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境下的设计

2020-05-15 03:54邬淑丽
设计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代设计日常生活批判性

邬淑丽

摘要:让设计师重视渐变日常对设计的重要性,并让更多的设计回归日常,同时也要警示滞后的设计理论对现代设计的不合理束缚。文章通过阐述日常生活与设计理论的关联,分析不同设计领域中具有良好社会性思考的设计作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透过多元的视角展开对于日常设计的全方位思考。得出更具有日常思考的设计方法论。好的设计往往是真正回归日常生活的设计,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的瞬息万变也使设计充满挑战,重视渐变日常对设计理论的更新批判意义,解析当下的设计,勇敢地突破、挑战传统设计理论将是现代设计强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日常生活 设计理论 现代设计 人性化 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4-0087-03

一、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

(一)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关系

感性形象往往是设计实践的表现形式,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感性,个性的。而设计理论则是研究共性与客观规律的,理性为其特点。设计理论主要在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归纳艺术的历史走向,从而探求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同时可以为我们的设计实践提供更好的方法论指导[1]。正如被奉为设计学领域必读的《设计心理学》,在文中诺曼博士梳理了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着重介绍了可用性工程设计,情感设计和感性工学等,深入讨论了感知觉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常常引导着设计师并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

设计实践则是设计师们通过对被设计对象的观察,分析,再通过大量的实际考察和真实体验中得到启发。饱受赞誉的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在进行室内空间改造前,在前期的准备中都会与房主共同生活几天,亲身观察住户的生活习惯,发觉用户的潜在需求点,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体验用户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从设计的原点出发,在空间设计中发挥出空间利用的最大可能性,甚至可以解决住户尚未关注到的日常安全隐患。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回归日常、回归设计的原点,可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预判设计规律,赢得市场。

(二)对设计理论的思辨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设计伦理观,正如中国建国70年代初,当时市面上的设计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呈现往往停留于表象,如一些传统装饰纹样的直接提取,传统形象的直接挪用等。到了80年代,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关注到需要从用户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中挖掘,滞后的设计理论和文化观念会限制设计者的思考。 如同济大学学者王骏阳教授在成都西村创意园中的设计(如图1),没有过多地受原建筑相关的地域性和文化的影响,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上,社区使用者为不同的商户,提升空间的体验感,社区整体被设计成“c”字形环绕,另一侧搭配了“Z”字形塑胶跑道,为了方便后期商户可以自由布置和装潢,楼房结构设计成统一的无梁式结构,建筑外形为极具现代工业风格的平层[2]。在这个作品中关注到了容易让人忽视但充满多样性的日常生活,给设计者带来了丰富的设计灵感来源,设计创意成为了自然的艺术表达,没有了对文化和历史的过度理解,不拘泥于理论的框架,中国建筑的文化性不仅仅局限于呈现形式,建筑物与使用者也产生出更紧密的连结。

当优秀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际出发点一致时,我们自然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运用系统化和规律化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更严谨,更规范的作品。同时在此基础上不忘进一步深入日常实践,关注不同的日常维度,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出新的设计灵感,能够使得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好似DNA双螺旋结构线一样即分工又合作,相互补充支持,理性与感性共同参与,从而产生更具有时代性的设计作品。

二、回归日常的重要性

(一)艺术源于日常

匈牙利哲学家赫勒将“日常生活”界定为“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要素的集合”[3]。也就是说设计领域的日常介入是要满足在全部个体要素的基础上,将日常的实践转化成设计思维。在瞬息万变的生活日常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设计的要点要抓住当下日常生活中的关键问题,通往未来设计的关键往往蕴含于当下的日常。鲍勃·迪伦曾在《平凡之路》表述到我们只有掌握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习语,才能找到自身的归属感。而作为设计师关注当下时代的日常,才可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与职业使命。俄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艺术源于生活”,“美是生活”的美学概念[4],说明了真正美就来源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判断,要抓住能引发人兴趣的有时代感的作品,设计者需要从生活本身出发,走进它,观察它,感知它,在实际的探索中找到灵感火花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计中的日常思考

具有时化特征的优秀作品中常常体现着设计者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例如日比野建筑设计工作室,他们的建筑设计品牌Youjino Shiro(幼儿の城)从1991年开始,专业只为小朋友们设计、改造幼儿园和托儿所。在他们的设计的儿童空间中隐藏着不同大小的“屋中屋”,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让孩子们随时随地可以拥有独处或是交流分享的小空间(如图2)。设计师们甚至会考虑到如何用建筑为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制造更多的“偶遇”,来让他们学会关注对方,有自己的相处空间,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仅仅停留于基本的安全,注重了开拓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设计中成长,在设计中懂得與自然、朋友友好为伴。

这些融入了对日常生活观察优秀作品不仅仅在建筑设计中呈现,在其他设计领域也随处可见。设计师安东尼奥,奇特里奥(AntonioCitterio)设计CAMPIELLO沙发(如图3),靠垫使用羽毛填充,可选择带滚柱或不带滚柱的,带滚柱的靠垫可以给背和脖颈提供较大支撑,它们无论在美观上还是人类工程学上都给人以不同感受。

“Good Design”思潮学派植根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其影响深远悠长。其本身就凝聚了创新、功能性与美感的内在特点。然而,并不止于此,其思潮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为持久耐用而设的,因为它的目标是改善日常生活。如日本建筑师坂茂在他设计的卫生纸(如图4)展现了其对用户日常行为语言观察的细致入微,巧妙地将卫生纸由原来的圆筒形变为方筒形,不仅可以在人们使用下拉卫生纸时产生多的阻力,减少浪费:另外,由于圆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彼此会产生很大的间隙,但是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就不会产生这一问题,还可以在货品运输过程中节省储物空间,方便运输。这看似微小却源自生活的设计,从不同的感官体验出发还体现了设计师对于社会与自然的更优化思考,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使用感。

(三)回归日常,思考设计原点

上述的设计案例可以看到:设计和艺术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趋势,要知道我们是无法摆脱日常生活去进行抽象的思考。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家卢卡奇在《审美特性》序言中写到日常生活是艺术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基础[5]。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灵感的设计实践终将会成为社会日常的一部分。当今的中国,5G时代来势汹汹,各种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快速发展,设计师一味地向西方看齐,远远不能满足丰富的国内市场。回归日常生活的设计是向内观的过程,各类“前瞻的”、“未来的”设计,剥离表象都能找到隐匿在其中的设计原点。关注当下不断更迭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可以从丰富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设计的“痛点”,同时因为日常生活形态的更新迭代和变换,设计也重新充满挑战。而勇敢地突破了挑战的设计也会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有更大的发展,这也是使未来生活更美好的一股强大推动力。

三、设计中的日常思维重构

(一)日常思维是设计教育的主流

近些年来中国的设计学专业教育发展越来越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学生在设计教学中往往完成了很多虚拟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成品大多流于视觉效果,呈现概念,没有深入日常观察和具体的实践调研,是只能远观的“空中楼阁”,缺乏日常行为的逻辑性[6]。学校设计教育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设计真正走进生活并重构日常生活的设计话语,让设计产品更有“烟火味”和社会性。

关注日常生活是现代设计的主流,为此设计教育应该始终坚守这一设计理念让设计与生活更为和谐,相得益彰。追溯现代设计的开端不难发现,约翰拉斯金所支持的“工艺美术运动中,他反对伦敦万国博览会中展出的工业化制品的粗糙工艺,呼吁关注大众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反对机械的工业化,设计适用于公众的物品,是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体现,也被称为现代设计的开端[7]。而参与此次运动并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Willliam Morris)在后期看到了机器生产趋势的不可阻挡,主动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以机器作为“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提出“艺术为大多数人服务”、“为人民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他将艺术与技术共同用于改善日常生活的理念也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二)设计师以观察介入日常

在进行日常实践与设计互动的同时,应该如何从日常的非正式中辨析其带来的重要意义呢?我从“日式设计”中得到了启发,设计师深泽直人、安藤忠雄,到新锐的如吉田ユニ的登场,“日式设计”一直保持着其惯有的人性化处理和“更上一层楼”的美学意蕴,让人不禁感叹:为什么日本的设计如此令人折服?日本NHK电视台开设的艺术教育的节目《啊!设计》(如图5),所覆盖的设计领域包括了工业、平面、服装、建筑、照明等方面,在节目“设计的观察”这一单元中,节目组会寻找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去主动寻找和认识这些物品中的规律和特性。尤其是节目中的物品拆解环节,更是引导孩子用多维度的方式观察解析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

节目组还积极推动展览等线下活动,如2018年在东京举办的“テサイソぬ展( Design-Ah)”(如图6)在日本有着良好的社会反响,策展人人佐藤卓希望藉由“观察”、“思考”、“创作”三个视角向大众推广日常事物的设计学,进而培养出孩子具有设计感的视角与感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观察”展区中,展品带领观众解析事物构成的要素;学习料理、标志与容器的设计是如何衍生;用途相同但设计不同物品的共通点与相异处,譬如各种蛋料理的烹煮变身过程,男女洗手间标志的抽象进程。好的设计正是从细微观察开始,设计师以观察介入日常,而设计实践的结果诠释了观察日常生活在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以产品设计为例,产品形态设计中观察日常生活是形态设计的基础,日常生活是产品设计师最好的观察目标与灵感来源。原研哉也曾指出“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被设计的物品,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创意灵感就像是发现整数之间的小数,它不是一行里的一个整数9、10、11 ……它在6.8或者7.3这种地方……栖居于日常生活中的新设计、新灵感[8]”。日常生活本身是设计的发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表述。又有墨尔本大学的朱剑飞教授在围绕日常生活视野下对设计的研究中写道,设计创意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批判性,但这种对过去设计作品的更新不在于抽象机制或现代主义之中,是源于设计者大胆挑战原有的形式,和关注日常之中[9]。其明确地提出了关注日常语言不仅仅可以发现事物本质,还能够对比出过去设计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观察生活中的微妙变化不仅仅是其灵感源泉,更是使设计更具有进步性和先锋性的一种方式。

(三)多维的日常观察

日常观察还体现在对不同人群的关注,使产品更加人性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火锅店中为了容纳更多客人有着过窄的座位间隔,于女性用户难以打开的厨房调味品盖,于儿童身高不友好的儿童产品商店的柜台高度,这样缺乏同理心的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10]。这让我联想到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简单来说,“通用设计”是尽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的设计,这个概念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人们开始注意到残疾人的问题,并开始提到“无障碍空间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后来延伸称为“泛用设计(accessible design)”是指针对不方便行走的人群而设计,设计的重点往往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扩展到了使用者所处的环境。这些设计概念的提出会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的产品,有同理心以及设计出对于不同人群都友善的“通用设计”应该是设计本身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是更加现代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在1987年,美国设计师Ronald L.Mace开始使用“通用设计”一词。简单来说,通用设计是尽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11]。有同理心以及设计出对人、环境、产品友善的通用设计应该是设计本身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也是设计内化的过程。而身处东方美学体系,关注日常生活是因地制宜,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发现。设计师将熟悉的日常观察变成设计创作过程的一部分,可以设计出对国人最适用设计作品,加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自然与不同地域和文化下设计作品产生区别,更具有自身民族特色,更能够帮助东方设计价值体系的建立。

结论

日常生活,这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概念。本文通过阐述日常生活与设计理论的关联,希望引起人们对设计的日常关注与重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透过多元的视角展开对于日常设计的全方位思考。是长存对于日常实践与设计理

论的互动反思,让更多的设计回归日常,同时也要警示滞后的设计理论对现代设计的不合理束缚。好的设计往往是真正回归日常生活的设计,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的瞬息万变也使设计充满挑战,重视渐变日常对设计理论的更新批判意义,解析当下的设计,勇敢地突破、挑战传统设计理论将是现代设计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馬凌霄.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艺海,2018 (01):138-139

[2]朱渊,朱剑飞.日常生活:一种空间实践的开启维度——2016年“日常生活:现代化背景下的空间设计与空间实践”国际会议评述[J].建筑师,2016 (06):6-9

[3]阿格视丝.赫勒著,衣俊卿编,日常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4: 5-8

[4]穆欣.艺术源于生活——读《马伶传》引发的思考[J].大舞台,2011 (10):246-247

[5]卢卡奇.审美特性: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2

[6]张越,文静“生活方式设计学科”的构建探讨[J].设计2019,32 (09):113-118

[7]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奠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5

[8]李超物质主义下的“适度设计”之思辨[J].设计2019,32 (15):84-85

[9]陆兴忍.设计回归日常生活趋势研究——兼论当代中国元素服装设计回归日常生活的五个趋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 (02):49-54

[10]陈晨.大众日常生活对设计活动的启发[J],美术大观,2014:6

[11]李盛弘.设计师的眼——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启发[J].设计2018 (18):82-85

猜你喜欢
现代设计日常生活批判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云肩造型分析及其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浮世绘艺术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湖南花瑶挑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