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用文字温暖灵魂

2020-05-26 02:03范春晖
天津教育·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古诗词方法

范春晖

【摘  要】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常常被人们忽略、也最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是审美能力。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初中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作者希望在古诗词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子,从学校和家庭两个维度探讨古诗词美育的方法路径,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为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育;方法

初中生的审美教育格外重要。但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其实,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更值得人们好好关注,而最方便的抓手就是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词是富有独特魅力的,其中,古诗词又是最富有审美意味的一种样式,是众多文学样式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古诗词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劳动号子,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中国古典诗词中涌现了众多如繁星般璀璨的作品。可以说,古典诗词是初中生接受美育最重要的载体。

一、古诗词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外在形式之美

首先,从诗歌类型上来看,诗经的重章叠句之美;汉乐府的回环往复之美;格律诗的工整对仗之美;宋词元曲的格高韵远之美。无不彰显着古诗词的外在形式之美。他们犹如一栋栋别具风格的建筑,学生在欣赏它们的过程中,领略着时代在文学上的印记。其次,诗歌中的文字也是有温度的。王绩的《野望》在首联中有这样一句话:“徙倚欲何依?”“徙倚”这个词是典型的闭口音,当我们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一种由内而外的憋屈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再看看这两个字,脚步的凌乱和往复仿佛映入眼帘,到此时,学生如果不借助注释,也能猜到“徙倚”是一种徘徊不前的意思了,这是“hover”表示徘徊之意的英文单词所不能达到的结果。学生阅读古诗词,就是浸润在一个个富有温度和美感的方块字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是很多学科不可能做到的。

(二)内在情感之美

古人云“诗言志”,诗词是承载情感最强的一种文体,而且诗词与散文不同,散文的情感是个人化、私密化的,而诗词中的情感是泛指的、概括化了的。所以,诗词中的感情最典型。学生读诗词,可以读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相思之苦,读到“剪不断,理还乱”的国仇家恨,读到“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深切友谊,也可以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初中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转型的重要时期,现在社会上所谓的“中二病”,实际上究其根本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如果这些学生能经常从古诗词中得到慰藉,能通过学习古诗词与古人达到“共情”,就会懂得一些矫揉造作的所谓的感情是多么不值一提,人性情感必然能借此得到提升。

(三)综合化的文化美

诗词的语言是凝练和准确到极致的,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就会使诗作内容和感情产生天壤之别,学生读“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知道了游官制度;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了解了古代节日的习俗;读北朝民歌《木兰辞》间接了解了民间市场的繁华与热闹;读《凉州词》也体味到了别具一格的塞外风光。学生无法穿越到古代,时空感艮横在学生与历史之间,阅读古诗词就是架起学生和古代文化之间的桥梁,让这些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他们攫取知识最热切的阶段有了便捷的通道。

二、古诗词美育的路径方法

(一)立足文本,掌握必要的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技巧

1.抓意象,赏画面。欧阳修曾在他的《醉翁亭》中说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同样的,古代文人所作的每一首诗词中,都几乎是神采各异的画面,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近现代诗或西方诗作最大的不同。为了让学生能敏锐准确地把握情感,就必须教会学生通过抓意象赏析画面的方法。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更好地融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现代表演大师们在谈到演员的素养时,都会说到“体验派”,而诗词中的“体验”,就是在情境中与诗人感同身受。比方说杜牧的《泊秦淮》中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教师带着学生将“烟”“寒水”“月”“沙”几个意象圈一圈,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凄冷迷蒙氤氲着水雾之气的秦淮夜景图,自然,诗歌中游荡的忧伤凄迷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2.推敲炼字,品析匠心。卢廷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诗词中存在着很多一字传神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推敲炼字,在品析用字用词中理解作者的独具匠心,也体味汉字的独特之美。比方说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很多学生读过之后就放在脑后,但细细读来,应生疑问,普通人应是醉时交欢,醒后分散,李白为什么是反过来的呢?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众人的醒和李白的醒有所不同,众人的醉与李白的醉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李白整日醉醺醺的,但谁又知道这不是他保持清醒的一种独特方式呢?大唐盛世之下也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般浪漫之人才会用这样似醉实醒的方式表达一种愁思。看似平淡的字词中实则包容着作者的独具匠心。在炼字炼词的过程中,既关照了应试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敏感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美育路径。

3.创设情境,朗读传情。首先,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是一个朗讀高手,那么学生无疑是幸运的。教师近距离地切身示范,比播放朗读音频要可亲得多。教师每一次嗓音的流转,每一个手势的更替,每一次动情的示范,都会为学生带来心灵的震颤,他们会自然地被带入情境中,发现原来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可以如此丰富。其次,借助一些必要的知识技巧和道具。停连、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等都属于最常规的朗读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适当地介绍一些与诗歌朗读有关的方法。比方说古音古调平仄、戏剧唱腔手势等等。借助必要的音乐、图像、道具、服装等,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例如教授陆游的《钗头凤》,青少年学生很难把握陆游那种久别重逢后的物是人非的情感,我们可以介绍相关的故事背景,播放京剧片段,甚至加上服装道具让学生演上一出,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

(二)跨学科互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重视历史、政治等学科同古诗词教学间的渗透。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历史、政治等学科对它的影响。比方说,诗人王维被人们称为“王右丞”,但如果我们适时地介绍下“右丞”的官衔,甚至提一下中国古代有着“右尊左卑”的观念,就会知道王维其实身居要职,地位很高。再加上“安史之乱”前前后后历史史实的介绍,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到王维诗作中那种空达与随性,更容易理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闲淡从容,从而感受到王维诗作中乃至身上的那份大美。

2.挖掘古诗词中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因子。诗词本就是一种被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挖掘古诗词中的艺术因子,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是一条美育的捷径。比如崔颢的《黄鹤楼》历来被人们所称道,据说连李白也为之倾倒。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如果我们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或许就可以窥见端倪。首联和颔联连用“黄鹤”三次,看似是有违诗歌语言原理的,但细读就会发现这里面犹如音乐中的如歌的行板,连绵悠长,添加了一丝丝的愁绪,与两个“空”字浑然一体。

(三)从小做起,重视古诗词的启蒙教育

孩子在2、3岁时,正是语言爆发的敏感期,家长如果能在这段时期里多给孩子读一读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敏感度,也能为后来的古诗词系统学习打下基础,从长远来看,更是依靠古诗词实现美育的家庭教育良方。比方说孟浩然的《登鹳雀楼》就是启蒙教育的典型篇目。短短的20个字,意思浅显易懂,声律和谐晓畅,而且还有登高而望的人生信条。在儿童语言发育的敏感期多接受此类诗词,就能为孩子的一生美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古诗词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段令人无限享受的旅途,教师切不可将学生引入机械记忆和枯燥学习的苦海中。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徜徉在古诗词的美好境界中,与学生共度那段柔软的岁月,于人于己,都莫负那美好的时光。

参考文献:

[1]张建军.韦健.古诗词也可以这样教[J].语文教学通讯,2016(12).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古诗词方法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