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2020-05-26 12:02昌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语文教学

[摘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能力。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它是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特点。同时,驱动性问题直指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保持一致,有时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也可以放入历史、现实、艺术等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问题,吸引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持续探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语文教学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项目化学习的提出

项目化学习源于以约翰·杜威等美国教育家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做中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而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并实践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广泛采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教学,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项目”,“既可以是一至两周的班级内单学科小项目,也可以是长达一年的、跨学科的大项目,这些大项目可能会需要社区和校外成年人的参与”。[1]经过三年多来的实践探索,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把项目化学习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2]

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二是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三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四是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其好处是:学生通过参与复杂的、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用类似于真实的成年专家(如科学家、工程师、历史学家、作家、数学家等)那样遇到真实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思考和解决,形成专家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分析、综合、创新)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将教育目标进行了修订,从记忆、理解、运用到分析、综合、创新犹如一个金字塔,“记忆、理解、运用”为金字塔塔底的下面三级,是低阶认知能力,“分析、综合、创新”是金字塔的上面三级,为高阶认知能力。“高阶认知能力”是从“低阶认知能力”发展起来的。但是,仅仅停留在“低阶认知能力”是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的,因为生存于21世纪的人应当立足于基础知识,获得高阶认知能力,并且借助丰富的知识与思维能力,能够发现意义,建构并运用知识。[3]

根据夏雪梅博士的研究,认为母语项目化学习结果的形成指向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但它又不是仅仅指向语言,或者说,它对语言的理解要超出一般的语文课,它将语言看作一种社会性的互动实践,是在对有意义的话题的讨论中、对多种语言材料的批判性分析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的语言知识、思维方式、交流能力在语言情境中综合而灵活的表现。[4]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5]这样看来,项目化学习的内核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是一致的,这就为我们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项目化学习找到了学理上的依据。

结合我国国情,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就是以语文課程标准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实践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做项目”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淀文化素养。

二、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按照夏雪梅博士的理解,项目化学习要锻炼和培育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灵活的心智转换,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而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6]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六个维度是: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全程评价。

语文学科项目化的设计不是从项目或者活动开始,而是从期待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其中学习的知识观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在寻找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后,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即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关注的是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这里要注意的是,本质问题有时候比较抽象和庞大,学生有时难以接受,所以,如果我们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驱动性问题,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和思考。

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案例,看看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设计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案例一:设计“《诗经》中的美好爱情”吟诵歌舞表演演出脚本]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最美不过是诗经”,这些“爱情诗”不但古朴、纯真、唯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上古时代的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因而,在进行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再阅读,以获得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诗”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15~18岁的高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爱情”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且不在回避,这也是每个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的话题。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诗经》中的“爱情诗”开展语文项目化学习,既可以提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审美观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担当的作用。[7]

基于上述理由和原因,笔者设计的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是:

本质问题:什么是理想纯真的爱情?

驱动性问题:如何打造出一台美轮美奂的“诗经中的美好爱情”吟诵歌舞表演?

在学校即将举办的“五月鲜花艺术节展演”上,你们年级将以“诗经中的美好爱情”为题,计划在艺术节上为全校师生展示有关“诗经中的美好爱情”的吟诵歌舞表演。假如你是一名资深的导演,你将如何打造出一台美轮美奂的“诗经中的美好爱情”吟诵歌舞表演,请你设计一个演出脚本,包含人物简介、舞台设计(含服装、道具、音响等)、开场白与人物活动设计等。

通过一段时间紧张而快乐的学习,同学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兴味盎然,各项目学习小组以青年男女相思、相遇、定情、结婚、婚变五个过程,集思广益,构思出了最终的“诗经中美好爱情吟诵歌舞表演”舞台演出脚本,每个学生都过了一把“剧作家”“编剧”的瘾,最终设计成五幕:

第一幕:相思篇——春心萌动情意绵绵

第二幕:相遇篇——佳人有约相遇是缘

第三幕:定情篇——甜蜜热恋私定终身

第四幕:结婚篇——男婚女嫁琴瑟和谐

第五幕:婚变篇——爱情受阻遗弃之怨

从上面这个设计看,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且,这个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特点,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储备,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清晰完整地表述。同时,这个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能够直指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保持高度一致,落脚点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外,在这个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还增加了学生接触、探索“大观念”——“什么是理想纯真的爱情”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的发展,这也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

[案例二:为曹操写一篇祭文]

北京十一學校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群“祭文”的学习后,结合《三国志·魏书·五帝纪》以及当代作家张作耀写的《曹操传》,要求为曹操写一篇祭文。[8]

关于“祭文”一组文章是: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苏轼《祭欧阳文忠公》、袁枚《祭妹文》、石评梅《痛哭和珍》、陈忠实《别路遥》、雨果《巴尔扎克葬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

关于曹操的一组文章:《三国志·魏书·五帝纪》、张作耀《曹操传》、曹操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等。

老师们设计的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是:

本质问题:伟大的人物是如何影响历史的?

驱动性问题:曹操乃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公元220年3月15日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留下无穷的话题任后人评说。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雄”。请认真阅读《三国志·魏书·五帝纪》以及当代作家张作耀写的《曹操传》,结合曹操的代表诗文,深入了解曹操,在其祭日来临之际为其写一篇祭文(或悼词)。

上面这个设计,老师们的预设是想通过“祭文”这个学习任务群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祭文”的特点和写法,并通过为曹操写一篇“祭文”来达成本次学习的目标。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人们历来有争议,学生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史实,比如《三国志》的记载,比如张作耀的《曹操传》,比如易中天的《说三国》等书籍,结合曹操写的一些诗文,自主做出评判。

实际上,这个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里隐含着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有些问题往往看法是不一致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地分析。比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曹操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曹操是“英雄”抑或是“奸雄”,相信学生在深入了解曹操后,心中自有评说。可见,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有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案例三:为秦始皇提一项建设性意见]

笔者学校高中语文组在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群“古代说辩文”的学习后,老师们设计的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是:

本质问题:在一个对话重于对抗的社会中,我们怎样表达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目的,并在博弈中达到双赢?

驱动性问题:如果你穿越回到秦朝遇到秦始皇,基于你所了解的历史背景以及秦朝速亡的诸多原因,运用总结出的古代说辩艺术方法与逻辑,说服他接受你的一项建设性意见。

老师们给出的文章是《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乐羊子妻》(南北朝)、《史记·滑稽列传》。学生首先要对这组文章中的说辩艺术方法与逻辑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还要熟悉秦朝的历史和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在充分熟悉并了解这些内容后,学生再玩一次“穿越”,穿越回秦朝,去劝说秦王嬴政接受学生提出的一项建设性意见。

这个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体现的原则是,将学科核心知识结合历史情境,“放还”到它产生的历史场景中去,复演它之所以产生的特定情境、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和演变历程。可以说,这种把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放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问题,吸引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持续地探讨,从而无形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和学科本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从期待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在寻找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后,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即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

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特点。同时,驱动性问题能够直指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保持一致,落脚点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有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放入历史、现实、艺术等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问题,吸引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持续地探讨,从而无形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 [4] [6]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0,142,87.

[3]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7]昌平.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项目化学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版,2019,(05).

[8]北京十一学校.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Z].北京:北京十一学校教学研讨会,2018.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语文教学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