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学”课堂视角下的语文教学

2020-05-26 12:02钱静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学素养语文

钱静

[摘要]“立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以自身认知学习理论为核心基础,创新学生学习空间及学科教学内容,改变教与学的单向度线性结构,以建设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分级建构教学模型,实现教学由认知性学习为中心向活动性学习转变。“立学”课堂视角下的语文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实践形式,以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实发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立学;语文;素养

一、“立学”课堂的内涵解读

(一)对“立学”的意义赋予

1.学生“立”在“学”的正中央

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首先是让学生“立”在“学”的正中央。表现为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生命“在场”的积极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表现为一种疑似学习状态。

2.学习空间以“体”呈现

传统的学习空间以学校主,定义在教室里。无边界学习理念的提出,让学习的外延无限打开,真实的场景、虚拟的场景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空间。

3.学习目标“立体”起来

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学都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整體发展,让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核心素养出发,以“多维度”呈现,是基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学习“内容”丰盈起来

教材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并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地扩大教材的容量。学习内容可以是从生活中发现,也可以是从作品中创造,而这些都可作为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5.学习方式“多元”起来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课程教学将从单一走向多元,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对“学”的服务与支持。以往的教学多为“教——学”的单向传递。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通常以“线”型的或“平面”的形式展开。“多媒体+”及其他场馆让学习方式更加鲜活也更加多元起来。

6.学生的情商“饱满”起来

“情感”“意象”“意味”“智慧”等这些充满诗意的元素是语文教与学的灵魂。充分发掘文本的“情意内涵”,让儿童获得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让儿童体验文本的情感,咀嚼文本的意味,获得文本解读的智慧,涵泳文本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意”才能得以充分展开,互相融通、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学生的情商才能在发展中得以饱满。

7.学生的体验“鲜活”起来

教育是一种个体化、人性化、生命化的素养形态,是内在于人的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知能修养结构。体验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迁移”和“素养的生成”。亦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最佳学习方式和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直观经验的获得方式,尤其关注知识外经验的打开与触碰。

“立学”课堂,让学生“立”在“学”的正中央,这是“立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学习的空间以‘体呈现”“学习目标立体起来”“学习内容丰富起来”,这几条是客体要求,即在“立学”课堂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到的,在以上几条都能达到的基础上,作为主体——学生,才会有下面的表现:学习方式多元起来;学生的情商“饱满”起来;学生的体验“鲜活”起来。

(二)“立学”课堂的概念诠释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通俗讲,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所有感官只有完全参与到学习状态之中,才能够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认识。由此,我们这样定义“立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以具身认知学习理论为核心基础,创新学生学习空间,创新学科教学内容,改变教与学的单向度线性结构,以建设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分级建构教学模型,实现教学由认知性学习为中心向活动性学习转变。

二、“立学”课堂视角下的语文学习

(一)以儿童为中心

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认识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真正的人去对待,走进儿童内心深处,才能被儿童所接纳,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发生。

1.立人

语文教学不是工人面对冷冰冰的机器,而要面对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生长环境都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立的生长空间和成长节律。以孩子为中心,遵循孩子认知、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教学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长个性,适应每个孩子的成长要求,才会使每一个孩子以“人”的姿势“立”于语文课堂中间。

2.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的“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个人言论。在语文教学中,“立言”首先是学生能把自己的话表达完整,表达清楚;然后通过这样的表达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把自认为对的、错的都能够表达出来,要说出道理来。因此,在“立学”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言语有自己的独立个性,自己的独立思想。只有这样,学生的言语表达才能“立”起来。

3.立思想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育培养的是个性鲜明的人,每个人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每个孩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能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成为许多人中唯一的那一个,这样的孩子将来才能思想独立,明辨是非能力。不同的孩子,学习接受能力程度不同,老师能够依据学生学习差异,给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地参与学习之中,学生的思想才能“立”起来。

(二)以学为中心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离开了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体验,都是毫无效果的。“立学”课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展开。

1.建设学习共同体

这里的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为媒介,以促进全体成员共同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立学”课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成员分工明确,从自学到互学,从质疑到分享,从展示到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它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生生、师生之间的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2.建构学习活动

“立学”课堂视角下语文教学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实践形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它要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是起到把控局面,适时点拨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才适当点拨。这样的课堂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实践形式,以学生学习活动展开教学环节。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最真切的体验感受学习,感受生活,真正以“人”的姿态“立”在课堂,让孩子的生命丰盈起来,饱满起来,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立学素养语文
航程课堂:南通“立学课堂”校本化实践样本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立学、躬行、自省,奏响师德养成教育三部曲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吕夷简与州郡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