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2020-05-19 10:37陈丽娇何宗辉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双一流传承

陈丽娇 何宗辉

[摘 要]在当前我国实行“双一流”建设以应对国际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应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必须加强“双一流”建设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大学精神;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1-0078-04

2015年10月,我国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布局,明确中国大学未来发展的目标及实现路径。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一流的目标。鼓励与援助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进世界一流,使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2]人才是强国之本,固国之基。必须要加快加强“双一流”建设,才能为我国走在世界前列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后备军,就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流的物质、一流的精神和一流的制度。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隐性财富,对大学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大学之魂,是大学的本质与核心。因此,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大力传承和创新大学之魂,否则,丢了魂,大学就没有了精、气、神。

一、何为大学精神

(一)中国大学发展的简史

先秦时期已有“大学”这个词,常指较高等级的学校,在《大学》中开篇明义阐明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旨归“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西汉时期的太学、隋魏晋明清的国子监、宋代的书院等,属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但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抵抗侵略,救亡图存,许多仁人志士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引进中国本土的,并在此期间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在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央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南开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相继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大学重新整合,并不断成立新的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国内一大批大学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与国外一流的大学比如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为了应对国际发展新形势以及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国家实施了“双一流”建设,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促使一定数量的大学及学科加入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行列,打造教育强国的强劲目标。

(二)大学精神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曾这样定义大学:“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培育人成才的世界,是个体有灵魂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圣地。”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道出了大学的本质。大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探究学问”,同时也要起着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精神体现出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特色、本质与核心的东西。本文主要从大学精神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吸收的两个维度来理解。

从纵向来看,大学精神凝聚了大学创立者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其自发过程中,由每个大学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等沉淀,对大学起着激励和规范作用的价值体系。

从横向来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是在中国有识之士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传统的优秀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外发和自生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它既体现了吸取国外的优秀成果,又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

二、当代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而要实现我国大学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弘扬与创新大学之核心——大学精神。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中华民族为了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大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而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但随着大学自身不断地发展,大学精神作用愈发式微。因此,继承和创新大学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当代大学精神失落主要表现如下:人才培养市场化、学术世俗化、管理体制行政化等[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交流,各种社会思潮随之而来,导致当前中国社会出现多元价值相互交织,从而使得有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不端正,理想信念不坚定。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大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的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原先的轨道,人才培养逐渐市场化。有的大学学术独立、创新的能力不足。因此,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二)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精神需求

我国大学发展面临着重复建设、竞争不强等问题。为了突破大学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必须焕发办学活力、调整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合理分配资源、创新育人模式。因此,2015年,党中央决定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它是国家立足于基本国情,着眼于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也是回应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必然选择。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对“双一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期望在21世纪中叶能够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分为三个阶段去建设、落实,说明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而是一个的长期工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但是,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要最先进即一流的大学精神。一流的大学精神表现在尊重文明、探索世界、捍卫自由、敬畏真理、关怀国家、包容差异。因此,必须传承并创新一流的大学精神,同时也是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民族應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竞争,即高素质、精神昂扬的人才竞争。为了应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强高素质、精神昂扬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大学的发展。而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精神作为精神驱动力。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风向标,是培育杰出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过硬的军事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力、开明的政治制度外,还必须拥有强大的精神文化软实力,才能凝聚人心、集中力量,化解国际竞争中的种种挑战和危机,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长盛不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作为精神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践行者和支撑者的大学生必须要拥有高尚的品德、扎实的知识基础、高昂的精神风貌。除了拥有大学建筑、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等这些硬件之外,这离不开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三、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的路径

加快“双一流”建设,建立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坚定发扬和创新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源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人类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秘诀和续命丹[4]。同时,它也是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根与活力之源。因此,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与力量,获取足够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凸显民族特色、绽放时代光芒,让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梳理和整合优秀的文化资源,结合当前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以及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契合性,才能培育大学生志存高远、自立自强、宽厚待人、勇于探索的高尚人格品质,才能应对当代大学精神失落的窘境。如果大学精神脱离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与源,大学自身的发展就会背离大学创立的初衷和本意,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建成一流的大学,实现教育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特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涵盖了人们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追求的理想和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是时代之呼唤,也是我国大学发展的要求。以大学精神为载体,融入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精神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的具体体现。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要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我国广大青年大学生知识教育、人格培养、素质提升,同时也引导教师静心育人,潜心钻研,积极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每所大学都有其精神,不过其精神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本质是符合社会主义办学的指导理念,是贴近该校的历史与现实状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精神必须符合和体现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推进社会进步,打造社会主义强国。

(三)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驱动力:加强“双一流”建设

从国内形势来看,“双一流”建设国家制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中国大学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双一流”建设是为了打破“211工程” “985工程”实施以来衍生的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主张高校适度差别化发展,激发高校竞争活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凸显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5]。从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背景看,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有些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西方敌对势力想借此为突破口,动摇、渗透、侵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基于此,为了适应国内外局势发展,要矢志不渝地推动大学精神继承与创新。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发挥其强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缩短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差距,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四)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兼容并蓄

立足国内,放眼国外。放眼国外可以让我们更具有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中国有识之士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融合了传统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它是自生和外发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今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及学科的建设经验有的是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学习和思考的。中国拥有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针对当今中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融各国大学精神之长,化为我用。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土,汲取国外大学精神精华,挖掘国外大学精神精华与国内大学精神内在契合的部分,兼容并蓄,创新我国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庆成,杨明.中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与政策供给——基于比较的视角[J].山东高等教育,2016(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3]王波.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重塑[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4]乔秀丽.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J].兵团党校学报,2018(3).

[5]汪涛,李尧远.地方高校的“一流”建设:机遇、挑战与方略——基于“双一流”战略的视角[J].新西部(理论版),2017(4).

[作者简介]陈丽娇(1992-),女,广东雷州人,2017级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何宗辉(1989-),男,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科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双一流传承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