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下工美的“光与影”

2020-05-29 08:11张申娜
美与时代·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光与影媒介

摘  要:光照射在物体表面被物体吸收而发生折射从而形成影,影就是光在物体表面及附近形成的明暗层次。光与影如影随形,在日本装置艺术家山下工美眼中充满美感和创造力。山下工美是日本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山下工美善于运用光与影的结合,借助纸张、积木、丝织品等简单的实物,以实物投射的影子为媒介创造生动形象的装置艺术品。山下工美的作品特点及其美学观念是一种精美玄妙的艺术美感、真假难辨的视觉错觉及稍纵即逝的无常观念。

關键词:山下工美;光与影;装置艺术;媒介;视觉错觉

山下工美是日本著名的装置艺术家,1968年出生于日本高崎市,后在美国学习艺术,曾在多地举办过个展,如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旧金山芳草地花园艺术中心等;曾在美国艺术网站“My Modern Met”上被评为21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前卫艺术家之一。山下工美善于运用光与影的结合,借助纸张、积木、丝织品等简单的实物,以实物投射的影子为媒介创造生动形象的装置艺术品。由此,山下工美被称为“影子大师”。

一、山下工美的作品特点和意境

(一)山下工美的艺术创作媒介

艺术媒介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独创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1]。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宣称,艺术创作即“直觉就是表现”,认为艺术创作在艺术家在思维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作品时便已完成。但在艺术创作中,“构想”与“作品”的内在联系仍不容忽视。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应该是一个物性的存在。所谓“物性”,即作品物质化的特性。如何将“构想”转变为物性存在的“艺术作品”呢?张晶教授指出,艺术媒介“将艺术创作的内在因素与外在表现连通为一个有机的过程”[2]。因此,要表现出艺术作品的物性,必然离不开“媒介”。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媒介,这个媒介或为人,或为物,总之一般是一个客观实体。山下工美的艺术媒介却与众不同,不是“实物”,而是“光影”。山下的艺术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作品的“主角”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而是物体在光下映射出的影子。也就是说,通常作为艺术媒介的“物质”在山下工美的手中成了辅助,而通常只是附属物的“影子”在山下工美的作品中反而成为主角。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山下的“艺术媒介”并不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物质实体”,艺术家依然可以依附于“媒介”来创作。正如山下本人所说:“我使用光影来进行雕刻。我运用一个光源来构造一个或多个对象。一件完整的作品由材料(固体物质)和非物质的元素(光影)来共同完成。”[3]

(二)山下工美作品的特点

由于山下工美的媒介以“光影”为主,自然而然,山下的作品带着某种“影子”的特征。山下艺术品的装置大多放在特定的位置,结合经过严密计算之后的光源而将作品呈现出来:当光线从合适的角度照射这些装置的时候,展示在墙面上的影子才能显现出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满足于这些严苛的条件,势必无法创造出预想中的作品;再者,即使位置、光线等条件都满足,环境中的某些些微的尘埃、颗粒的存在,也会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例如,其著名的《城市一隅》(如图1)中,以大量的积木为基础,以积木的投影为媒介,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光源从侧面按照一定的角度照射,呈现于人的便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五官立体、轮廓分明,给人一种确有其人站立于此的错觉;且该女子凭栏远眺,意境悠远而深长。然而一旦这些积木的次序或光的角度稍有偏差,“女子”便可能消失不见。因此可知,山下的装置艺术既是精美的,又是脆弱的。作品的主体是影子,影子的虚幻、飘渺、捉摸不定正是山下工美作品的特点之一。

此外,山下工美的作品不仅可以用大量的物质实体堆积为一个影像,而且也可以以一个单独的物体投影出某个毫无关联的形象。如《折纸》(如图2)就是在日本传统工艺的启发下,以折纸为物质媒介,通过光源侧面照射折痕而勾勒出的一个个迥然不同的人的侧颜。每一个单独的折纸均为一个单独的侧颜,不似《城市一隅》那般浑然一体,但却小巧而轻便、惟妙惟肖,我们甚至可以看出不同的表情和神态。再如《面纱》(如图3)的物质媒介是一块丝织品,看似凌乱地铺在床上,但在山下工美的巧妙设计下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位轮廓分明的女子形象。这名女子静静地睡卧在床上,形容泰然自若,身披白纱,微遮躯体。这一空间何其私密,倒似观赏者误入其中,有偷窥之感。就是这样,山下工美借助看似简单的外物,凭借对光源和角度的精妙运用,使之呈现出一个预想之外的形象。这是山下工美作品的又一特点。

(三)山下工美作品的意境

“光与影”结合的装置艺术作品并不少见。早在1987年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就曾推出过名为《戴着头盔吃午饭》的影子装置艺术,英国艺术家Tim Noble&Sue Webster也有过类似的作品。也就是说,山下工美的这种艺术形式并非自己首开先例。

然而山下的作品中有不同于别人的意境。其一,山下专注于对“人”的刻画,并通过细节刻画和意境的烘托使其各不相同。如《城市一隅》《折纸》《面纱》都是通过影子映射人像,并通过空间的设计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感,但《城市一隅》悠远而深长,《面纱》静谧而孤独,《折纸》则生机而有趣。其二,相较于其他装置艺术家的复杂设计,山下工美的作品异常地简单干净、一目了然,只是用简单的积木、丝织品或纸片借助光影便呈现出完整的人像,并从这看似简单的造型中传达出幽深的意味:即一种真假难辨的错觉和稍纵即逝的无常感。其三,山下工美的作品本为静态的,但整体表现却有一种动态的美感。《城市一隅》中凭栏而望的女子表面上只是伫立在栏杆旁,但远观却似缓步走来之后静站于此,身后的诸多斑驳更似一股清风,如一幅摄影作品一般,被摄影师捕捉到了“决定性瞬间”[4]。

二、山下工美的艺术美学

谈起美学,东亚美学虽不似西方思辨美学一般充满理性,但却有着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蕴。在人的审美情感的研究中与美学表述中,中国的“感兴”说、“物感”说和日本的“物哀”论达到了十分精微的地步;日本的“幽玄”论、中国的“隐秀论”对于艺术作品的含蕴性以及审美的模糊性品格,都做了深入的思考[5]。由此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美学必然有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现代美学的基调。因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不能摆脱来自文化的影响。

但是在艺术面前,思想家多半是瞎子,艺术创作者多半是哑巴[6]。能够对艺术家的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的,往往是具备鉴赏力却未从事艺术创作的观赏者。因此,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山下工美借助简单的实物,以“光影”为媒介,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光影的不可捉摸性给作品带来一种虚无飘渺的悠远静谧之感,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如上文所述,受日本传统文化的花道、俳句和佛教的影响,山下工美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以下美学特点:其一,“光影”的虚无影射出日本平安时代以来的物哀和中世以来的无常观;其二,作品整体的虚幻与实际相结合的风格,暗喻人眼所见并非为实或者人眼所见并不全面的观念,反而原本为虚幻的“影像”或许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熟知的事物或许可以为我们创造出另一个维度;其三,作品大多以“人”为意象,这是作者关注人类这一群体的结果。黑色影子下的“人像”映衬着“光”的照射,朦胧与飘渺的感觉更易触发人的思考。

三、结语

“光影”的艺术形态扑朔迷离,微妙而迷人。山下工美以简单的实物构造出看似简单的“光影”意象,创造出一种微妙的意境,同时以影子“虚无”“不实”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发人深思的观点:你所看到的,并非事情全部,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无边无际、神奇伟大世界的冰山一角。如山下工美本人所说:“我在创作时发现,当熟悉的事物转化为不能由习俗定义的东西时,它们其实向我揭示了生活的其他维度。光影是生活的另一个维度,或许它是比拥有更真的东西。”[7]山下工美正是借助我们所熟悉的“光影”,打破了僵化成规的束缚,发掘了的人类认知和创造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晶.艺术文化评论:意象·阐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9.

[2]张晶.艺术媒介论[J].文艺研究,2011(12):50-58.

[3]颜庆婷.论光与影对图形的再塑造[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4]蔣载荣.摄影的视觉心理[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248.

[5]王向远.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理念”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 [J].社会科学研究,2018(1):1-8.

[6]弗里德伦德尔.论艺术与鉴赏[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9.

[7]艺精|山下工美:我喜欢云彩、水流、影子和人性的善良[EB/OL].[2018-8-24].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Q0FD1BQ0525ICAS.html.

作者简介:张申娜,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光与影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城市·光与影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T台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