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文化,推进小学德育

2020-05-26 02:03李永喆
天津教育·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度文化德育小学

李永喆

【摘  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尤其是在德育开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师更应该提高对制度文化构建的重视程度,结合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对现有的机制进行完善。本文在研究中就突出了小学制度文化构建的作用,并且从管理机制的优化、文化的认同、制度层次的构建等角度入手,对于如何推进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制度文化;德育;隐性功能

制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约束性的文化,在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制度文化的巧妙构建尊重了小学生成长发展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德育需求。但是当前部分小学在制度文化构建上处于着僵硬被动的局面,造成小学生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的成长状态,对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了重重阻碍。

一、目前小学德育文化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适应德育的开展

目前保障小学德育开展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也就失去了制度文化构建的基础。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各学科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推进条件,学生的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而且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些薄弱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致使小学德育活動通常是流于形式,很难得到有效的从根本上的落实,学生缺乏优化的德育环境,德育认知与德育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制度约束力不强

传统的德育依靠制度的约束,而制度的规范性必须在人的自觉性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现有的制度下缺乏自觉遵守的人,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见只有使师生形成对制度的认同感,才能使师生自觉接受制度的规范与引领。而目前的德育工作采取的是制度管理优先的原则,忽视了制度文化认同的教育,并且认同教育缺乏有效的措施,致使德育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三)制度缺乏层次性

目前小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缺乏层次性。从宏观方面看存在着德育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而德育制度的不完善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德育制度文化建设,如班级制度的建设、部门制度的建设、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制度建设、道德素质教育的建设,都缺乏有力的实施保障,隐性德育文化的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难以保障小学德育工作的切实有效。

二、完善制度文化,推进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优化管理机制,推进常规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落实的活动,为了保证这项工作得到规范有序的发展,不仅需要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需求,还应该从常态化工作的推进入手,制定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其作为制度文化构建的基础。只有在相关机制完善的支持之下,才能为各项学科工作的开展、学生素养的提升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处于一种被动接受规章制度的状态,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的共同研讨与修改完善之中,对自身德育的薄弱问题进行重点解决,这样才能将制度文化的构建推行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小学可以根据现有的制度体系构建相应的《教学考核条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为各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向;积极引导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让教师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个人的修养、道德、教学以及教风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让教师的师德风尚在构建上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制度文化推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岗位来明确德育任务。以班主任为例,为了实现常规化的德育工作,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考核力度,让班主任能够在相应管理机制的约束之后提高其德育工作的热情与能力。

(二)增强文化认同,自觉约束行为

在小学制度文化整合、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将制度作为唯一的约束条件,否则只会造成教师、学生的被动迎合,这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素养的提升带来了负面消极的影响。对此,在构建制度文化的同时,应该认识到这一文化是对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的一种培育,需要心理与态度的主动配合,需要帮助小学生、教师明确一定的发展目标,让他们能够将制度文化作为发展自己、提高自我的途径,从而自主构建良好的道德信仰。因而,制度文化的构建主体不能仅为小学的教职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尽可能降低制度文化的执行阻力。

在具体制度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小学首先应该完善学生参与制度文化建设的整体机制。虽然小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缺乏素质发展的方向性,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素质修养,让小学生找到较为明确的目标,从具体的案例与行为中整理出相应的制度,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与敬畏感。在此基础上,为了调动小学生对自我行为举止的约束性,应该积极采取奖励性的规范与措施,避免采用惩罚性的规范,这样才能增强对每一个小学生的人文关怀,调动他们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

(三)利用制度层次,开展隐性教育

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层次性、动态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小学制度文化的层次性,即制度不仅包括校规校训、部门与院系的规定,同时还包括班级内部的规章制度等;同时,小学生德育本来就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以及道德素质、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从宏观层面促进德育机制的完善,建设推行良好的制度文化;另外,还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动态成长情况、实际需求,设置具有层次性、结构性的德育制度,让每一个小学生个体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发挥制度文化在德育上的隐性功能。

以一个班级制度的建立为例:针对小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教师可以参考《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构建较为明确的制定;在图书角阅读工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制度阅读制度与规范,让小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开展隐性的德育与阅读活动;在开展班级卫生实践工作中,教师则可以轮流设置小组长,让他们专门负责工作,不仅提高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能力,还能鼓励每个学生在完善的制度文化下实现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的层次优势、隐性教育优势,提高隐性教育的整体水平。

隐性德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入手,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校园的一草一木彰显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和谐、美好、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地接受德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同时,教师要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渗透教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德育无形中渗透于学科教育当中,同时,要通过班级特色活动,改变过去那种一味说教的德育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交往与对话,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此外,还要发挥网络信息手段的作用,让德育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如通过班级博客开辟“班级活动风采”专栏,让学生把班级中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视频、照片的形式上传于博客,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可以写成一事一评的形式,上传于博客,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品评,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同时还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与到班级博客的建设当中,开辟“家长的希望”专栏,让家长发表相关文章激励孩子学习,让学生了解家长的工作状况,体验家长工作的辛苦,从而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学习,将来更好地报效父母与社会。

三、结语

小学制度文化从属于文化的范畴,通过这种文化形式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还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传播给学生。在小学制度文化构建完善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制度的僵硬死板,努力克服学生的排斥心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发挥制度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带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祖华.浅论“隐性德育源”的挖掘[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2]刘任丰,杜时忠.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2006(8).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制度文化德育小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小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新常态经济时期构建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