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对构建高效思政课堂的启示

2020-05-26 16:21赵书樊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斯汀受教育者惩罚

赵书樊

摘要: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出发,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探讨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效思政课堂。

关键词:认知失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肯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在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对于人的心理认知和规律的内容、对于怎么样让思政课真正上到学生心坎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一、认知失调理论

認知失调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一理论属于认知取向的理论范畴,不同于强调边缘因素(如刺激、反应变量)的行为主义取向,认知理论是解释行为时强调中心过程(如观念、态度和期望)的总的理论取向,其主要观点即人们有努力在观点、态度、价值、知识之间建立内在的一致与和谐的倾向,也就是说存在一种朝向认知间协调的驱力。费斯汀格将认知理解为认知体系中的元素来阐述其理论,他认为元素即所谓的认知,具体指的是个人对自身、对自己行为和环境所知晓的东西或者由个人经验所获得的知识,这些元素简要包括了关于自身的知识(如个人所做、所感,所愿)和有关他生活世界的知识(那里有什么、由什么导致、什么重要),因此认知元素是对现实的反映,换句话说,认知元素中极大部分与这个人实际上所做所想所感和他所处环境中的存在是一致的,而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无关、协调和失调三种,无关即一种认知对另一种认知不产生影响,他们之间没有直接明确的关联;协调来源于个体总是追求自身的内在一致性,作用于个人身上的现实将在这样一个方向上施加压力,使得恰当的认知元素与现实相一致。例如酗酒有害健康,习惯性酗酒的人会产生类似于酗酒的危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在醉酒的状态中自己很放松很开心、人回避不了所有危险等这样一些认知,然后继续酗酒,这一行为与他酗酒的观念相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不一致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时并非总能成功,所以不一致依然存在,这会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种不一致即失调,认知失调因其矛盾性会对个体产生的较大的影响。

二、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1]认知来源于人的实际所知所感和他生活的环境,而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联系着的社会中,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认知失调很容易产生;此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认知失调,比如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一些不同于原有观念的新信息的冲击,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司空见惯。由此可见,认知失调是普遍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的思维变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由失衡到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人们容易受到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教育者传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及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不一致时,受教育者就会出现认知失调。此时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动机因素,费斯汀格认为失调的出现会使人们产生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促使人们做出产生减少失调的行动,因此,失调可以说是产生改变的一种动力。例如,口渴会导致减少口渴的行动,疲惫会导致减少疲惫的行动一样。类似于这样的驱力行为,失调越大,为减少这一失调行为的的行动强度也就越大,避免可能增加失调情境的强度也就越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整体性存在,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人通过自身内在的运动,把构成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整体化、通过自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作用,把主体和客体统一整体化及通过现实与未来的相互联系和协调,把存在与发展统一整体化。人的这一统一整合过程正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造就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发展的本质趋向决定于人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长消、转换和发展。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群体无疑处在人的本质矛盾最复杂的年龄阶段,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引起的受教育者的认知失调,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引导受教育者改变自己原本的知识体系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三、如何构建更高效的思政课堂

一是打破教育对象的认知协调,激发学习动机。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可以来源于逻辑的不一致、习俗文化、过去的经验等等,因此打破教育对象认知协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首先,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选择的创新性和难易程度,使问题恰恰能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而又不至于太难让学生产生逃避思想,或者引入一些学生超出学生认识范围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次,费斯汀格认为在无关基础上的接触是增加失调的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个人追求某类信息的同时,也接触了不想追求的信息,后者与自己接触特定信息源的动机完全无关——电视剧中的广告就是如此,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必要提升各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修养,除了思政课老师正面系统地授课讲解外,还可以配合不同学科专业老师在专业学科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传导,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的传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认知失调,使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以达到全方位的效果。

二是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费斯汀格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以一种同他们的信念背道而驰的方式来行动,或者公开作出他们实际上不相信的陈述。这种公开服从而无内心观点或信念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对不服从施加了一种要加以惩罚的威胁、或对服从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奖励,奖励和惩罚的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所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反而只会带来较小的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有时强迫服从是会带来内心观点的改变的,当威胁性惩罚或者奖励的量足以引发服从的外在行为,并且当事人继续保持其内心原本的观点时才会产生失调。如果紧跟着强迫服从之后,他能成功地改变内心的观点,失调就会完全消失,因为在提供奖励或惩罚从而获得强迫服从的情境中,可能会伴有其他类型的影响、论证和说服。强迫服从的行为,必然使得这个人更容易顺从强加于他的、欲改变其内心观点的影响,从而减少了失调。费斯汀格由此推测,由于减少失调的压力取决于所产生的失调程度,所以相比于过重的奖励和惩罚,当奖励和惩罚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说服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

三是增加群体吸引力。实验表明,在群体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增加了群体对于成员的吸引力,也就增加了成员用以减少由意见分歧引起的失调所做的努力,而群体的吸引力越大,成员影响对方的努力程度就越大。在有高度吸引力的群体里,被试者更多地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如何增加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每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群体,在一个高吸引力的思政班级,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和老师之间才能产生更加良性的互动,产生思想碰撞,从而产生观点的相互影响和思想的建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可能会有助于思政课堂吸引力的增加,“项目”形式的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在学习应用知识的同时,给予同学们意见分歧的机会,并且能够互相质疑,去分析、去评判,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深入人心。

教育对象的认知都要经历从服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从个体认知不协调出发,遵循人的认知形成规律而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相一致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科学、有效地加以借鉴,从而予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以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6):2-19.

[3](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4]陶蕴芳.认知失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01):79-83.

[5]项光勤.关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几点思考[J].学海,2010(06):52-55.

[6]闫祥林,李阿特.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大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5(06):132-134.

[7]耿秀荣.认知失调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01):50-51.

猜你喜欢
斯汀受教育者惩罚
枪口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Jokes笑话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真正的惩罚等
贾斯洒的导盲犬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