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遗传进化特征及序列分析

2020-05-18 05:20傅云扉戴爱玲李晓华杨小燕
中国兽医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闽西毒株遗传

董 波,傅云扉,戴爱玲,李晓华,杨小燕*

(1.龙岩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2.福建省家畜疫病防治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龙岩 36401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对脯乳期仔猪有较强的感染性[1]。PEDV是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的致病原,感染仔猪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泻、脱水、呕吐以及消瘦等,感染率和病死率颇高[2]。当前,PEDV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别是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国家[3-5]。2013年,一场PEDV疫情席卷美国,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PEDV于1984年首次在我国被发现,因为其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一直给我国养猪业带来难题和挑战。2010年末,我国暴发PEDV,给河北、安徽、广西、广东,浙江、江西、四川、湖南、福建等省市的养猪业带来不小震动[6]。在本次疫情中,感染仔猪出现水样腹泻、脱水、呕吐等特征症状,死亡率高达100%。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惨重,甚至之前接种过PEDV疫苗的猪群也同样发病,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流行毒株变异或者毒力增强,使现有的疫苗难以提供免疫保护[7]。除此之外,本次疫情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家也经历了PEDV的持续暴发[8]。据报道,当前世界范围内PEDV的流行毒株是新型PEDV毒株,且毒性极强。

PEDV编码2个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和pplab,1个结构蛋白ORF3和4个结构蛋白:纤突蛋白(spike,S)、膜蛋白(membrane,M)、核壳蛋白(nucleocapsid,N)和小膜蛋白(envelope,E)[9]。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定期接种疫苗策略已在福建省养猪场中广泛实施,然而,免疫接种未能在2010年有效预防PEDV,表明本次PEDV暴发毒株的毒性增强,以疫苗毒株CV777作为免疫原生产的疫苗未能提供有效保护,从而降低免疫接种的有效性。因此,分析当前流行毒株的基因特征和遗传规律,研发针对性强的流行毒株疫苗是当务之急。

S基因是PEDV的主要结构基因之一,在诱导病毒进入和宿主细胞融合中起关键作用[10]。同时,有报道指出S基因是揭示PEDV遗传多样性最有用的基因,在2010年大规模暴发的PEDV也与S基因的遗传变异有关[11]。此外,研究表明S基因含有4个中和表位区域,可以诱导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12]。因此,S基因是分析PEDV进化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重组研究的最优佳选择,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PEDV流行病学参数从而更好地控制和预防PEDV。本试验鉴于S基因在PEDV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收集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闽西地区规模化猪场送检PEDV阳性病例,采用RT-PCR技术,扩增阳性样品全长S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理清闽西地区PEDV与国内外流行毒株以及疫苗毒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本试验旨在为进一步分析我国PEDV的遗传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开发新型PEDV疫苗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以更有效地预防PEDV仔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样品来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送往龙岩学院病毒性腹泻研究室的6份PEDV阳性病例,6份病例均伴有水性腹泻、脱水等典型症状。待病畜死亡后,收集小肠组织及肠道内容物等样本。

1.2 主要试剂AxyPrep总RNA小量制备试剂盒、AxyPrep质粒DNA小量试剂盒、AxyPrep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康宁生命科学(吴江)有限公司;dNTP、反转录酶M-MLV、5×M-MLV Buffer、pMD18-T Vector,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DL2000 DNA Marker、10×Loading Buffer,购自广州瑞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Oligo(dT)18、Murine RNase Inhibitor、T4DNA Ligase、10×Ligase Buffer,购自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胰蛋白酶(Tryptone)、酵母(Yeast Extract),购自OXOID公司;Ampicillin(100 g/L)、NaCl、琼脂粉,购自Biowest公司;异丙醇、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Tris 碱)、溴化乙锭(EB)、氯仿、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DEPC水,购自广东省汕头市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3 病毒总RNA提取和RT-PCR按照试剂盒中提供的操作手册,自小肠组织及其内容物中提取总RNA。取洁净EP管,加入RNA 11 μL、Oligo(dT)18 1 μL,12 000×g离心40 s,于70℃水浴10 min,加入5×M-MLV Buffer 5 μL、M-MLV 1 μL、dNTP 1 μL、DEPC水 6 μL,混匀后,42℃水浴30 min,95℃ 水浴10 min。cDNA于-80℃下保存。以cDNA作为模板,采用文献[13]中的特异性引物分段扩增S基因。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2 min;94℃变性30 s,58℃退火30 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观察并记录结果。

1.4 克隆和测序采用AxyPrep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产物,将纯化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上,将连接产物10 μL转化入DH5α感受态细胞,37℃培养过夜。提取质粒,进行鉴定。阳性克隆体被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上海)进行测序。

1.5 序列及遗传进化及重组分析6株闽西毒株分别命名为:FJLY1601、FJLY1602、LY201402、FJLY1701、FJLY1702和FJLY1703。使用表1中标准毒株的基因库登录号,获取参考毒株S基因序列。通过DNAMAN分析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编辑、比对和分析。使用MEGA5.2构建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树[14]。将6株闽西毒株S基因与本试验引用毒株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相似性和重组鉴定。使用遗传算法(GARD)对重组位点进行筛选[15]。使用SimPlot 3.5对潜在重组事件进行相似性映射和自助扫描分析[16]。

表1 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引用的PEDV毒株

2 结果

2.1 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闽西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6.2%~100.0%,与早前国内外毒株同源性较低,与疫苗毒株CV777同源性仅在92.2%~94.1%之间。闽西毒株与当前国内流行毒株以及美国流行毒株同源性为96.0%~97.3%。遗传进化分析可知,本试验中32株毒株可分成2大组(G1和G2)。G1包括疫苗毒株CV777、早期经典毒株(LZC和 SM98)、细胞培养毒株(Attenuated DR13)以及早期中国毒株;G2则包括2013年分离的4株美国毒株、 2010年后分离的中国流行毒株以及6株闽西毒株(图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闽西毒株与经典毒株CV777、2010年前中国分离毒株的亲缘性较远,与2010年以后中国分离毒株的亲缘性较高,与2013年美国毒株亲缘性也较高,说明闽西毒株与目前国内以及美国流行毒株可能来自同一祖先。

2.2 序列分析PEDVS基因包含4个可诱导中和抗体的区域,COE (499~638 aa)、SS2 (748~755 aa)、SS6 (764~771 aa)和2C10 (1 368~1 374 aa)[12]。本试验中,与疫苗毒株CV777相比,闽西菌株COE中存在8~11个突变(表2,图2),这些突变与2010年后我国流行毒株以及2013年美国流行毒株突变位点相同。同时,另外3个表位区域中,SS2呈现保守性,未发生突变,而在SS6表位区中出现1~2突变位点,在2C10表位区中存在0~1个突变位点(图2)。

2.3S基因的重组分析使用遗传算法重组检测(GARD)对闽西菌株以及其他引用菌株S基因进行系统发育不一致和重组事件的比对与初步筛选。结果显示,突变点来源于主要位于S基因5′端1 000~1 500 bp。通过SimPlotv.3.5.1进一步评价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发现福建PEDV闽西毒株与G2组其他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图1),可以推断来自于同一祖先。然而,该区域与G1组毒株存在差异(图1,3)。

图1 S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表2 COE区域突变位点

3 讨论

PEDV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原之一,近年来,PEDV的感染率已经超过了猪轮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17]。通过对我国PED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流行毒株与早期PEDV毒株结构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2010年后中国流行毒株属于一个新的基因型[18]。本研究发现闽西毒株与2010年后我国流行毒株遗传关系更接近,属于目前国内流行株。同时,本试验结果表明,闽西毒株与疫苗毒株CV777以及中国、韩国和欧洲早期分离毒株存在遗传差异,亲缘关系较远。

已有研究表明,PEDVS基因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病毒变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遗传特征研究中最具参考价值的靶基因[19]。本试验通过对S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后发现,闽西毒株与目前国内外流行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遗传关系更密切,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并且,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闽西FJLY1703毒株与广东分离毒株GD-01[20]位于同一亚群。同时,与疫苗毒株CV777相比,闽西FJLY1703毒株在中和表位COE区域中存在8个突变,这也与广东毒株GD-01突变位点相一致。另外,闽西FJLY1703毒株和广东毒株GD-01在其他中和表位区域中,均只存在1个相同突变位点(SS6 Y→S 766aa)。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广东省与闽西地区相邻,动物运输可能是PEDV传播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在这2个省份之间存在猪只或猪肉产品的流通。

图2 闽西毒株与CV777毒株S基因中和表位区域的比较

图3 闽西毒株潜在重组事件分析

本试验将闽西毒株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后表明,闽西毒株S基因存在一定的插入和缺失,这些变异基本位于S基因的5′端,这些变化与当前国内其他流行毒株相似。此外,与CV777中和抗原表位区域相比,闽西毒株抗原表位COE区域中存在8~11个突变位点,SS6和2C10中也存在突变位点。有报道推测流行毒株S基因中存在插入或缺失以及抗原表位区域的位点突变,致使PEDV变异毒株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和抗原性,最终导致2010年中国PEDV的大爆发[12,21]。本研究结果表明,闽西毒株与疫苗毒株CV777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提示以CV777为免疫原开发的疫苗对当前PEDV的预防和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开发新的针对性疫苗。

据报道,当前国内PEDV流行毒株属于一种重组毒株,而重组事件主要发生在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的S基因上,即来源于弱毒疫苗株(CV777或DR13)和高致病性变异毒株[18,22]。为了进一步研究闽西毒株的进化特征和重组关系,本试验将闽西毒株S基因进行重组分析,结果表明,闽西毒株S基因5′端1 000~1500 bp处存在断点,5′端部分区域并非来自于疫苗毒株CV777以及其他早期PEDV毒株,表明S基因的这一区域出现了较大的分化。重组分析同时表明,闽西流行毒株与国内其他大流行毒株相似,是一种S基因发生变异的新毒株,可能起源于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之间的基因重组。

综上所述,闽西毒株S基因相互之间保守性较好,与当前国内流行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证明闽西流行毒株属于2010年后分离的中国流行毒株。同时,本试验结果表明,当前PEDV流行毒株S基因中存在抗原表位突变,可能导致了疫苗接种失败。这些结果进一步强调研究与开发新型PEDV疫苗以及加强PEDV疫苗管理的必要性。

猜你喜欢
闽西毒株遗传
非遗传承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