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理论假说探讨

2020-05-28 09:35冯雨桐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负迁移

冯雨桐

摘 要:语言迁移理论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以来就成为应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重要话题。在我国,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都是在一语习得之后进行了二语学习,儿童自动习得一门语言的年龄是在五岁左右,在较为熟悉母语的情况下进行二语学习,母语已习得的词汇、语法、句法等必然对二语习得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母语与二语有相同或相近形式时出现的有利于习得的迁移,被称作是正迁移;另一方面,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形式,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称作负迁移。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在二语习得中母语的作用,主要分为母语对二语词汇正迁移影响,母语对二语词汇的负迁移以及如何减小负迁移影响及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二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词法迁移;二语学习的影响

一、语言迁移假说研究回顾

(一)语言迁移的提出

语言迁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语言迁移的性质,作用或是认知的角度,都有学者给出定义。其中,Kellerman & Sharwood-Smith 于1986年提出“语际迁移”和“跨语言影响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该术语用来指代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种语言的知识对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该定义被得到广泛引用。另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dlin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他强调是的认知的观点,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语际影响”。根据他的定义,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语言教学领域著名人物Krashen给出了直白的关于迁移的观点,从迁移的作用出发,“迁移就是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进行交际时因缺乏应有的目的语知识,转而求助于母语知识”。

(二)一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

不同派别都高度认同语言迁移的重要性。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语会干预二语的学习,这里可以理解为迁移的负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出现二语习得过程较难,忽视了影响二语习得的其他因素;认知派又将迁移分为完全迁移、部分迁移和无迁移分别来表明可能的立场,都属于普遍语法理论的范畴。

(三)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

Odlin(1989)提出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七个(性格,语音模仿能力,语言水平,读写能力,年龄,语言意识,社会环境),他和Jarvis(2004)认为与迁移研究最相关的三个因素为心理类型,语言水平和过度概括,Ellis(1994),Jarvis & Pavlenko(2008)也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但是二者有相同的部分,他们承认社会因素会影响语言迁移,Jarvis & Pavlenko(2008)更多的是從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积累的知识和语言经历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迁移。

多数学者将语言水平放在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中的首要位置,以往研究普遍认为:一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能为二语学习带来更多的正迁移影响(Guion et al., 2000;Odlin & Jarvis(2004))。但是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一语会不会继续正向影响二语的学习及程度无肯定结论,最初阶段较容易发生迁移,但是迁移的部分及程度很难确定,特别是在基础知识习得之后。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就存在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所以迁移的影响也是因人因情况而异,语言习得及迁移理论涉及很多心理学的内容,而这正是我们在进行实证研究中难控制的部分。我们不能随意夸大迁移的作用,也要通过观察总结去利用正迁移的影响。

二、二语习得中一语对二语的具体影响(以词法为例)

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在成年之后进行的二语学习,我们通常会无意识的借用已有语言知识辅助二语的学习,比如当我们在和外国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会假想在同样的汉语场景下,我们会说什么、做什么,当我们真正在表达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不自觉的翻译成英语来完成对话,当达到一定的英语程度,我们才可以直接进行回复,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但是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学习者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习得的程度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方面,也会同时存在正迁移及负迁移。

一语的正迁移,具体如下:

(1)词法的正迁移

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关系为:语素—词(也可直接构成句子)—短语—句子。英语的语法构成关系极其相似,且英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大概沿着语音-词-短语-句子的顺序进行学习,因此即使是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来说,学习英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常规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二者没有什么关系。从甲骨文时代开始,人类通过画的方式来表示意思,随着文字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字形变得简单,汉字演变为有规范的偏旁部首和笔画组成,组成汉字的一半——部首,有实在意义,可用于意的推断;英语通过发音来识别其意义,通过完整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可以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程度,这是其作为表音文字的重要特点,也是汉语做不到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汉字纯表意,英语纯表音。作为身体部位的词汇如:脸,胳膊,肩膀,肺,肝等,我们发现字中都有一个“月”作为部首,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含“月”的字一般和身体有关,所以当遇到了“月”作为部首的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推测出它的大概意思,特别是对于词汇量不多的初学者在进行理解时具有指导作用。对比起来,英语竟然也存在相似的现象,teach-teacher, work-worker, farm-farmer, drive-driver, 加上er 作为结尾,变成了和原来词语相关的“人”,因此英语也有表意功能。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我们举一反三,省时省力。

(2)词法的负迁移

因文化缺失导致词不达意。外教问过笔者一个问题,“How often do you go to cinema?”笔者回答:“Seldom”,外教没明白笔者的意思,笔者以为自己是不是说出了一个德语单词(笔者的三语是德语),查完词典后确定没问题,而且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通过和外教的讨论,他说这个词已经很久不用了,笔者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只习得了词的意,它可以表达“很少”,却忽略的它的发展和使用。

英语中名词的单复数和人称及物主代词是学习者从最初到以后都会经常出错误的部分。这些错误在口头表达出较为明显,比如: My mom bought a expensive watch and he show it to his friends.在意思较为明确的句子中,读者或听者可以明白说话者的意思。汉语的发音中不存在“她”“他”“它”的区别,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随意使用了一个第三人称,也没有因为是元音字母而改变冠词及动词的第三人称变化。如果句中出现了更多的人称或物主代词就可以引起句意模糊不清。汉语作为一语的学习者对于一语的使用规则过于熟悉导致使用二语的时候不加思考,出现了错误。这就是一语的规则干扰了二语的学习和使用,产生了负影响。

三、语言迁移对教与学的指导意义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研究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能指导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另一门语言,对于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比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进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必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重视一语的作用,和二语进行比较,一语与二语越是相似的地方,越能帮助学习者习得二语中此语言的现象。对比中发现的不同更是需要注意的部分,一语的知识已根深蒂固,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既能帮助我们理清目标语的特别之处,在此过程中又能避免因固有的一语知识对二语学习产生负迁移的影响。

对于教师,要做的便是熟悉一语及目的语之间的各种相似与不同的方面,做到在新概念出现之前,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在教学之前预测到语言难点及教学对策。正迁移的部分不需要较多的说明,学习者在学习中自己就会发现,可能会引起负迁移的部分才是教学的重点。

(二)语言环境与一语教学的平衡

国内的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接触英语,多数家庭都是承认英语是应用广泛且对孩子有益的语言,无论是在父母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都是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各种纯外教或纯外语教学的机构特别受到这个群体的欢迎。我们不否认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它确实是可以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在语言本身的学习,还是更加难习得的文化知识。

但是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发现,其实有时候孩子并没有明白自己学习的内容,孩子在过于小的年龄之下,很多的概念是不存在记忆中的,比如左右手,方位等的辨别,好在这些简单的词汇可以通过身体进行演示,但是如果能有一语的基础习得的过程会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一语在二语教学课堂中并不是需要完全避免,其实使用一语进行二语中概念的讲解,就是在发展语言迁移的正影响,用现有的语言知识帮助理解和学習二语。

(三)不完全的文化习得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学习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受到文化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语言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一中最优秀的文化,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都保存在人类语言之中,因此学习语言也是在学习文化。

语言中潜藏的文化精髓对于将它作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是几乎不存在完全习得的可能的,除非学习者的一语不再是他一开始的语言。从语言本身来讲,同汉语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使用的词汇或句子被分析时,一些现象很难清楚地说明白,有时候也是不遵守语法规则的;最难被习得的当属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定用语,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已经在渐渐消失,因此我们还有专门的跨文化语言、交际等的科目,去更好的学习不同的文化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有时还会因为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产生的一些新的内容,更是难以把握,特别是一些网络用语,需大量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以及适用的场合,因此也会经常出现错用乱用的情况。

四、结语

文章主要分析了语言迁移假说的由来及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正负迁移两方面进行了说明,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实证研究及数据,可后续将研究范围缩小至可收集数据的程度,做更详细的分析,给教与学更有利的理论指导。

注:文章提到的一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以此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等.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王蕾,陈俊.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04).

[3] Abrahamsson, N. & Hyltenstam, K.  Age of onset and nativelikeness in a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 perception versus linguistic scrutiny [J].Language Learning 2009(59):249-306.

[4] Abello-Contesse C. ‘Does interaction help or hinder oral L2 development in early English immersion?. In: Abello-Contesse C, et al.,editors,2006.

[5] Bialystok,E. & Hakuta, K.  In Other Word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M]. New York,Basic Books,1994.

[6] Bialystok, E. & Miller, B.The problem of 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fluence from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ask[J]. Bilguin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9(02):127-145.

猜你喜欢
负迁移
从塞音格局分析俄汉语词汇“大妈”的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包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及解决策略
汉语对英语单词拼写的负迁移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