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建设的“四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2020-05-28 02:29史云飞申洪源梁仁君王梁
高教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培养机制平台建设

史云飞 申洪源 梁仁君 王梁

摘  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针对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科研促进教学效率不高、校企结合不紧密、教师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以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探索出了基于平台建设的三堂、科教、校企和产教“四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该机制为其它同类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资源环境;平台建设;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0-0117-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weak practical teaching, the low efficiency of promoting teaching with conjunction of study,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lack of teacher leadership,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Linyi Universit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The new mechanism composes of integration of three kinds of classroom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s and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is mechanism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lleg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latform constructing; training mechanism

應用型人才是一种学术与技能、工程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 特征的同时,还具备“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特征[1]。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服务社会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形式。一些研究针对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陈丽丽[4]以山东某高校为例探讨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盛欣[5]研究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蒋秀兰[6]对OBE理念下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张明皓[7]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意工科人才培养机制;邓远洋[8]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郑爽[9]对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进行了改进;徐静云[10]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这些研究都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一些地方院校纷纷转型升级成为地方大学,开始招收多层次、多样化本科生,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可否认的是,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偏弱、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科教融合方面,存在科研教学“两张皮”,科研与教学联系不紧密、不充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缺乏有效途径等问题。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缺乏行业引导、实习实训安排随意、教师工程意识偏弱等问题。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学生与专任教师之间沟通不畅、情感疏离、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不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怎样构建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3]。

临沂大学是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是沂蒙革命老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前身是临沂师范学院,在由师范类向综合性大学转换的过程中,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先后获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摸索出一套基于平台建设的“四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四融合”框架

针对地方高校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科研促进教学效率不高、校企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教师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基于一系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了基于平台建设的三堂、科教、校企和产教“四融合”的资源环境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图1给出了“四融合”的框架图。

该培养机制以科研平台、专业建设平台、合作育人平台和学生教育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三堂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教师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等方式,将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教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了科教融合模式。通过建立学院理事会、访问工程师、“双导师”制、专家工作站和共建实习基地,形成了校企融合模式。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形成了产教融合模式。

二、平台建设

(一)科研平臺

依托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和山东省中荷沉积环境测试技术合作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本着“科研工作服务、服从于学科建设,围绕学科建设布局”的宗旨,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在人才聚集和培养、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鼓励教师把优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程(课堂)教学,推动创新课程建设,从科研项目中凝练开放性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科研课题进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有效提升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二)专业建设平台

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地理科学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教育部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五大省部级平台,获批各项建设经费2000余万元,为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智慧教室建设、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有力的支撑了五大专业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依托学院理事会建设,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不同要素,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立足地方资源,与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临沂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临沂首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中环节能(临沂)集团等53所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学院理事会,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理事会成员自觉履行理事义务,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综合优势,充分吸纳各界精英的智慧,有效促进了学院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动了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形成了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四)学生教育管理平台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给不同年级学生配备专任辅导员、学业导师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增设教授班主任,构建了教授班主任、学业导师、专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平台,强化了专业教师的育人引领作用。

专任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起主要作用,负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推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学业导师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负责为学生学习、思想教育、考研、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进行全程指导并参与学生考核全过程;教授班主任是学院为发挥师德楷模、名师专家、学术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不同年级学生遴选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突出的教授担任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开阔视野、启迪人生规划和健康发展。三者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有效分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协作,扎实推进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深入了解和共同成长,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全员育人育全人”的培养格局。

三、“四融合”机制

(一)三堂融合

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依托智慧教室、虚拟现实机房、实验实训基地、野外实习基地、学校网络课程中心及智慧树在线平台,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三堂融合”的教学模式。

1. 课内课外融合

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传统“传授-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外学习,课内呈现”相结合的课内课外融合模式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教学主要通过课前布置、课后复习和小组讨论等,尤其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等方式来查阅图书资料、合作探讨科学问题和进行能力拓展训练等,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课内教学主要通过问题驱动法、案例导入法、基于项目学习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课堂精讲、现场答疑、课上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探讨科学问题的能力。学院加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强调课内课外深度融合,先后资助了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改项目,建成了一批专业优质课程。

2. 校内校外融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校内教学培养的实践技能与现实职业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践二者互相补充,不可或缺。立足地方资源,充分与企业接轨,共建了武河湿地环境工程实习基地、临沂市垃圾填埋场实习基地、南京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秦皇岛地质学实习基地、日照水文与地貌学实习基地等27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校内和校外的有机融合,互相补充,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充分提高,进一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线上线下融合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教学方法改革、资源共享、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新途径。教师采用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及多媒体技术,拓宽了教学内容的传递渠道,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成为高校办学新常态,是大学从单纯教学转向科教并重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 利用科研成果推动课程建设改革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程,开设新课程或综合性课程并固化为教材,凝练教改项目,建设创新课程和精品课程。

2. 科研成果支撑教学团队建设发展

利用科研成果的优质资源,促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学院积极推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在团队建设中既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又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既研究学科发展的方向,又研究教学改革的方法。学院先后组建城市与区域生态、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第四纪与全球变化等7个科研团队;依托课程建设组建23个院级教学团队。获批自然地理学省级教学团队,校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团队、资源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团队。

3. 科研成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不仅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实行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打破班级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开放和创新实验项目。

(三)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是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过程。学院以理事会为校企融合平台,基于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构建了以下“校企融合”机制。

1. 访问工程师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生产一线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教师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见习性地从事半年到一年的技术实践以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2. 企业专家工作站

学院设立企业专家驻校工作站,配備企业专家12名。在学校科研大楼设立独立办公室,每年安排企业专家来校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12期,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讲座20场。

3. “双导师”制

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地方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在学生中全面实施“双导师”制。目前,各专业聘任校外企事业单位兼职指导教师10余人,校内导师主要实施以特色发展为核心的重点培育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校外导师重点对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指导等工作。

4. 共建实习基地

立足地方资源,充分与企业接轨,在测绘、水保、环保等各类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20余处,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实习学生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学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实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实习效果。

(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增强教师技术实践技能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努力构建产教协同发展、共同育人的模式。

1. 产教融合平台

以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农业园区规划项目,编制山东、河南、安徽等多省份30余个农业园区规划项目。与20余家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每年开展人员互聘12人次、顶岗实习2次、技术培训4次,构建了高校、企事业、学生、社会多赢共进的良好局面。

2.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工程

主动融入临沂地方经济发展,自觉服务产业、行业,紧盯产业发展完善专业建设,围绕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污水处理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遥感测绘服务、地图服务、导航定位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地理信息软件开发等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着重培养环境工程和测绘工程两个工科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积极开展工程专业认证,成立技术大师工作室、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每年为临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订制”专门人才。

四、结束语

基于平台建设的“四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地方院校,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出三堂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对密切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基于平台建设的“四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已在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实施两年,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较强的示范性,对提升高校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后推广至学校其它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考研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校企、校地合作良好,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显著增强。尤其是“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可为诸多地方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借鉴,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干洪,徐达奇,冉昆玉.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52-55+46.

[2]肖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3]杨兴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四个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01):3-7.

[4]陈丽丽.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聊城大学,2017.

[5]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蒋秀兰,罗利珍.OBE理念下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2):126-128.

[7]张明皓,姚刚,罗萍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意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建筑设计类创意工科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1):28-34.

[8]邓远洋.新工科背景下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12):112-114+120.

[9]郑爽,崔照笛.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改进研究——对U-G-S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01):140-143.

[10]徐静云,王培良,蔡志端,等.基于协同创新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2):24-27.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培养机制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