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研究

2020-05-26 01:58胡蜜张孟楠易娜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空间分布旅游资源

胡蜜 张孟楠 易娜

摘 要:旅游资源不仅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该研究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旅游景区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市域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3)区域地形条件、水体资源禀赋、交通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机制;汉江生态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7-0153-05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tourism supply, and also a prerequisite and core carrier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A-level tourist scenic spots in Hanjiang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mechanism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anjiang eco-economic belt are agglomerated, and there are obvious imbalances on the city scale;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clusters are “three major”.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ur small ones,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is the highest in the central part, followed by the west and the east; (3) the regional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water resource endowment, traffic condition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anjiang eco-economic belt. The main mechanism.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Spatial distribution; Impact mechanism; Hanjiang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汉江生态经济带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其不仅是西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以前,有关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研究仅停留在建议建设阶段[1-3]。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入到了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相关研究内容才逐渐丰富起来。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2-3]、绿色增长[4-5]、产业协同[6-8]及生态环境[9-11]4个方面,而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则极少关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要创新发展全域旅游,以汉江水道为主轴,依托陕南、豫西南、鄂西北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养生度假、森林康养等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合作,合力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黄金旅游帶”。因此,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无论是对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还是对国家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显著的意义。

旅游资源不仅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供给的重要载体及空间布局的主要依托,其空间结构对于区域旅游的空间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着直接的影响[12-13]。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等级能明确反映不同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和旅游业的发展程度[14]。其中,A级景区在资源属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吸引游客旅游出行的首要选择。基于此,本研究以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对策建议,对于优化区域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模式、实现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空间有序竞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汉江生态经济带覆盖河南、湖北、陕西共3个省区的17个城市,总面积19.16万km2,2017年底常住人口444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24万亿元。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独具特色,汇聚了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基础良好,具有巨大的潜力。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A级景区269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85家,3A级景区137家、2A级景区42家。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按照5A、4A、3A、2A、1A共5级划分。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景区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及地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2月底),GDP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源点空间位置借助Google Earth进行定位,并利用Excel和ArcGIS10.3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绘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图1)。

式中,R为最近邻点指数,rF为实际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旅游资源数量,dmin为区域内的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A为区域面积。当R=1时,说明点状要素呈随机型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运用ArcGIS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运算得到:R≈0.6683<1。因此,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随机型。一方面,从地域空间分布上看,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资源能在一定空间内被进行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降低旅游建设成本、走全域旅游发展道路的目标。

2.2 空间分布均衡性

2.2.1 集中程度 地理集中指数是研究旅游资源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市区旅游资源数量;T为资源总数,n为市区总数。G取值在0~100,G值越大,景区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分布越分散。通过Excel计算得出,陕西省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G≈34.886。假设269处旅游资源平均分布在各市内,即每个市的数量为G0=269/17≈16家,而此时地理集中指数G=34.886,远高于最稳定地理集中指数G0。表明从市区尺度来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从省域角度来看,3个省份的地理集中指数皆高于G0,以陕西省集中度最为显著,其次是河南省和湖北省。

2.2.2 均衡程度 不平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均衡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区域的个数;[Yi]为各区域内某一研究对象在总区域内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的累计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的取值范围为0

2.3 空间分布密度 通过对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均衡性的分析,发现旅游资源呈现明显的集聚非均衡分布的特征。进一步通过空间分布密度的测算及可视化表达衡量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状况,其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为西部和东部。具体而言,形成了以汉中、十堰、南阳、武汉为核心的高密度聚集区;以安康、商洛、荆门及随州为核心的中密度聚集区;天门、仙桃、潜江等则是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低密度分布区。

3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搭建旅游景区的骨架,除本身可以构成景观外,还可以与其他要素相组合增加景观空间层次感,通过“奇、甘、形、影、声、色”等美学功能吸引游客[17]。汉江生态经济带地貌差异大且高差悬殊,山脉走向、水流分支对区域内景区大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旅游资源省际差异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与DEM影像叠加,其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有着较为紧密的耦合关系:(1)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多数旅游资源海拔位于700~1200m,数量占比超过40%,其原因是此区间地势平缓、坡度适中,交通可达性强,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多样的地貌形态和适宜的海拔也符合景区开发与运营的现实需求。(2)在高程、坡度等自然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赋予此区域特有的植被类型与适宜的气候条件,形成独具魅力与特点的地理空间旅游系统。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此种布局,从本质上反映了地貌形态与地势起伏是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内生基础,同时也映射了山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适宜性和局限性。

3.2 河流水系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汉江主要干支流沿线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系对旅游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水系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水系沿岸分布有大量的旅游资源[18]。将旅游资源与水文水系耦合,再以河流10km为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1)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区域大多有河流、湖泊穿越,形成了沿着河流两侧不规则空间的分布格局;(2)在距水系10km范围里,有旅游景区158处,占总量的66.4%,且距离水系越远,旅游资源分布越少。河网水系能够为景区建设与运营提供便捷的航运。景区日常用水也必须依赖于河流提供的水源,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活成本和经济成本就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景区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河流水系孕育的结果,水系满足了景区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为维系景区运营提供了内推动力。

3.3 交通 交通网络不仅是旅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通道与桥梁。旅游交通的通畅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游客游玩的感应距离,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以公路為例,对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与以主要公路的20km半径缓冲区范围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图6),缓冲区内聚集的景区数量达45%。由图6还可知,旅游资源尤其是4A、5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重要的交通干道即可达性较高的区域。这是因为路网在承担物质流、人口流、信息流汇集等载体功能的同时,既会影响景区进入的通达程度,也加速了人类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进程[20],因此提高景区可进入性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性前提。

3.4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推手,能够推动旅游景区的建设,从而影响着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层级的高低和旅游系统的发达程度[21]。此外,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形成旺盛的旅游消费能力。按照Jenks最佳分类法,将旅游资源隶属地市GDP进行地图可视化表达(图7)。由图7可知,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景区与隶属地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景区市场、服务区位具有重要的促进或抑制作用。GDP高值区域,如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更多高等级旅游资源,且景区服务与接待能力普遍优于其他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地区较强的消费能力能够为景区建设运营提供消费场景;二是区域经济为景区建设和运营注入资金,影响旅游接待与服务水平,进而直接与旅游系统的发达程度相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以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旅游景区为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平均最近邻指数R≈0.6683,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呈现集聚型,有利于各景区之间协同合作和实现基础资源共享;(2)从市域尺度上看,景区分布较不均衡,地区差异性明显,主要分布在十堰、南阳、汉中、商洛等地,占旅游资源总量的60%以上;(3)景区分布密度呈现出明显的集聚非均衡特征,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4)区域地形条件、水体资源禀赋、交通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机制。

4.2 建议 旅游资源尤其是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是区域协调、旅游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因此,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和优势实现旅游景区的优化布局和业态提升。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针对区域内沿汉江流域上游发展水平偏低、中下游发展迅速的不平衡现状,实行3大层级上的旅游合作发展战略。省级层面上,设立跨省域的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合作平台,设立高层协商对话机制,加大对沿线各地旅游产业的支持;市级层面上,应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中下游以孝感为中心,中游以襄阳为中心,上游以十堰为中心,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分成3大日常合作沟通组团,加强汉江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不同地区交流、沟通与合作;县级层面上,有机整合A级景区及附近要素资源,充分发挥景区的优势互补效应。

(2)针对区域内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无序和低质同质化现象进行合理规划。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上,科学、系统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考虑到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开发的局地性,推行“以节点城市(十堰、襄阳、武汉)带区、以轴(汉江)带面”的发展格局。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优化路网建设,促进低级别资源向高级别资源转化,改善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提高整个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共同打造黄金旅游带。

(3)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完善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联手打造沿江优势产业集群。开展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合作。借助二广通道和焦柳铁路,加强与珠三角和北部湾区域合作,形成大协作、大开放、大融合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马成云,周林.丹江口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18,220.

[2]王冰玉.湖北省汉江经济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5):181-184.

[3]秦尊文.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区域发展新引擎[J].政策,2014(09):37-40.

[4]张政,孙博文.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创新子系统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8,34(09):67-74.

[5]王礼刚,吴传清.汉江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6(04):5-13,125.

[6]贾金荣.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15(10):86-88.

[7]王宇波,张铮,景思江.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32(03):10-15.

[8]李国君.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9]林承园.汉江生态经济带孝感段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初探[J].长江论坛,2016(01):35-39.

[10]周致远,孙小舟,赵虎,等.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68-73.

[11]邓远建,肖锐,刘翔.汉江生态经济带水源区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研究[J].荆楚学刊,2014,15(03):40-44.

[12]肖光明,陈锦清.肇庆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热带地理,2009,29(6):572-576,579.

[13]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99-103,108.

[14]张晓梅,程绍文,孙雅馨.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05):95-99.

[15]杨友宝,王荣成,李秋雨,等.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赋存演化特征与旅游业空间重构[J].经济地理,2015,35(10):194-201.

[16]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3.

[17]翁钢民,潘越,李凌雁.“丝绸之路旅游带”景区区位优势等级测度与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19,39(04):207-215.

[18]李细归,吴清,刘大均.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4,34(3):422-428.

[19]吴清,李细归,吴黎,等.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02):193-200.

[20]劉康,王坤,樊文琴,等.民族山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OL].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2019-10-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542.N.20190927.1627.004.html.

[21]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空间分布旅游资源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