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的挑战与实践

2020-06-01 07:53汤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育人教材

汤灏

2019年11月10日,北京市教育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举办。年会以“新时代教育的挑战与实践”为主题,邀请各方教育专家、知名校长、骨干教师等600余人,围绕教师队伍发展新趋势、统编教材育人新方向、提升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教师队伍发展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曾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以“建强教师队伍  夯实新时代教育发展基础”为题,从“学习中央精神,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意义;落实中央文件,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振兴教师教育,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北京及全国其他地区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取得成果及面临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立足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发展全局,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着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能力,着力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迄今,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政策体系和教师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创造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成就,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师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涵盖各级各类教师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政策框架基本建成;构建了中央有宏观政策、部门有专项措施、地方有具体举措的政策网格结构和衔接机制。

教师教育体系日臻成熟。新中国教师培养经历了独立封闭师范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师范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等发展历程。全国现有高等师范院校199所,举办师范教育的非师范院校406所。

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18年,全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83万人,相比1949年的93.43万人增长了17.9倍。

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45岁及以下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主体力量;目前,全国已有9854名中小学教师(含180名幼儿园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普通高校正高级教师比例由1991年的8.88%上升到2018年的18.25%。

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优秀杰出教师和先进教育组织相继涌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其中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78年的9.8%提升到2018年的99.86%,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78年的45.9%提升到2018年的98.41%。

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升。党和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013年至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7.9%,一直是第一大支出;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50%;国家教师荣誉制度不斷健全,设置“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教师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如今,近5万名专兼职中国教师在全球149个国家(地区)的500余所孔子学院和千余个孔子课堂上,致力于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推动文化互鉴。我国教师代表在“教师教学国际调查”多项指标评比中稳居世界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和教师教育中心。

2.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纲领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又提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任友群司长表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铸就教师队伍建设之魂。我们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双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高尚师德,持续开展师德典型宣传;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二是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之要。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主要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攻坚;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完善,改进招聘办法,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地方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等举措,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三是着力完善待遇保障,筑牢教师队伍建设之基。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推进教师权益保障,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四是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夯实教师队伍建设之本。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明确了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十大行动,即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旨在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新举措

面对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培养质量结构需要优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尚未完全落地、高学历层次人才培养比例较低等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新问题,任友群司长指出,“我们要以变革的姿态、全球的视野、未来的眼光来解决教师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首先,要明确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严控更名、严把质量,加强师范教育育工作,2012年至今,没有一所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2019年,师范院校比2012年增加43所。加大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鼓励支持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

其次,要推进师范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全面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积极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理念,正式建立“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体系。

第三,要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推动师范院校承担教师职后发展任务,通过国培、省培等建成省级教师教育重点基地;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启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标准研制;推动培训进入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新阶段,分类构建教师能力进阶的培训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

第四,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统编教材育人新方向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结合“用好统编教材  培养时代新人”这一主题,讲述了统编版教材的立意、作用及今后推广使用的原则。

从2009年中央批示加强三科教材建设到2019年8月,历经了整整10年,1到12年级语文、政治、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全部完成。申继亮表示,“这次三科教材的统编,与历史上的三科教材建设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据介绍,2009年启动的这一轮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三统政策,不是简单的对三科教材的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而是一项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主要的抓手就是课程和教材。申继亮说,“无论是率先启动的高中阶段课程及教材的修订,还是随后启动的义务教育课程的全面修订,要解决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方向问题。”

1.统编三科教材意义重大

把三科教材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强调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编写三科教材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科都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选材,形成教材的体例。在此基础上,还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语文的选篇,普遍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古诗文是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是培育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让学生做好中国人的问题,通过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注入中国人的基因。

二要强调的主题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让下一代走好中国路的问题。只有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才有可能保证下一代“不变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选篇、选文,其素材非常重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以及在各个时期出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教育部、中央文献和党史研究院曾做过梳理,从1921年“红船精神”开始到今天,大概有70多种革命精神。这70多种革命精神如何进课程、进教材?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好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强调的主题是法治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品德课教材名称已经改成《道德与法治》。这是针对德育最核心的重点,更加明确了法治问题。法治教育是融到整个思想政治课和有关课程的一个要特别强调的主题。

四要强调的主题是国家安全教育。根据中央要求,统编三科教材十分明确地提出必须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个新的主题,与以往的主题相比,复杂程度比较高,涵盖领域比较多,目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约16个领域。国家安全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观念,不是要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具体知识。

中小學三科国家统编教材是由国家教材委员会来统筹、管理、审查的意识形态属性强的教材。由此可见,今天实行的统编统审,也是一种新的制度。

2.明确育人功能,用好统编教材

教材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提升育人功能。无论是普通高中课程修订,还是现在的义务教育课程修订,都要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在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先强调的是一个教育理念——改革。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性,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体现了时代性,核心素养里面的问题解决、创新合作等,很多是面向未来的,也体现了科学性。核心素养的凝练就是要让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做到心中有人,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观念,从知识本位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其次是“架桥”,宏观要求和微观教学之间怎么关联?怎么使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服务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就要通过核心素养来架一个桥。

第三是为了“导航”,对于学生来讲,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者?要树立一个标杆,教材建设要把这种理念体现出来。所以,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时候,每一学科都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的、跨学科的要求落到学科里面。

申继亮在报告时特别强调,“三科教材对应的是三个学科,不能因为意识形态属性强,就抹杀了每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吃准学透,才能体现每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3.提高教学品位,增强育人实效

统编三科教材之后,教育工作者要反思,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对此,申继亮表示,“提高教学品位,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习里,自觉自愿地追求知识和真理。”

针对如何提高教学品位,申继亮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改革育人模式。这次统编教材反复强调了综合性、实践性。怎么落实?六个字:真情境、大任务。如何让学生热爱知识?就是让他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设置真实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育人模式改革的方向。

二是改革评价方式。北京的中高考命题,从命题导向质量和水平来讲,值得肯定,但依然有改进的空间。除了中高考命题,日常的评价也要改革。要思考怎样才能通过评价方式改革促进育人模式的改革。所有这些思考,都是为了提高育人实效,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通过改革育人模式和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学品位,让三科成为学生愿意上、爱上的学科,这是用好统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目标。

提升教育教学治理能力,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结合全市基础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经验,作了“提升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并指出“教育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不在未来,就在当下。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就在当下,因为学生们不能等”。

在报告中,李奕副书记介绍,围绕着“合格” 与“可靠”两条主线,北京构建了首都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点落实策略。

“可靠”的要求是第一质量的,是对未来接班人的期待和依赖。教育在党和国家、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承担着“基础底色”的作用,必须完成“培养和选拔什么人,为谁培养和选拔人”的任务。要坚持价值观引领,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在整体思路上,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在核心内容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关键载体上,强调课程和教材建设。在方式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五个结合”。在推进力量上,健全“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共同育人格局。

“合格”是新时代国家和民族振兴对未来建设者的基本能力要求。教育必须要有能力培养出富于创造、本领高强、能够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代新人。要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结合《关于深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大关键能力。

1.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

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优化教学管理: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

2.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加强教学管理: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3.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新型协同供给体系。学生的消费需求分为核心需求和衍生需求,深度精准引导学生的消费需求才能形成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协同供给体系的构建要在立德树人的统领下,协同各方资源与服务满足学生动态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更高层次、更优水平的教育供给。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包括制度创设、有效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强化制度有效执行也不能限于负向的监察、督查和问责,还包括正向的法治保障、德治引领等手段。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效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但又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二者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既要权责一致、分工明确,又要努力为促进协同治理、共同发力提供激励。教育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突发性等特征,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开展全域、系统、联动治理,这种部门条块协同治理模式,必须辅以有效激励机制。

构建新型协同供给体系。主要体现为“七个转变”:从供给策略上讲,从以学科为主转变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育人为主;从供给内容上讲,从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转变为以育为主;从供给方式上讲,从单一主体为主转变为全社会协同供给为主;从供给节奏上讲,从相对固定为主转变为灵活及时为主;从供给管理上讲,从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为主;从供给地域上讲,从属地供给为主转变为属地和跨区域相结合;从供给空间上讲,从现实空间为主转变为现实和虚拟空间相结合。

本次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的挑战与实践”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多种形式展开了学术交流和实践探索,并从“教师队伍建设,是立校之基;教材建设使用,是教学之要;治理能力提升,是善治之道”三个角度,传递出迎接“新时代”教育,要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谋求“新发展”。

编辑 _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育人教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