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人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状态,马克思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9]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时代,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民生工作的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致力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倾听人们其他的诸多诉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保障人们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竭尽全力的为人们营造天朗气清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焕然一新的改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伟大的突破,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最大的告慰。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在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系列环保措施和法律制度相继出台,这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各届领导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旨,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建设性思路,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原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和新的指导思想,切实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实践价值

(1)有力的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民众,关注民生,心系民情,其方方面面的理念和措施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体现着深深的为民理念和家国情怀。这种将生态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开拓创新,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体现着大局意识和前瞻眼光。国家治理体系涵盖各个领域,环境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是联系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更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又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保障,三者有机促进,相辅相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向同行,既不厚此薄彼,也不顾此失彼,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支撑,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勾勒更光明的前景。

(2)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性的事业,它不仅仅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怎样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环境问题,怎样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尖锐对立,这一系列的矛盾一直是各个国家共同思考的课题,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掘中国优秀传统环保理念、发展我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思想、立足于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大国的社会现实,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提出了切中肯綮的环境治理措施,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提供了动中窾要的环保指南,也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化解生态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要求的深入推进和贯彻落实,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着不可置否的推动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开拓与创新,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国历代领导人民生思想的秉承与拓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性的生动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切合群众需求,关照人民幸福,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根基,必须始终坚持,丝毫不可偏离,须臾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18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85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5][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1+236.

[6] 李红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1.

[8][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52.

【作者简介】

郭姣姣(1994—)女,汉族,河南汝州人,湖南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付 庆(1992—)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广东海洋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政治学科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