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Cys-C VEGF水平的影响

2020-05-29 03:05陈冠亚
河北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类风湿

陈冠亚,谢 晔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湖北 咸宁 437000)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临床认为,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1]。发病人群多为女性,临床症状为晨僵、多关节受累、关节畸形等症状,病情反复发作,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可累及各脏器及皮肤,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临床上多采用生物抑制剂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但有研究发现,生物抑制剂具有心律失常的风险,不利于促进患者恢复[3]。因此,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沙利度胺具有调节免疫、抗血管新生的作用,可与其他抗风湿类药物互相调节、促进,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随着对该病的不断研究发现,血清胱抑素C(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4]。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观察及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的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标准[5]: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未服用其他抗风湿类药物;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其他风湿类疾病;患有恶性肿瘤疾病;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患有精神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6),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0~60岁,平均(46.09±5.03)岁,病程1~10年,平均(6.17±1.53)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Radiology,ACR)分级:Ⅱ级6例,Ⅲ级34例,Ⅳ级1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45.91±5.10)岁,病程2~10年,平均(6.23±1.60)年;ACR分级:Ⅱ级5例,Ⅲ级32例,Ⅳ级9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甲氨蝶呤片(规格:10mg;生产厂家: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次10mg,每周1次。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沙利度胺(规格:10mg;生产厂家: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治疗,沙利度胺每次10mg,每天2次,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情况增加剂量,最大每天不超过100mg。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相关指标水平、骨代谢指标、血清Cys-C、VEGF水平。

1.3.1 指标检测:分别于治疗前1d及治疗后1d采集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采用胶体金颗粒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采用电子发光免疫法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

1.3.2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肿胀程度降低超过70%为治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肿胀程度降低超过30%为有效;临床症状,肿胀程度无变化为无效。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临床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情况对比分)

2.3 两组相关指标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ESR、CR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2.4 两组骨代谢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N-MID、T-PINP、β-CTX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MES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骨代谢指标对比

2.5 两组血清Cys-C、VEGF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Cys-C、VEGF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ys-C、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Cys-C VEGF水平对比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可引起肌肉病变,甚至出现物理功能障碍,可导致滑膜增生,侵蚀下层组织和软骨组织,可造成关节畸形,影响关节功能,是临床上致残率较高的一种风湿类疾病[6]。有研究表明[7],类风湿关节炎可导致各种类型肾小球病变,因此,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甲氨蝶呤片属于免疫抑制剂,具有多种机制,可抑制炎性细胞增殖,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作用机制为:甲氨蝶呤片与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再与四氢叶酸作用,无法使嘌呤与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临床研究表明[8],甲氨蝶呤片可增强腺苷释放,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在动物模型的研究中也表明,甲氨蝶呤可诱导模型大鼠滑膜细胞凋亡,改善病情。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片治疗后,临床症状、ESR、CRP水平及骨代谢指标(N-MID、T-PINP、β-CTX)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期间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症状。说明甲氨蝶呤片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具有一定的疗效,可缓解病情的发展。但仍有研究表明,甲氨蝶呤可存在疗效不佳或完全无效的结果。

沙利度胺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机体内皮细胞及白细胞,可改变黏附分子浓度,抑制炎症组织白细胞外渗过程,从而发挥抗炎作用。相关研究表明[9],沙利度胺可与其他抗风湿类药物相互调节。本研究显示,采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各临床指标、ESR、CRP水平及骨代谢指标(N-MID、T-PINP、β-CTX)水平及治疗疗效均显著优于采用单独甲氨蝶呤治疗的患者。说明了二者药物联合治疗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发挥较强的抗风湿性作用,可促进患者成骨,抑制骨破坏。且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二者药物联合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

既往研究显示[10],Cys-C是理想的GFR内源性指标,同时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多种疾病中也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多种文献研究报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肾损害的情况,而Cys-C具有较Urea、Cr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通过Cys-C浓度可判断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程度。有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病变会伴随骨内血管新生,故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中呈升高表达。本研究显示,采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患者Cys-C、VEGF水平显著低于采用单独甲氨蝶呤治疗的患者。说明了二者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Cys-C、VEGF水平,减轻肾损伤,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综上所述,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骨代谢,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降低Cys-C、VEGF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类风湿
沙利度胺致心动过缓回顾性分析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吗
类风湿关节炎血脂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性研究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沙利度胺对IL-1β介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