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具体化理念下的习作单元教学

2020-05-26 12:02黄春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统编教材

黄春青

[摘要]习作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独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整个单元主要围绕一个习作关键能力进行具体指导和练习,是习作指导具体化理念的集中体现。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唤醒生活经验、建构习作支架、安排实践练笔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其教学价值。

[关键词]习作单元;指导具体化;统编教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为主题,以“把一件事写清楚”为核心目标,按照“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的线索进行整体编排,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多角度形成习作能力,体现了习作指导的具体化。

一、习作教学要贴近生活

习作教学“贴近生活”是课标的核心理念。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基本学科素养。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教师应培养其关注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避免过分苛求写作技巧。文本多处体现习作生活化理念,力争通过唤醒生活经验,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1.课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了屠格涅夫的《麻雀》和黄亦波的《爬天都峰》。两篇课文都是用具体且生动的语言,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小事。如《麻雀》记叙了“我”打猎回来,看到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勇敢地准备与大狗搏斗的事。《爬天都峰》记录了“我”和陌生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的经过。

反复朗读课文会让读者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越读味越浓。作品用最朴素的叙述,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生活。这样的作品让每一位读者在阅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忆及儿时那份美好的记忆,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既是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也应该是编者想带给孩子的一种习作态度,想在学生心灵播下习作的种子。

编者选择《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课文放在这样一个习作单元的开篇,看中的就是作品真实记录生活的态度,借此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的作文取向。

2.习作命题贴近生活

文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些是我们听说的。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这样的习作命题与两篇精读课文相辅相成,直接指向的就是学生的生活。

与此同时,编者还给出了习作的参考题目,如“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信不信由你”等,读着这些题目,学生肯定很亲切。因为,这些习作题目都是指向生活的。开放而贴近生活的题目,为学生创设了多个不同的情境。其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写真实经历的事,培养学生记录生活的习惯。

二、构建习作框架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在《西方关于写作构思心理研究的进展》一文中指出,“构思技能是首要的、基本的,表达技能是关键性的,而修改技能只是从属性的。”从对习作的研究来看,写作前构思是最重要的。虽说教材中的题目已经在努力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有些学生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没有可写的,他们尤其需要写前指导。

以往教材往往局限于题材范围的解说,对如何写的指导严重缺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统编版习作单元的编排就特别关注了对习作过程的指导,将习作技巧有序地渗透在整个习作单元,为学生的习作搭建支架,让学生拾级而上,形成技能。

1.作家领航,在课文中渗透习作技法

习作单元的两篇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都是文学佳作。《麻雀》一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生动、精练的语言,叙述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庞大凶猛的猎狗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通过对比和矛盾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小麻雀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歌颂了“爱”的強大的力量。

《爬天都峰》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我”和老爷爷一同爬天都峰的经过写得很清楚。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后文叙述了事情的整个过程,非常适合学生在习作教学中借鉴。

文学佳作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表达方式,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精妙的表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精妙的表达技巧。

2.交流点拨,在关键处提炼习作技法

文本内容是可见的,而背后的技法往往是不易察觉的。统编版教材紧随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一个“交流平台”。这一环节衔接《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课文,对“把一件事写清楚”进行方法提炼与点拨。其一,告诉学生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其二,告诉学生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单元习作中,统编版教材也给出了一系列习作前提示。如“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习作例文的思考题中,编者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指导学生自主领悟习作的方法。

3.同伴引路,在范文中展现习作技法

名家作品的表达技法往往高于学生的现有习作水平,不便于与学生直接吸收运用。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部编版教材中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供学生借鉴与参考。两篇习作例文是对单元习作目标的“放样”,其结构明朗,表现手法清晰可见,加上旁批的点拨和引领,很容易让学生对“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小木船》详写了“我”和陈明友谊破裂的过程以及临别前送小木船的经过,对于友谊破裂期间的“数月”仅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笔带过。范文的“详略得当”启示学生,写事情要抓住重点写详细,与主旨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简单带过,这样显得重点突出。

《我家的杏熟了》一文,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杏好、杏多。接着交代事情的起因,再接着对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进行了具体描写,结尾交代奶奶分杏对我的影响,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两篇范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都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习作技巧。对于如何把习作知识转化成习作能力,两篇例文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为学生运用所学习作技巧起到桥梁作用,非常便于学生在习作时进行借鉴。

三、实战练习写作文方法

1.初试身手,搭一级台阶

教材中“初试身手”环节安排了“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的片段描写。这样的片段描写既给学生创造了练笔的机会,也为后面完成单元习作搭建了台阶,做好了铺垫。炒菜、擦玻璃等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这一片段习作的练习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2.单元习作,全方位检验

单元习作是整个习作单元的收官,教材基于单元,设计了一个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练习: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这样一个单元习作,话题开放,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如此开放又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是对整个习作单元学习目标达成的检验,全面地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写作的起始阶段,应更多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习作的过程、关注实践练习,习作的指导更应该具体而有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统编教材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找准定位、举重若轻,实现例文价值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