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在呼吸机依赖老年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020-05-26 13:34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脱机依赖症呼吸机

(辽宁省金秋医院综合老年医学科一病房,辽宁 沈阳 110015)

机械通气作为重症监护室常用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容易产生呼吸机依赖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影响脱机成功率[1]。因此,有必要考虑患者之间差异性,实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鉴于上,笔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手法,开展了本次分组对照试验,旨在证明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在老年呼吸机依赖症患者护理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呼吸机依赖老年患者112例,纳入时间是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根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均56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管理:男28例,女28例;年龄为66~80岁,平均年龄为(71.67±3.68)岁;学历:小学19例,中学(包括中专)33例,大学(包括大专)4例;研究组患者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男29例,女27例;年龄为65~80岁,平均年龄为(71.75±3.36)岁;学历:小学20例,中学32例,大学4例;两组患者除护理管理方案不同外,其余学历、年龄等病历资料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在我科接受住院治疗,进行机械通气后,经临床检查等判断为呼吸机依赖症;②患者神志清晰,可自主思考。排除标准:①合并老年痴呆等精神疾患;②存在视觉、听觉障碍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实行常规心理护理管理,包括:①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取得患者信任。②为患者进行疾病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③鼓励患者家属给予社会支持。④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调节方法等。

1.3.2 研究组:在上述护理管理基础上实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即针对每一位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时间持续到患者成功脱机。因本病患者基本无法通过言语与医护人员沟通,因而在心理护理时注意交流技巧:

1.3.2.1 非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时,应保持目光平静、从容,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关注;同时,面带微笑,严禁在工作中带入个人情绪,力求取得患者信任。此外,恰当使用肢体动作,与患者接触时,使其感受到亲近感,从而减轻抵触情绪。另外,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认真、耐心引导患者主动表达内心情感,使用文字卡片或者写字方式交流。

1.3.2.2 营造良好环境:护理人员应对新入院患者做详细的自我介绍、科室介绍、环境介绍工作,主动予以心理安抚与情感支持,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介绍目前病情、注意事项等,拉近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尽可能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脱离家属的孤独感。必要时,可延长家属探视时间。

1.3.2.3 递进式心理引导:①使用呼吸机阶段,告知患者非语言沟通方式,指导患者在第一时间将自身感受传递给护理人员;②撤机前,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其已达到到停机指征以及撤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情绪放松地接受进一步治疗方案。护士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解说撤机期间可能存在的不适感,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为患者介绍成功撤机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撤机时,首先选择白天患者情绪、体力、精力充沛时进行。安排专业人员实时监控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指导患者以深呼吸方式缓解心理压力,若有呼吸困难等情况,则立即上呼吸机,期间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去掉同时),待患者可适应停机训练后,逐渐延长停机时间,以循序渐进方式完成撤机;④撤机后,鼓励患者练习自主呼吸、正确咳痰咳嗽,指导家属以雾化吸入、拍背等方式促进排痰,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对于高危患者,应做好再次上呼吸机准备。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平均SCL-90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平均SCL-90评分比较(分,)

1.4 观察指标

1.4.1 参考90项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评估患者护理前(入院时)、后(出院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内容涉及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睡眠障碍等,每一个小项目的评分范围是0~5分,计算总评分的平均值,总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4.2 统计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即首次撤机成功者在总人数中占比。

1.4.3 记录患者的脱机时间,并计算各组平均脱机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态:护理前,两组患者平均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下降,其中研究组的平均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撤机成功率:研究组撤机成功率是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78.57%(44/56)(χ2=6.235,P=0.013)。

2.3 脱机时间:研究组患者平均脱机时间是(8.46±1.35)min,对照组患者平均脱机时间是(15.38±2.34)min,两组脱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69,P=0.000)。

3 讨 论

近几年来,伴随呼吸机的广泛应用,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呼吸衰竭患者抢救、治疗的常用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3-5]。然而,在机械通气操作应用频率日益升高的同时,其相应并发症亦接踵而至,其中以呼吸机依赖症比较常见,其中以老年人居多。据报道[6-8],因经济水平、学历、职业背景等于因素差异,老年患者对呼吸机依赖程度也不同,而撤机时所产生的恐惧、疑虑等心理也存在差异,因呼吸机依赖症患者无法同医护人员进行言语沟通,导致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获得患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导致呼吸机依赖问题日益严峻[9-12]。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老年呼吸机依赖症患者进行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且适宜选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方法,保障每一位患者心理健康。为此,笔者在本次老年呼吸机依赖症患者护理中引入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从心理、环境角度着手,通过非语言沟通、营造良好环境、递进式心理引导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表达内心情感,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关怀和鼓励,逐步减轻患者撤机过程中的负性情绪,提高撤机成功率,结果2.2亦证明了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提高撤机成功率上的积极作用,这一点与梅金连等[13]研究高度一致;同时,研究组患者平均脱机时间是(8.46±1.35)min,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脱机时间(15.38±2.34)min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可见在老年呼吸机依赖症患者护理中应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可帮助患者快速脱机,避免其在脱机过程中因恐惧、担忧等负性情绪而磨蹭,或者导致脱机失败等,展现了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的应用机制。此外,SCL-90量表是全球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笔者通过该量表检测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状态,结果提示:研究组的平均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直观体现了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在改善老年呼吸机依赖症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的积极作用。

综上:在老年呼吸机依赖症患者临床护理中适宜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管理,可帮助老年患者快速完成脱机操作,并提高脱机成功率,预防脱机失败,并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脱机依赖症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指导脱机的膈肌超声指标的研究进展〔1〕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快呼吸指数相关指标预测脱机结局的价值分析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改良程序化脱机在老年患者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