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探析

2020-05-25 02:33阿布力克木·买买提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阿布力克木·买买提

摘 要: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其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有关民族团结的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基层经历都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在新时代我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民族凝聚力

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的背景

任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现实客观条件的需求逐步发展而来的,通过汲取前人理论经验的精髓并结合现实的科学研判。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深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同时也有着非常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国家事务当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民族团结,马克思认为民族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同时实现无产阶级民族解放的重要条件。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不能把一个民族的特点强加到另一个民族中去,不能把有差异的民族等同起来或是合并成一个民族,那样势必会造成混乱。”在无产阶级革命当中中,马克思强调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对民族的压迫统治。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面对当时的沙皇俄国的封建统治、民族压迫,他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列宁认为:“民族团结的关键是符合各民族的特殊利益,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民族团结的核心是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利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民族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来源于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思想

毛泽东在其民族团结思想中,充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实现了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团结。同时,他分析了阻碍民族团结的不良因素,制定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有效方针。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他希望在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邓小平以马克思列宁的民族团结理论为基础,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邓小平指出,“民族团结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搞好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做好民族工作等是消除民族隔阂、建立一个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础。”江泽民对于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民族问题,提出了“三個离不开”的思想,以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行动纲领。胡锦涛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工作的特点,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观点、论断为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根植于习近平民族工作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民族团结问题,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有着深刻的洞察。1989年,习近平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开始深入了解民族工作事业,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进行过具体的思考,并撰写成《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我们事业的方方面面,千万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1994年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民族”报纸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的科学论断。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论断,开启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导下,党将民族工作的重点放在全面建成“惠及每一个民族的小康社会”和“带领我国各族人民脱贫致富”上。习近平的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为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二、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充分调研,针对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实践要求,促进民族团结和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创新。

(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始终紧密相连 ,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回溯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经验及发展现实一再证明,“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在于强调增进民族团结处在与各民族人民生死攸关的地位。这是对民族团结在我国整体发展中所处重要地位所作出的新的研判,也是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的重要警示。当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无从谈起。

(二)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由于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等原因,各民族的发展极为不平衡。要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就必须解决好各民族协调发展问题,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时的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国正在推行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大多是面向沿线少数民族地区,意在为他们探寻经济增长之道,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关心中国发展,成为中国建设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三)堅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我国各族人民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战胜万难、艰辛探索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我国民族关系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团结互助和谐的好局面,这些都有利于各族人民有效的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实现民族团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马列民族理论逻辑和中国民族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华民族意愿、适应中华民族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得到各族人民的全力拥护。

(四)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看待民族关系是判断民族团结状况的重要维度,民族团结从来都不是固定状态的,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从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根据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需要,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来概括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态,并以此作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010年,中央进一步提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理念,以此概括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通过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深刻认识民族关系发展主流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

三、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重大意义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理论正确与否关系到民族团结工作的成败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党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国家的和谐社会环境是各民族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关系着我国56个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发展与进步,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更美的家园。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稳定是大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民族发展状况具有独特性,民族众多,多民族和平共处是我国发展各项事业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在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铸,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特点,意在寻找更加强大的促进民族地区长足发展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切实真正地让民族团结之花长盛长开,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平发展。

(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保证

聚是一团火,任何事物汇聚一起可以凝聚成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建设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祖国、历史、民族的正确意识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的各种行为,促进民族团结。牢固树立“四个认同”的价值导向,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正确认识差异的同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包容,明确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三)新时代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实现形式的根本指针

我国的民族工作有着独有的特点,这就要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才能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习近平结合时代要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如他提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方法和路径,要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干部群众教育和社会各类教育中,同时还要注重建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这就要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切实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只有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性、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这项工作才能为各族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内化为群体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7] 习近平.国平: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N].人民日报,2016-03-12(001).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